摘要:
1985年以来,我国一直积极致力于会计国际化的推进,经过近20年的努力,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主体的多层次的会计规范体系。回顾这一历程,我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有一些深刻的教训需要汲取。
(一)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
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有:脚踏实地,稳步推进会计国际化进程;实现会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及时处理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诸多特殊会计问题;注重会计教育与培训等。这种稳健推进的做法不仅有力地配合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减少了会计规则变迁所可能产生的动荡。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过程中应汲取的教训
教训之一:缺乏一个能够指导准则制定的概念框架,导致准则之间缺乏协调,且容易出现朝令夕改现象。与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比,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难以真正指导其后具体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的制定。《企业会计制度》虽然有所改进,但对于会计目标、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及其计量等基本问题的阐释仍然显得不够明确。
教训之二:有盲目冲动,一味强调与国际接轨、靠拢,忽视我...
1985年以来,我国一直积极致力于会计国际化的推进,经过近20年的努力,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主体的多层次的会计规范体系。回顾这一历程,我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有一些深刻的教训需要汲取。
(一)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
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有:脚踏实地,稳步推进会计国际化进程;实现会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及时处理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诸多特殊会计问题;注重会计教育与培训等。这种稳健推进的做法不仅有力地配合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减少了会计规则变迁所可能产生的动荡。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过程中应汲取的教训
教训之一:缺乏一个能够指导准则制定的概念框架,导致准则之间缺乏协调,且容易出现朝令夕改现象。与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比,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难以真正指导其后具体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的制定。《企业会计制度》虽然有所改进,但对于会计目标、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及其计量等基本问题的阐释仍然显得不够明确。
教训之二:有盲目冲动,一味强调与国际接轨、靠拢,忽视我国国情的现象。如1999年6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借鉴国外新的会计成果,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概念,但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以成熟的金融市场为条件。当时,我国还没有形成活跃的资产交换二级市场、资产评估随意性较大、债务重组法律法规不完善,大量地将公允价值引入到我国,为会计信息造假开了方便之门。2001年财政部对该准则进行修订,基本杜绝了公允价值的不当使用,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利用非货币交易进行财务操纵的行为。
教训之三:准则制定过程缺乏透明度。如资产减值,现有制度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实际,简单地模仿国外的规定,对可收回金额的估计等大量需要判断的环节缺乏必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南,导致企业无所适从,许多企业干脆不予计提或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时调整。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会计准则制定应广泛吸收企业界和会计职业界代表,并加强调研和征求意见。
教训之四:不可只重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而忽视相关基础制度的国际化。虽然会计国际化最突出的标志是会计标准国际化,但理论观念的共识、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标准执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均对会计国际化进程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我国会计标准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些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得到有效贯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会计教育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监管、虚假陈述法律责任惩治不力、公司治理不完善、会计市场不健全等会计基础制度层面的缺陷,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将注意力较多地放在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上,而忽视了上述基本制度的国际化。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未来对策
1、密切关注会计国际化的最新动态,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准则和制度的制定也是一个政治化的过程,这意味着会计标准的国际化的另一面是各国利益之争。会计准则协调成功必须保证本国及外国各利益方均会因会计准则协调而产生净利益,这一点应引起我国准则制定者的高度重视。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应积极参与到会计国际协调活动中,扩大影响,注意保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变被动协调为主动协调。
2、继续遵循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对待并研究他国的经验教训,在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国情吸收借鉴,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避免盲目西化或过于强调本土化。
3、规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制订的应循程序,增加准则制订的透明度。只有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广大会计实务界人士的意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才有可能真正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规范体系,避免“书斋化”会计准则的出现。
4、加快研究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确定一部“宪法”。由于没有相对完善的会计理论的指导,我国先后出台的各项准则、制度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晰,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甚至同一时期出台的准则与制度之间相互矛盾,给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造成很大困惑。因此,必须深入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相关的会计理论,只有在完善的会计理论指导下,所构建的会计规范体系才有可能内在逻辑一致,更好地指导会计实务。实际上,美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经验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5、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改革目前的会计高等教育,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职业判断能力,以适应将来会计准则发展的需要。
6、强化会计规范体系的执行机制,加快会计规范体系的配套制度建设。尽管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很快,但确保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等的有效执行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一个制定得再好、再完美、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会计准则,如果难以执行或者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成了一纸空文,会计国际化也是一句空话。”不仅如此,准则和制度的制订和执行还有一个“基础结构”问题,只有不断强化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社会诚信制度等配套制度,会计规范才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2JAZD790007)
责任编辑 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