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利是企业及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活动的多元化趋势,不同类型的活动为企业带来了类型各异的经济结果,其中既包括企业自身创造的新增价值,又包括其参与再分配活动从其他企业或其他途径获取的转移价值,有时还包括政府各种形式的补贴收入。为此,笔者认为现行损益表中净利润涵义并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新增价值,而是包括了企业各种类型经济活动的结果、各项政策性及非政策性收益、公平或非公平交易所得的综合性收益。以这种综合性的收益数据为依据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不能很好地将企业自身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与其参与再分配活动获取的转移价值相区分。那么如何才能真实、有效地对企业盈利情况作出评价呢?笔者认为应围绕企业新增价值创造情况设计相关评价指标,进行盈利分析。以新增价值为中心,通过各种相关指标来评价企业,以引导企业追求新增价值创造最大化。
文中所述的新增价值涵义具体指: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仔细分析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生产经营的创造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新增加的物质财富。它分散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其总和代表了整个价值链价值的增加。这种价值通过人们的接受来实现,在会计学中表现出一种可计量性,即企业生产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后,企业会获取相应的能够以适当的计量工具计量的报酬,将这些报酬与企业为生产这些产品、提供劳务付出的代价相配比后,剩余的净额就是企业创造的新增价值。如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获取的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等,新增价值是属于企业自身创造的价值。如果企业利润总额中新增价值所占比重较大,则说明企业目前价值创造能力较强,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发展,为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持续带来较多回报;如果新增价值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小,则说明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主要由转移价值支撑的,企业自身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已较弱。以下从企业盈利分析指标的设计及实证检验方面加以具体阐述,以供商讨。
一、新增价值理念下企业盈利分析指标设计
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模式与传统企业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目前的经营模式可以用图一描述)。即,企业日常活动可以分为经营活动和非经营活动;相应的企业资产可以分为经营资产与非经营资产;企业利润可分为与经营相关的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及非经营活动分配的转移价值。其具体在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中表现为:企业资产可划分为经营资产和非经营资产;企业利润可以分为新增价值部分和价值转移部分;现金流量也可以划分出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流和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设计如下指标以围绕企业新增价值创造的情况对其进行盈利分析。
(1)新增价值量:即从企业利润总额中扣除企业参与再分配活动获取的转移价值后的,属于企业自身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2)利润价值含量:即考察当前企业公布的利润中,企业创造的新增价值所占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利润价值含量=新增价值/利润总额

(3)经营资产新增价值创造率:该指标用来考察企业利用经营资产创造新增价值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4)新增价值现金差异率指标:
借鉴ThomaxA.Lee,Robert W.Ingram和Thomas P.Howard(1999)的研究思想,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的公司,即价值创造能力强的公司,其现金流量与会计收益比较一致。因此本文设计了新增价值现金差异率指标:

二、实证检验
我们可通过对上市公司进行的实证检验,证明以新增价值为中心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上述理论推理可知,只有具有较强新增价值创造能力的公司才能持续创造较好业绩。反之,即使当前利润指标未显示出与其他公司的差异,该公司在未来几年内仍很可能出现亏损,上市公司可能被ST。因此本文将对ST公司被ST前第3年的价值创造指标与相应的非ST公司进行了T检验,以判断这两类指标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研究假设
如上所述,若企业已不能创造新增价值,即使短期内能够通过投资收益、政府补贴等获取利润,以使短期内净利润不致为负数,但如果不增强其价值创造的能力,从长期看必然会出现亏损。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被ST的公司第-3年(本文将ST当年定为0年,则被ST前第3年为第-3年)新增价值为负或利润价值含量均值远低于未被ST的公司。
假设2:被ST的公司第-3年利润价值含量与非ST公司的该指标有显著差异。
假设3:被ST的公司第-3年经营资产新增价值率与非ST公司该指标有显著差异。
假设4:被ST的公司第-3年新增价值现金差异率与非ST公司的该指标有显著差异。
2、指标选择
(1)新增价值量。由于本文的实证分析建立在现有的财务数据基础上,因此不可能按照理论涵义对企业利润进行细分,因此采用的新增价值数据即是简单地从企业利润总额(未考虑所得税因素)中除去调整后的投资收益(即将投资收益全部视为税后值,统一调整为税前值,以与其他数据相配比)、营业外收入及政府补贴收入后的剩余额,其数值等于企业的营业利润。
(2)利润价值含量。(3)经营资产新增价值创造率。出于可行性考虑,本文仅将企业总资产中扣除掉长期投资后的剩余额作为经营资产,然后考虑经营资产创造新增价值的情况。
(4)新增价值现金差异率指标。
除上述指标外,笔者还选用了现存的部分盈利评价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及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来进行辅助分析,以考察与新增价值相关的盈利分析指标的有效性。
3、样本选择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以及有关部门对ST企业的规定,可选择截至2003年3月底被宣布为ST的工业企业作为初选样本,这些样本中满足以下条件的予以保留,其他则予以剔除:
(1)被ST的原因是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均为负值,或最近一份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对上年度利润进行调整,导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亏损。
(2)以企业被ST的年度为0年,第-3年财务数据可得。
我们根据确定的ST公司样本,按照研究年份的比例,随机各抽取了1~2家到目前为止未被ST的工业企业作为对照样本(以下称为非ST公司)。选取的依据是同一次类、同一时期财务数据可得,且未出现两年亏损的情况。这样共取得ST公司样本38个,非ST对照样本40个。
4、数据和结论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国证监会网站、证券之星网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90~1999年中国上市公司资料库”光盘的有关上市公司资料,所有数据都是由上市公司的公告和报表的数据加工生成。
(1)计算每个ST样本和非ST样本的7个指标的均值并进行F检验。

在此基础上对样本继续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对样本进行T-检验。
见下页表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知:
①ST公司在第-3年利润价值含量均值为0.0479136,而非ST公司的利润价值含量均值为0.9175857,并且T-检验的双侧显著性概率为0.002,远小于0.05。因此,ST公司在第-3年利润价值含量与同期非ST公司该指标有显著差异,其均值远小于非ST公司的利润价值含量均值,假设1、假设2成立。
(②ST公司在第-3年经营资产新增价值率均值为0.0213511,而非ST公司的经营资产新增价值率均值为0.0598983,并且T-检验的双侧显著性概率为0.041,小于0.05。因此,ST公司在第-3年经营资产新增价值率与同期非ST公司该指标有显著差异,假设3成立。
③ST公司在第-3年新增价值现金差异率为0.0672946,而非ST公司的新增价值现金差异率为0.0088883,并且T-检验的双侧显著性概率为0.019,小于0.05,因此ST公司在第-3年新增价值现金差异率与同期非ST公司该指标有显著差异,假设4成立。
④通过T-检验的指标还有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其ST公司在第-3年的数值为-0.12979,非ST公司的数值为0.1998761。其T-检验的双侧显著性概率为0.001,表明ST公司在第-3年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与同期非ST公司该指标有显著差异。
⑤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未通过T-检验,即,ST公司在第-3年这些指标与同期非ST公司的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
对ST公司第-3年价值创造能力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在新增价值理念下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企业若要持续有效地发展,必须增强其新增价值的创造能力;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其不同目的,也必须从新增价值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此外,上述实证分析还表明,ST公司在第-3年,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等现行盈利指标未与其他非ST公司出现差异,但有关新增价值指标已分别与非ST公司出现显著差异。这说明新增价值指标能够比现行盈利指标更为有效地反映企业盈利情况。因此,在新增价值理念下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作为公司亏损预警的信号。这些指标在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有效性远高于现有指标,可以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
责任编辑 季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