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进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以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财务管理人才,是每位财务管理领域及其相关学科领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着重研究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设置及学分管理等问题,在分析、比较美国名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具体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
美国名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上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掌握并能够具体应用如下知识,以便胜任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营利机构的财务工作:
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
2、企业如何筹集、使用和分配资金;
3、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作用;
4、金融组织或机构的营运。
笔者认为,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可参照上述内容确定,这既与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方向一致,也符合现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的期望。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从我们收集到的资料看,美国的各名...
如何进行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以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财务管理人才,是每位财务管理领域及其相关学科领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着重研究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设置及学分管理等问题,在分析、比较美国名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具体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
美国名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上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掌握并能够具体应用如下知识,以便胜任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营利机构的财务工作:
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
2、企业如何筹集、使用和分配资金;
3、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作用;
4、金融组织或机构的营运。
笔者认为,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可参照上述内容确定,这既与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方向一致,也符合现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的期望。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从我们收集到的资料看,美国的各名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开设课程的门数、名称和内容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别,但总起来看,各学校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总计为40门左右(如果计算学分,一般在130学分左右),它们由一般基础课、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组成。一般基础课是为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而开设的课程,如《写作》、《数学》、《经济学原理》、《计算机》等,通常在一二年级学习;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是专门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以培养本专业大学生在毕业时具有独立完成专业工作的基本技能以及继续深造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国际财务管理》、《投资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在三四年级学习;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是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提供准备知识而开设的,如《经济学》、《财务会计》、《统计》等,一般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所有这些课程,均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即使是必修专业课,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从学校认可的课目表中选修有关课程,按要求学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有些学校甚至承认学生从本校认可的其他学校所选课程的学分(或成绩)。
由于课程开设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学生对其选修内容是否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不易掌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各学校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学生提供课程选择方面的建议,如纽约大学专门设立“在校本科生指导处”,当学生学完大学三年级的课程后,他们可向指导处的老师请教如何选择专业课程,以确保自己能够达到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并正式确定其所修的专业。以下是美国纽约大学财务系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代表性课程(表1):

又如田纳西大学,学校事先向学生公布学校认可的一般基础课、专业课及相关课程的目录,在目录中对各门课程统一编号,同时说明各门课程的名称和课时(相当于其他大学的学分)、学生选学课程的范围,学生毕业时所应达到的基本课时量以及一般基础课、专业课及相关课程在基本课时量中的比例。按照该校规定,学生毕业时至少学满128课时(其中有6课时是选修一般基础课中的《政治学》、《心理学》或《社会学》中的有关课程后取得的),并且在这128课时中至少有54课时是课程目录中编号为300—400的课程,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所学的128课时中属于财务管理专业所在学院(工商管理学)的课程最多不超过73课时(约占总课时57%),另外至少55课时都来自其他院系的课程。以下是由纳西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具体计划(表2):
表2:美国田纳西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计划
(见下页)
三、几点启示
分析以上两份有代表性的课程设置计划及其他学校的具体做法,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根据我国教育部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确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一般基础课,并适当增加一些人文社科基础课程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如《学习方法导论》、《财经写作》、《经济应用数学系列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基础》、《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体育》等课程。
(二)根据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案例》、《财务理论》、《商业银行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投资学》、《不动产财务》、《投资原理》、《风险和保险》等课程;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概论》、《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统计学》等。
(三)建立与完善科学的学分体系
上述各门种课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有些课程从内容上看又可相互替代。因此,没有必要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所有学生都必须统一修完这些课程,学生可在符合学校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较自由地选择相关课程,在毕业前达到学校规定的学分及学分结构即可。为此,学校需要通过一种有效方法检查学生所修课程是否达到学校及其主修专业的基本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培养质量。
为达上述目的,实行学分制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从我们收集到的资料看,那些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学校,均有完善的学分体系。建立与完善科学的学分体系是学科建设乃至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且应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变动及时调整其体系。在国内,已有一些学校对相关专业学生采取新的培养方案,这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一定借鉴作用。笔者认为,一份完整的学分体系至少应包括下列基本要求:(1)规定学生毕业时所应达到的基本课时量以及一般基础课、专业课及相关课程在基本课时量中的比例;(2)提供学校认可的一般基础课、专业课及相关课程的目录,有条件的可鼓励学生跨校选课;(3)在目录中对各门课程统一编号,同时说明各门课程的名称、基本内容,并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确定学分;(4)划定学生选学课程的范围。
责任编辑 季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