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委派制的高级形式,是会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一方面有利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但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会计集中核算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试就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如何加强财政监督谈几点建议。
一、加强预算控制
1、量入为出,建立超预算预警机制。以核算单位的正式预算以及追加预算为依据,结合各级财政部门对口业务处室的用款计划表,对各单位的支出情况进行监督,建立超预算预警机制。具体做法是:设置预算控制备查簿,逐月登记单位的年度预算、财政拨款数以及实际支出数,必要时可以按旬登记。单位报账时,如支出已达预算限额则发出预警信号,核算中心在保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下,可通知单位暂停报账。同时,对各单位的暂存款、暂付款以及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项应加强检查对账,及时催促单位对挂账的款项予以清理。
2、加强对行政支出挤占事业费的监督。有的单位既有行政编制又有事业编制,同时设置行政和事业两套账。由于行政经费比较紧张或其他原因,有些单位便将本应在行政账上列支的款项列在了事业账上,造...
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委派制的高级形式,是会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一方面有利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但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会计集中核算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试就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如何加强财政监督谈几点建议。
一、加强预算控制
1、量入为出,建立超预算预警机制。以核算单位的正式预算以及追加预算为依据,结合各级财政部门对口业务处室的用款计划表,对各单位的支出情况进行监督,建立超预算预警机制。具体做法是:设置预算控制备查簿,逐月登记单位的年度预算、财政拨款数以及实际支出数,必要时可以按旬登记。单位报账时,如支出已达预算限额则发出预警信号,核算中心在保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下,可通知单位暂停报账。同时,对各单位的暂存款、暂付款以及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项应加强检查对账,及时催促单位对挂账的款项予以清理。
2、加强对行政支出挤占事业费的监督。有的单位既有行政编制又有事业编制,同时设置行政和事业两套账。由于行政经费比较紧张或其他原因,有些单位便将本应在行政账上列支的款项列在了事业账上,造成事实上的挤占事业费。由于现实情况中很难划分两者的界限,因此,核算中心应按照经济业务的基本性质和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大限度地避免挤占事业费现象的发生。
3、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核算中心应将各种专款的性质、用途和金额详细登记在专用备查簿中并将该备查薄存放在审核会计处。报账时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以专用备查簿为依据来审核每笔开支是否属于该笔专款,对于不符合专款性质和用途的坚决拒付。另外,记账科目的设置也应考虑到专款的特殊性,采取为各专款设置明细账或采取项目核算的办法记账,以满足各核算单位对专款的核算要求。同时,核算中心应随时掌握核算单位各项专款的使用进度和结存情况,以防超支。
二、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核算中心的工作如果出现疏漏,很可能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应加强内部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切实执行。包括:1、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2、强化落实内部牵制制度,各岗位各负其责,互相牵制,互相监督。3、建立完善各项登记制度,以备需要时查询。
三、加强对核算单位购置和管理固定资产的监督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以前普遍存在对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且现行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不够详细,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因此给固定资产的管理与监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应建立固定资产分类账,定期与各核算单位的固定资产实物对账,严格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应进行责任追究,严重的还应追究法律责任,坚决查堵固定资产管理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确定完整的集中核算资金范围
会计核算中心成立时规定了纳入集中核算的资金范围包括四部分:一是财政拨款,包括行政经费、事业费及专项经费;二是中央部委及省有关部门等专项拨款;三是纳入单位收支范围的预算外资金;四是其他收入,包括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等。从理论上来说已涵盖了财政性资金的全部。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仍有一些核算中心纳入的资金并不完整,不能全面地对财政资金的运行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致使监督留有死角。因此,各级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将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集中核算的监督之下。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监督
由于目前经济环境复杂,一些舞弊事项从报账发票本身很难发现问题,这就要求核算中心充分发挥事中监督的职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监督,比如问询、函证、市场调查等办法,力求从源头上制止腐败,把好财政资金支出关。同时核算中心应加强和各核算单位的联系与交流,随时了解单位情况的变化,做到审核时既依法办事,又实事求是。
责任编辑 张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