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我国最大的一块国有资产的196家中央企业,随着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明年将进行真刀真枪的改革。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表示,国资委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集团”。对于大企业和集团的数量期望,他希望是30—50家,时间预期是5年。他表示,对于国资委监管的196家中央企业的全面整合“将于明年开始”,要实现两大集中的原则:一是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二是向优势企业集中。据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2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缴税收占工业企业上缴税收的2/3;196家中央企业实现的利润,占全国15.9万家国企利润的64%。所以,李荣融认为,国企无论怎么改,国有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会改变。
而7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首次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李荣融又向所属的196家企业负责人明确阐述了国资委的定位、管理思路和方法,并表示,随着中央和各省市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设立,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力度会加大。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重要资源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等5个领域将成为国有经济未来的主导。在这次会议上,李荣融还强调,...
作为我国最大的一块国有资产的196家中央企业,随着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明年将进行真刀真枪的改革。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表示,国资委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集团”。对于大企业和集团的数量期望,他希望是30—50家,时间预期是5年。他表示,对于国资委监管的196家中央企业的全面整合“将于明年开始”,要实现两大集中的原则:一是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二是向优势企业集中。据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2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缴税收占工业企业上缴税收的2/3;196家中央企业实现的利润,占全国15.9万家国企利润的64%。所以,李荣融认为,国企无论怎么改,国有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会改变。
而7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首次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李荣融又向所属的196家企业负责人明确阐述了国资委的定位、管理思路和方法,并表示,随着中央和各省市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设立,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力度会加大。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重要资源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等5个领域将成为国有经济未来的主导。在这次会议上,李荣融还强调,国资委对目前中央企业调整的要求有两方面,一是集中精力突出主业,做强做大,加快主业分离、辅业改制;二是尽快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李荣融还提出“3到5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时间表。
对于国资委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任务,李荣融在此次会上指出,重点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抓紧研究起草与《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相配套的《企业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暂行办法》等法规和规章,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二是抓紧落实出资人的层层到位。在各省市组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在地方政府出资人到位的同时,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继续搞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推进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三是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企业国有资产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明年将首先在196家中央企业建立起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业绩考核与奖惩紧密挂钩的业绩考核制度,以及完整严密的企业国有资产统计评价体系。
四是推进企业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重要的资源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国有经济都要成为主导力量。
五是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要使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进行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发挥资源潜力。
六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进一步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不断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
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定价的问题,国资委并未拍板,但李荣融透露,国有股的减持和转让必须做,但是现在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所以,要先采取措施规范产权市场和产权交易。通过透明程序进行公开定价,发展一个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借程序的透明来实现定价的公正。
7月19日国资委有关人士还透露,目前国资委已在三个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一是加强国有公司的改制和投资多元化;二是制定相关政策,加快优质资产的上市;三是加大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力度,所有困难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将在4至5年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