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外部审计人员逐步认识到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由此实现了审计技术方法论的重大突破,促使审计工作由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评价内部控制为目的的抽样审计。这种内部控制审计,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能保证审计质量,从而成为从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企业内部控制涉及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等基本要素,这从客观上给审计人员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带来了困难;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作为我国新兴的审计领域,其具体审计操作程序及规范尚在摸索之中。因此,探寻一些开展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便捷灵活的技术和方法,成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迫切要求和愿望。本文结合实际对此谈点看法。
首先,调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这是进行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和审计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控制,如机构设置、机构的权利和责任,各机构的业务管理范围等。二是应用控制,如企业业务处理程序,在程序中设置的控制环节和相关的控制措施等。因此,审计人员调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时可采用普通的询问、查阅(如查阅了解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等...
从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外部审计人员逐步认识到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由此实现了审计技术方法论的重大突破,促使审计工作由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评价内部控制为目的的抽样审计。这种内部控制审计,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能保证审计质量,从而成为从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企业内部控制涉及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等基本要素,这从客观上给审计人员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带来了困难;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作为我国新兴的审计领域,其具体审计操作程序及规范尚在摸索之中。因此,探寻一些开展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便捷灵活的技术和方法,成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迫切要求和愿望。本文结合实际对此谈点看法。
首先,调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这是进行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和审计的基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控制,如机构设置、机构的权利和责任,各机构的业务管理范围等。二是应用控制,如企业业务处理程序,在程序中设置的控制环节和相关的控制措施等。因此,审计人员调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时可采用普通的询问、查阅(如查阅了解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等资料,充分利用审计人员以前对内部控制调查的信息,询问被审计企业的工作人员,审查凭证和记录等)、观察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等方法,包括记述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然后,结合实际,确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标准,使审计人员能整体操作,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
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解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运转机制予以调查了解,熟悉其生产经营流程,掌握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转体系,并据此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情况实施审计评价。具体做法:一是将内部控制系统现状与标准相对照,查证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关键控制点是否设置及其合理程度,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人员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应采用的控制措施是否已经采用等。二是了解是否存在补偿性控制措施。补偿性控制措施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得以不断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变化的更新控制措施,其是否存在是判断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健全与否和有效的重要标志。三是说明控制系统可能产生的利弊、性质及其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
第三,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经健全性评价后被确认为比较健全的部分进行测试,检查其有效性及各项控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对测试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有无控制的类别,在审计实务中,我们既可以单个运行,也可以综合测试,具体方法为:(1)证据检查法。就是审计人员抽取一定数量的账表、凭证、通知单、提货单等证据和其他有关证据,检查其是否存在控制证据线索,以判断有关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2)重复检查法。就是审计人员选择几项同性质或不同性质的经济业务,重复被审计单位所采用的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有关控制措施发挥作用的有效性。(3)实地观察法。即审计人员到工作现场察看被审计企业有关人员的工作情况,以验证企业既定的有关控制措施是否得到贯彻执行。(4)访谈法。就是在运用证据检查、重复检查、实地观察等方法查证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后,审计人员尚需对有关内部控制环节执行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其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情况,从而进一步验证有效性测试的真伪程度,防止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行可能存在的形式化,降低被审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
对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进行测试之后,审计人员应将审计结果汇总登记,以便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评价,借以加强调整企业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修订审计工作计划,并针对控制系统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相应措施,向被审计企业管理部门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向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或被审计企业反映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在审计阶段应与被审计企业交换意见;在审计报告阶段,则以审计意见书或管理意见书的方式提出。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环节多,业务复杂,自身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部分企业主管人员滥用职权,与执行内控制度的人员共同舞弊,往往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失去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根据实际开展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和专项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时,要抓住重点,在提高审计质量和成效上下功夫,使评价结果在审计工作中被充分有效地利用。同时,运用的评价、审查方法要简便、易懂、易行,避免神秘化。
责任编辑 周文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