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25 作者:刘黎静 本刊记者
[大]
[中]
[小]
摘要: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党和人民的培养才有了我的今天。在我工作的数十年间,尽我所能,为社会作出了一些贡献,可以这么说,这辈子我无憾无悔。”这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现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吴水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所袒露的心声。
吴教授出身于贫寒的农村家庭,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从大山深处走出
1941年初,吴教授出生在福建省诏安县梅州村。诏安县位于巍峨的乌山脚下,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但耕地极少。艰苦的自然条件铸造出山里人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一点通过祖辈、父辈的熏陶也深深地烙在了吴教授幼小的心灵上。吴家祖祖辈辈没有一个进过学堂,对他们而言,无非是子承父业,以地为生。吴教授从他会走路的那一天起,就被父母带着在田间劳作,日晒雨淋,与泥土为伴。1947年秋,含辛茹苦的双亲将他送入小学念书。在旧中国,一个农民子弟能够进学堂读书,对贫穷的家庭来说,是一件渴盼的大喜事,然而也正因家庭贫贱,他受尽了学堂富家子弟的嘲笑和欺侮。他把嘲笑和欺侮咬碎,吞进肚里,而意志却变得更加执着和坚强。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起床,一面帮母亲烧火做饭,一面就着火光温习功课,以...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党和人民的培养才有了我的今天。在我工作的数十年间,尽我所能,为社会作出了一些贡献,可以这么说,这辈子我无憾无悔。”这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现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吴水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所袒露的心声。
吴教授出身于贫寒的农村家庭,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从大山深处走出
1941年初,吴教授出生在福建省诏安县梅州村。诏安县位于巍峨的乌山脚下,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但耕地极少。艰苦的自然条件铸造出山里人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一点通过祖辈、父辈的熏陶也深深地烙在了吴教授幼小的心灵上。吴家祖祖辈辈没有一个进过学堂,对他们而言,无非是子承父业,以地为生。吴教授从他会走路的那一天起,就被父母带着在田间劳作,日晒雨淋,与泥土为伴。1947年秋,含辛茹苦的双亲将他送入小学念书。在旧中国,一个农民子弟能够进学堂读书,对贫穷的家庭来说,是一件渴盼的大喜事,然而也正因家庭贫贱,他受尽了学堂富家子弟的嘲笑和欺侮。他把嘲笑和欺侮咬碎,吞进肚里,而意志却变得更加执着和坚强。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起床,一面帮母亲烧火做饭,一面就着火光温习功课,以节省煤油。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漳州地区的重点中学——云霄县第一中学的初中部。云霄中学离家有几十里的路程。每逢星期六,他就步行回家,星期天再带着少许的米和咸菜返校。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959年秋,在大学升学考试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厦门大学经济系会计专业录取。
他所考取的会计学专业,那时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初中生也可以干的事,加之会计工作当时不被重视,因此,很多同学在闹专业思想。靠着亲友资助一张车票来厦大报到的他,所看、所想、所做的却是:厦大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这里有他梦寐以求的图书馆、诲人不倦的导师、博学睿智的教授,这一切对他这个从大山深处走出的贫苦孩子来说都来之不易。相信行行都会出状元的他,思想上没有任何彷徨和懈怠,而是在会计这方天地里刻苦地学习、求索。四年的发愤苦读,为他以后在会计领域里进行开拓性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1963年吴教授大学毕业,被留校执教。没过多久,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这10年本应是他人生中的黄金时代,然而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他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地苦苦研读。他读完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论》、《反杜林论》等一本本经济学著作。他一边苦读、思索,一边焦急地等待着祖国春天的到来。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大学里的教学和科研逐步走上正轨,吴教授珍惜点滴时间,加倍努力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那时吴教授的爱人还在老家,身体又不好。他在肩负着每周16节课的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常常是这边刚刚放下粉笔,那边回家就得拿起锅碗瓢盆。但他并没因工作与家务的双重压力而放弃对学术理论的探求。每天晚上当子女进入梦乡的时候,他打开台灯,开始伏案苦读。他几乎没有休过星期天和寒暑假,原来强壮的身体一天天瘦弱下去,但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在《会计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等20家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合编、专著各种著作及教材26部,著述超过200万字。1987年,他被学校破格晋升为教授。他的名字与事迹被多家报刊加以宣传介绍,并被收入《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普通高等院校教授人名录》、《国际名人录》(美国传记协会,第三辑)等辞典中。
吴教授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对会计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学原理一向被教师、学生忽视,认为原理、基础知识学不学好都无关紧要。但吴教授认为,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学原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基础知识学好了才能谈得上在会计学上做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让学生学好、教师教好会计学原理,他主编了13万多字的《会计学原理教程》。该书在体系和结构上作了新的探索,而内容上则力求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被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指定为“推荐使用教材”,还被许多财经院校选为教材或教材参考书。该书社会反映很好,已故会计学家李宝震教授评价该书是“当前会计书籍中一本较新较好的教材,表明了作者具有创见性”。他参编并执笔15万字的《会计基础知识》一书,印数突破百万册,在同类专业书籍中发行量最大,获福建省“六五”重点科研项目优秀成果奖,被上海人民出版社列为永久保留书目。会计的定义问题,历来是会计学界所关注且争论激烈的问题。1980年前后,以葛家澍等教授提出的“会计信息系统论”和杨纪琬、阎达五等教授提出的“会计管理活动论”(以下简称“二论”)最具代表性,成为会计定义讨论中的两大学派。对于“二论”,吴教授提出了不同看法。这体现为他于1986年在《福建会计》第6期发表的《会计“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可以“合二为一”》。他认为,“二论”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融为一家,会计的定义应该是“会计是价值运动的信息系统”。该文的发表,给整个会计学界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加深了人们对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的认识。后来,该观点被不断补充、发展,成为“价值会计”的基础。1988年,该文获福建省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并获1979——1988年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财务管理领域里,吴教授出版了令人瞩目的专著——《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他从财务关系、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三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财务管理的对象就是财务活动,而财务活动又具体表现为资金运动,资金运动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财务活动。关于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是两个平行的概念,是两门不同的科学,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区别看:二者的对象不同,内容和职能不同,属性和存在基础也不相同;从联系上看,财务管理要发挥其职能,完成其任务,必须依靠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同时会计对财务信息的搜集、输入、加工处理和反馈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制度。他的这些观点得到了会计界的认可,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并影响会计与财务各自健康发展的“症结”,对实际工作具有较大参考价值。葛家澍教授评价该书时说:“(作者)或能提出新的观点,或者能系统表述近年来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改革中的新经验;或者能恰当地借鉴并吸收利用国外企业有关投资、融资的科学方法与规划、预测技术。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既有相当的深度,又充满新意。”
会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建立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我国会计界长期探讨而无实质进展的课题。在这一领域,吴教授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早在1982年,他就开展了经济效益与会计相互关系及会计如何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问题的研究,并撰写了《论经济效益与会计》、《论经济效益的会计反映问题》等论文,受到许多专家的好评。在此基础上,他经过不断的研究、积累与补充,历经10个寒暑,主编了会计界的拓荒作——《经济效益会计论》。该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中国会计学会提出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核心任务。此外吴教授在会计学及其理论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和会计改革关系、股份制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等问题上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在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这是吴教授最喜欢的一句座右铭,他以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他实践这句座右铭的风采。吴教授说他从事研究的都是有关会计基本理论的问题,投入和产出极不匹配,投入三分之二的精力可能只获得三分之一的成果,有时甚至连三分之一都达不到,但自己仍乐此不疲。当教学、科研、行政三副重担同时压在身上的时候,他没有退却,而是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去学习、去工作、去探讨、去体会、去感悟生命的真谛,所以在学术上才有如此建树。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吴教授从1963年留校任教至今已30多个年头。30多年来,他既要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上课,指导毕业论文,又招收博士研究生,他的弟子遍及海内外。如今,学生们交谈起来,总是异口同声地称他为难得的良师益友。
“吴教授是我们的老师,但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每年的中秋节,吴教授都要把我们请到他的家里,亲自下厨为我们作出可口的饭菜,让我们这些只身在外的学子感到家的温暖。饭后他总是带着学生登高远望,或下海游岛,或在他的家里,进行闽南传统的节日项目——博饼,暖意洋洋。而到了春节,他家里更是坐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有他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大家围坐在他的周围,谈论着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现还在吴教授门下读博士的叶老师,一说起吴教授就感动万分。吴教授说他也非常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可以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吴教授有他独到的教学方法。他引古论今,条理清晰,议论入理。论证基本理论问题或讲述基本会计方法时,条分缕析,层层深入,滴水不漏。刚入校的86级审计班的学生普遍受会计是灰色的传统思想影响,感觉学会计似乎是走错了路。当听完吴教授的第一堂课后,同学们被会计学深深地迷住了,学好会计学蔚然成风。后来在写期中教学情况调查报告时,几乎每位同学都在报告的最后满怀感情地写上了这样的话:感谢吴老师把我们引进了会计学的殿堂,使我们学会计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兴趣一天比一天浓,我们真诚希望吴老师能为我们讲完这一门课,并为我们开设别的会计课。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学生的心声,也反映出他教学的效果。许多青年老师慕名而来向他请教教学方法。他认为自己没有值得介绍的经验,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首先是知识的厚薄与教育思想问题,其次才是方法与经验问题。知识厚薄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犹如老师有一桶水,才能舀给学生一碗水,老师有一碗水,则只能舀给学生一滴水。
在生活中,他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问寒问暖。但在学习过程中,他要求非常严格,尤其对研究生,吴教授向他们提出三个努力的方向:为人耿介;治学严谨;做事精敏。他常说:“研究生是国家的重要人才,国家对你们寄予厚望,你们要胸怀大志,报效祖国。”他的“严”在厦门大学会计系是有名的,尤其体现在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上。他所指导的硕士论文,往往是几易其稿。有时是饭吃到一半,或睡觉刚躺下,突然一个新思路闪出来,他就急忙拿起学生的论文稿仔细推敲起来。凡经过他指导的研究生都会说:“在吴老师手下做论文,真难过关。”吴教授却说:“这样对他们有好处,一则了解做学问之不易,二则懂得治学的严谨,三则学会做论文的方法;现在对他们要求严格一点,但他们以后会受益多多。”
30多年过去了,吴教授在教学方面获得过许多荣誉。1982年他获得厦门大学优秀教学奖,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任教研室主任的教研室先进单位称号,1986年获厦门大学“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又获校中青年“清源奖”。学生们都说吴教授当之无愧。
当好学校的“后勤部长”
1979年,吴教授被民主选举为教研室副主任,这一干就是21年。吴教授说教研室副主任这个职务如同农村的生产队长,不仅要管生产,而且群众的生活琐事也得管。比如工资待遇问题、福利问题、住房问题。他说,有时觉得实在是太辛苦太烦,心里就想打退堂鼓。但想想自己从一个农民的孩子成长为教授,党和人民对他恩重如山,他自己不能见困难就退,所以他就心甘情愿地做着这些事务性的工作。1984年,吴教授又任会计与企业管理系主任,1986年出任会计系主任,1987年任经济学院副院长,1991年又被任命为研究生院副院长,不久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吴教授的职位虽然在不断提升,但他那种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本质依旧保持不变。在担任厦门大学副校长职务后,他更忙碌了。他说在厦大一年召开的各种会议多达几十次,自己从布置、安排会议到接待与会代表都得身体力行。我去厦门采访吴教授时,正赶上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在厦门大学召开,约了几次,吴教授都没能腾出时间来,没办法只有在会议的空隙时间接受采访。吴教授说自己每天太忙,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夜深人静时还想看看书,不管多忙,他都不想放弃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他说,这也是他为什么还不到60岁,青丝就早已变成华发的原因。
“我的人生之路坎坎坷坷,我把人生的磨难当成自己精神上的财富。在工作中,每当我因劳累感到支持不下去的时候,一想起山区的父老乡亲,就觉得这点劳累算不了什么。因为在我的体内不仅流淌着他们的血,也博动着他们的意志呢。”厦门之行已相去甚远,可吴教授的话却还在我耳边久久回荡……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