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走进会计的日子》的编者嘱我为序,我首先受宠若惊:作序的人通常是高阶官员,或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我一介小会计,无官无禄,无名无望,竟鼓起余勇,拿捏此等悬于专业边缘的文字,怠矣!
又转念一想,也不能说一点资格都没有。其一,我算得上是《财务与会计》的“两栖人类”(读者兼作者),长时间没看到杂志或没有为它写上几字,心里空落落儿的;其二,本书的作者尽管年龄、经历各异,但都和我一样,生得平凡,活得不轻,时不时还要思考会计的意义;其三,选编的“第五篇”赫然陈列了让我脸红的一些小东西,不免在心疼您的书款“减值”之余,体味出器重的价值与信赖的分量。
当代中国会计人状况如何?具有怎样的“文化身份”?谁能告诉我,在专业人士序列中,会计人是怎样的群体?又有着怎样的个别?谁能告诉我,他们的欢愁、歌哭、甘苦与冷暖,他们的心路历程,他们的心灵体验,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追求后的欣慰,疲惫后的坚忍,无奈后的执着,焦虑后的会心……
就让我们自我描述工作与生活的轨迹吧。会计职业有这么多的考试,有这么多的关那么多的坎,于是我们只有给青春的梦想插上翅膀——飞向远方!“为了一次能通过四门注册会计师考试课程...
《走进会计的日子》的编者嘱我为序,我首先受宠若惊:作序的人通常是高阶官员,或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我一介小会计,无官无禄,无名无望,竟鼓起余勇,拿捏此等悬于专业边缘的文字,怠矣!
又转念一想,也不能说一点资格都没有。其一,我算得上是《财务与会计》的“两栖人类”(读者兼作者),长时间没看到杂志或没有为它写上几字,心里空落落儿的;其二,本书的作者尽管年龄、经历各异,但都和我一样,生得平凡,活得不轻,时不时还要思考会计的意义;其三,选编的“第五篇”赫然陈列了让我脸红的一些小东西,不免在心疼您的书款“减值”之余,体味出器重的价值与信赖的分量。
当代中国会计人状况如何?具有怎样的“文化身份”?谁能告诉我,在专业人士序列中,会计人是怎样的群体?又有着怎样的个别?谁能告诉我,他们的欢愁、歌哭、甘苦与冷暖,他们的心路历程,他们的心灵体验,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追求后的欣慰,疲惫后的坚忍,无奈后的执着,焦虑后的会心……
就让我们自我描述工作与生活的轨迹吧。会计职业有这么多的考试,有这么多的关那么多的坎,于是我们只有给青春的梦想插上翅膀——飞向远方!“为了一次能通过四门注册会计师考试课程,在经济条件优越的情况下,为节省时间,有时馒头咸菜就算一顿(饭)……”(《有梦飞翔》);“到了1996年,我已年过半百,记忆力渐差,学习难度可想而知,还考吗?我问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我耳边响起一个声音。苍天不负有心人,这一年我终于通过了最后一门——《经济法》。当我拿到全科合格证时,欣喜若狂,因为我时年50,真可谓‘范进中举’!”(《我的会计生涯》)。
会计职业有时很无奈,于是我们只有给执着嵌入金属的内容——百炼成钢。“淡月疏星,火锅城的灯火已经熄灭,头顶着清冷的月光,我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走在回家的路上,一阵寒风吹来,两行清泪,潸潸而下。想起明天就是老板发工资的日子,我究竟如何选择?干了30年的会计工作,遵纪守法一辈子,虽然500元的月收入对我很重要,但替别人做假账偷税,我做不到。古语有‘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又怎能为500元低头。”(《不为500元折腰》);“1991年12月,我产假未满就投入到工作之中,当时我右手得了腱鞘炎,一用算盘就是一阵剧痛,嘴唇都咬破了,血滴到了报表上,我的泪水就忍不住流了出来。”(《依然平凡,依然忙碌》)。
会计人的情感有时深藏于地表之下,然而真挚与炽烈的元素丝毫不缺。我们与《难解的情结》的作者一道,深深眷恋那位“离岗”的大姐;我们与《遥远的牵挂》的作者一道,共同浮现“纤柔的红色身影”;我们《借贷人生》——有失有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永远在路上》——渴望与激情不再蛰伏,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正挂在头顶……
会计,想说爱你不容易——从大学会计教师,到基层税务会计,从初出茅庐的新同行,到那位90岁的会计老人——会计,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
为文与为人是合一的在《诗经》里,会计人受到如下教导:
嗟尔君子
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
正直是与
唉,各位君子,不要贪图逸处,尽力履行你的职责,与那些正直的人站在一起!我相信,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会计君子”的跋涉景况远胜过文章本身,我更相信,无数默默无闻的会计人就是正直的化身
会计,首先是会计人的我常常想,在外界的眼中,会计可能是一串干瘪的数字,几张白色的报表,一堆枯燥的分录,或者平淡如水的日子,呆板如铁的面孔……不,不是!不必去说“资产负债表”的平衡观内含怎样的中庸哲学,也不必印证“利润表”对精神收益的列报,更不必盘算“情感现金”的流入与流出量,你只需体味本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或者几许灵动的感悟,就会觉得,会计是美,会计亦生动!
说起来,会计人也有不足——拙于表达。人们看到会计人形诸的文字,多半是实务的体会,经验的总结,即使是一些“大家”,依旧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砖头文章”仔细分析,“不擅”是主因,“不屑”恐也是缘由难道我们愿意让外界遗忘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难道我们放弃精神世界的耕耘,而任其满目荒芜?难道理性鞭挞感性、理智弹劾激情?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与提炼固然重要,而“会计散文”或“会计随笔”同样不可或缺,此种文体亲合、多维,给会计时光镶了一圈思想的金边。这是业界与外界沟通的“往来款项”,这是重塑会计之魂的“在建工程”!
别以为只有文学才能承载这一使命,单一的文学纵有千般色彩,也照样临摹不出专业的画图。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与会计相关的人不能回避的“活儿”,因为你置身其中,并且无不与上岗下岗、考试晋升、尴尬苦闷、充实忙碌等情态比肩接踵,无不与中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息息相关,你的实录便有了异乎寻常的文化因子,足可抵御当下的浮躁,让世人得以洞悉大时代背景下的小节目!是的,奔涌的大海恢弘壮观,但离开了一条条小溪的汇聚,岂不黯然失色?
近年来,《财务与会计》致力于会计人文化的建构,形成了“新会计运动”的雏形,被称为“活”的会计。借本书第七篇“编辑心语”之“管”,可窥编辑部精进不已的全“豹”。每念及此,我的心中都会生起一些温暖的感慨。我深知,专业的会计大抵是单一的轮子,要想让新会计之车飞驰起来,还离不开另一只轮子——人文的会计。如此双轮驱动,会计人的思想才能更丰满、更独到、更精彩!
《走进会计的日子》中的部分文章我已读过,但肯定还会再读,虽然一些篇目尚不够精致,但这些文字在今日中国会计的领地是唯一的。如果你想了解会计人“活”的思想,以及会计人开明向上的职业观,请自本书始。
是为序。
(本文为《走进会计的日子》一书序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