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记得那是2000年初,我收到了《财务与会计》编辑部一位责任编辑的回信,信中内容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我们为工作上的疏忽向您致歉。此次特把1999年第11、12期《财务与会计》补寄给您。该编辑又在信中介绍自己是“会计人物”、“会计人语”等四个栏目的责任编辑,并对我所投的稿件处理结果予以了回复。之后,我就收到了补寄的两期刊物,心情十分激动。当时,我写信的意图只是说明一下1999年我订的刊物少收到两期的情况,对刊物的补寄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但这位责任编辑不嫌麻烦,也没有因为是分外的事情就置之度外,而是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可嘉的。
由于对这位责任编辑有了第一封信的印象,所以之后就非常关注该编辑编发的文章及自写稿。记得当我看了《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6期“会计人物”专栏——《走近谷祺教授》一文时(文章作者就是该责任编辑),误认为文中配发的照片就是作者本人——一位德高望重、和蔼可亲的老人形象。所以我又满怀激情地给这位编辑去了一封信,意即让他老人家注意身体、多多保重之类,并在信封上特意注明×××先生收。不久收到编辑回信,才知自己产生了误会。该编辑说自己是位年轻女性,文中配发照片是谷祺教...
记得那是2000年初,我收到了《财务与会计》编辑部一位责任编辑的回信,信中内容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我们为工作上的疏忽向您致歉。此次特把1999年第11、12期《财务与会计》补寄给您。该编辑又在信中介绍自己是“会计人物”、“会计人语”等四个栏目的责任编辑,并对我所投的稿件处理结果予以了回复。之后,我就收到了补寄的两期刊物,心情十分激动。当时,我写信的意图只是说明一下1999年我订的刊物少收到两期的情况,对刊物的补寄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但这位责任编辑不嫌麻烦,也没有因为是分外的事情就置之度外,而是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可嘉的。
由于对这位责任编辑有了第一封信的印象,所以之后就非常关注该编辑编发的文章及自写稿。记得当我看了《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6期“会计人物”专栏——《走近谷祺教授》一文时(文章作者就是该责任编辑),误认为文中配发的照片就是作者本人——一位德高望重、和蔼可亲的老人形象。所以我又满怀激情地给这位编辑去了一封信,意即让他老人家注意身体、多多保重之类,并在信封上特意注明×××先生收。不久收到编辑回信,才知自己产生了误会。该编辑说自己是位年轻女性,文中配发照片是谷祺教授,并解释说,看来刊物的版式在某些方面还存在问题,以后会加以改进。经过这件事情以后,我就发现以后“会计人物”栏目配发的照片的位置作了调整,读者由此不会再产生误会了。
当我看到2002年度关于“会计人征文”的启事后,于2002年的7月30日给编辑部寄去了自己的征文稿——《会计档案的故事》。为了证明此文的真实性,之后我又把有关的历史资料全部寄给了负责征文的责任编辑。不想,三个月之后,也就是10月30日,我收到了编辑部的一封挂号信,责任编辑在信中说:“感谢您对本刊的关注和厚爱,并多次赐稿。很抱歉的是,您的文章没有被采用。考虑到您寄过来的资料对您个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因此,特用挂号信寄回,请查收。”说句实在话,我当时寄出资料后也没打算再收回来,因为怕给编辑添麻烦,所以不好意思说出口,没想到编辑是如此细心和负责任。
以上就是发生在我与《财务与会计》责任编辑之间的故事。我认为,编辑老师那种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工作认真负责、态度诚恳热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广大财会工作人员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