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财务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阎达五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11月2日16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先生1928年12月3日出生于山西祁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7年入北平私立华北文法学院法律系和经济系学习,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49年3月入华北大学第一部,同年6月被选为该校政治研究所辅助研究员。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建校至今,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财务会计教研室主任、财政系副主任、主任、会计系主任等职务。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1988年在原会计专业的基础上创立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并担任系主任;1991年创办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财务理论研究所,一直担任该所所长并亲自主持研究工作。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主要创建人、会计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为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有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社会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财务管理、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等。早在20...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财务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阎达五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11月2日16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先生1928年12月3日出生于山西祁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7年入北平私立华北文法学院法律系和经济系学习,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49年3月入华北大学第一部,同年6月被选为该校政治研究所辅助研究员。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建校至今,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财务会计教研室主任、财政系副主任、主任、会计系主任等职务。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1988年在原会计专业的基础上创立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并担任系主任;1991年创办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财务理论研究所,一直担任该所所长并亲自主持研究工作。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主要创建人、会计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为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有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社会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财务管理、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等。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先生力主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黄寿宸教授合作编写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中国化会计教材——《工业会计核算》。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与杨纪琬教授联名提交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正式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概念。此后20余年,为发展和完善会计管理活动论,先生开创性地提出了会计六职能论、会计管理循环的划分、信息化会计,以及会计管理包括会计事前预算管理、事中实时控制管理与事后考评管理等观点,积极推动传统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1993年亲自组织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教师共同编著的“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累计发行量逾300万册,成为建国后发行量最大的会计系列教材。进入新的世纪,先生又与于玉林教授共同主编“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会计学》,荣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年1月,发表了《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开创会计理论研究新局面——建立“价值链会计”的新思考》一文,首创“价值链会计”概念,进一步深化了“会计管理活动论”。
先生作为杰出的会计教育家,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在会计教育园地兢兢业业、辛勤耕耘50余载,75岁高龄仍然情系讲堂,诲人不倦。“硕果结华章,桃李满天下”,先生亲自指导硕士、博士百余人他还是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为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先生在会计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的过程中始终紧密联系会计实践工作,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重大实务难题。早期曾在国家计委兼职,在首都钢铁厂、北京机床厂等单位蹲点调研,总结会计实践经验,推广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晚年在价值链会计的创新研究伊始,即与实务界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亲自组织专题座谈会,交流研讨价值链会计模式的应用条件和实施途径,并组织学子进行研究与课题申报。幸运而又遗憾的是,先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IT环境下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课题终于在先生病危前夕(2003年10月24日)下达。
先生襟怀坦荡,虚怀若谷,为人正派,淡泊名利,铸就了高尚的品德情操和炽烈的人格力量。他诲人不倦,甘为人梯,十分关心年轻人的学习、生活、成长和进步,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深受广大学子爱戴。由于辛勤劳作,积劳成疾,曾突发过三次重病,且每一次都是病倒在上课途中。虽然身患多种疾病长达二十多年,但他始终潜心探索,持之以恒地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全心全意地投入会计教育工作,热情饱满地推进会计改革事业。即使在病重期间,仍关注我国会计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关心会计学科的建设与完善,关切教师同事的教学与科研,关怀青年学生的学习与进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先生殚精竭虑、诲人不倦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