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财务与会计》已陪伴我度过了11个春夏秋冬,而这期间与她潜移默化建立的那份浓浓的、深深的情谊,如一坛陈年老酒越久越浓。因此,当我看到《财务与会计》办刊300期征稿启事后,再也忍不住提起自己那早已准备好久的笔。我想说的是,《财务与会计》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更重要的是她给了我永远的自信。
这种感觉最早来源于1994年。那年刚好我国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得知年终企业所得税提取不再通过“利润分配”科目核算,而直接通过“所得税”一级科目进行核算,我是在《财务与会计》的“法规介绍”栏中看到这则规定的。年终在计算应交所得税时,我就直接按规定借记“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长当时审核凭证时,说我这笔分录做错了。我说没有错,这是财政部刚刚发布的规定,接着我又拿出刊有此规定的那期《财务与会计》给科长看。科长看完后,会意地笑了。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1995年的2月份,市会计师事务所派人来进行年报审计,有位老会计师也说这笔分录做错了。科长解释说是孙会计看到了《财务与会计》的规定才这样做的。那人不信,让科长找杂志找规定。当时杂志被我放在宿舍里,我回家探亲还没回来。科长找不...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财务与会计》已陪伴我度过了11个春夏秋冬,而这期间与她潜移默化建立的那份浓浓的、深深的情谊,如一坛陈年老酒越久越浓。因此,当我看到《财务与会计》办刊300期征稿启事后,再也忍不住提起自己那早已准备好久的笔。我想说的是,《财务与会计》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更重要的是她给了我永远的自信。
这种感觉最早来源于1994年。那年刚好我国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得知年终企业所得税提取不再通过“利润分配”科目核算,而直接通过“所得税”一级科目进行核算,我是在《财务与会计》的“法规介绍”栏中看到这则规定的。年终在计算应交所得税时,我就直接按规定借记“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长当时审核凭证时,说我这笔分录做错了。我说没有错,这是财政部刚刚发布的规定,接着我又拿出刊有此规定的那期《财务与会计》给科长看。科长看完后,会意地笑了。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1995年的2月份,市会计师事务所派人来进行年报审计,有位老会计师也说这笔分录做错了。科长解释说是孙会计看到了《财务与会计》的规定才这样做的。那人不信,让科长找杂志找规定。当时杂志被我放在宿舍里,我回家探亲还没回来。科长找不到杂志很是发愁。就在审计结束前一天,我从老家探亲回来了,那人看了杂志上的规定,面露愧色,连声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看来得花点时间拜《财务与会计》这位老师。也正是从那时起,他们再来审计时,态度变得很亲切随和,因为他们知道财务科里有我这么一个小“秀才”。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财务与会计》这位老师,是她让我不断地进步,并给了我自信。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对《财务与会计》的“爱”与日俱增,期期都是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阅读,年终时再将每期杂志合订起来,好好地保存在那儿,这样写稿查资料也很方便。
1999年,我开始鼓起勇气试着给《财务与会计》投稿,然而正是这一试,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自己写的那篇《浅谈<收入>准则中销售退回的会计核算》一文居然仅易几字发表在1999年《财务与会计》第10期“业务与技术”栏目中。当时,我既是感动又是激动,感动的是《财务与会计》这种“纳百川,而成江海;积跬步,而致千里”的办刊精神;激动的是自己终于能在自己最向往的杂志上发表文章了。也因为这篇文章的发表,我接到了许多亲朋好友打来的祝贺电话。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一位老会计师打来的,他在电话中连声说:“不简单,不简单,你是我们系统几十年来惟一一位在如此权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的。”
从那以后,我写稿的热情与信心更高了。2000年《财务与会计》第9期又一次采用了我写的一篇文章——《价外费用核算应注意的问题》(与王华新合写)。如今,我已有50多篇文章发表在各种类别的报刊杂志上,成为同行中小有名气的“秀才”。
我知道,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会计工作将加快与国际会计协调,对所有会计人员也都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有《财务与会计》在,我就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我也相信在《财务与会计》这位良师的帮助、指导下,我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以前更好,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