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众所周知,会计电算化和传统的手工记账相比有一重要的不足之处:会计软件中的明细账、总账间的核对关系已不复存在。当前的会计软件中明细账、总账的数据均取自同一数据库,两种账表的生成只是为了体现原始手工记账的习惯,失去了其存在的本质意义。现有会计软件能体现核对关系的是要求二次输入,仅此显然不够。一个理想的会计软件仍需实现账目间的核对逻辑。
一、账目间的核对逻辑
关于账目的核对逻辑,有人曾提出将明细账、总账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分为两个子系统,模拟原始手工作法完成核对功能。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因为这种方法的本意是把两次输入的数据在两个子系统中独立运算,以完成对账。但两次输入的数据同样需要相等(若不等在输入时就可检查出来)。这实际上相当于把同一数据放入两个独立系统中运算。对于计算精度极高的计算机来说,只要软件没有问题,它的内部计算准确性不容置疑。所以两子系统间的核对已无必要。
由此看来,对电算化会计来说,基于手工操作中防止计算错误的核对功能已经不需要了。需要的核对功能应该能够对操作者有意或无意的输入实行有效监督。这就须建立新的核对逻辑。观察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到许多会计事...
众所周知,会计电算化和传统的手工记账相比有一重要的不足之处:会计软件中的明细账、总账间的核对关系已不复存在。当前的会计软件中明细账、总账的数据均取自同一数据库,两种账表的生成只是为了体现原始手工记账的习惯,失去了其存在的本质意义。现有会计软件能体现核对关系的是要求二次输入,仅此显然不够。一个理想的会计软件仍需实现账目间的核对逻辑。
一、账目间的核对逻辑
关于账目的核对逻辑,有人曾提出将明细账、总账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分为两个子系统,模拟原始手工作法完成核对功能。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因为这种方法的本意是把两次输入的数据在两个子系统中独立运算,以完成对账。但两次输入的数据同样需要相等(若不等在输入时就可检查出来)。这实际上相当于把同一数据放入两个独立系统中运算。对于计算精度极高的计算机来说,只要软件没有问题,它的内部计算准确性不容置疑。所以两子系统间的核对已无必要。
由此看来,对电算化会计来说,基于手工操作中防止计算错误的核对功能已经不需要了。需要的核对功能应该能够对操作者有意或无意的输入实行有效监督。这就须建立新的核对逻辑。观察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到许多会计事项是分为若干个环节的,各个环节中的货币表现有很大的连续性,这些环节之间的核对关系可以成为新的核对逻辑。
这种核对逻辑使系统能够自动监督那些相等或有规律变化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相互对照,以达到监督输入数据是否正确或合理的目的。例如,应收账款=可收回账款+坏账。从企业赊销到收回欠款,这两个联接在一起的经济活动完成后,若上式两边不能相等,就能说明输入有误。
须提出的一点是,这种核对逻辑在实现上可能对某些经济行为不适用。因为它要求两个先决条件:1.经济活动的几个环节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2.各环节货币表现总量须相等或有规律增减。笔者认为,它首先可以在从材料到产成品(工业企业会计)的核算过程中实现。
二、上述核算逻辑在材料流动过程中的实现
在工业企业会计中,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流向产成品涉及到材料采购、原材料、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半成品、产成品等众多的会计科目。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品由c、v、m三部分价值构成。所以从材料的采购到产成品的完成,有一部分价值量c是不变的。核对的基础就是材料流入各环节时c的总量相等(为简单起见,暂令其不发生损耗)。这样:
1.材料购入时:在电算化系统中,企业每购来一批材料,系统就将它作为一个“核算单位”。这样,企业库存的某种材料反映在计算机上就是一个数据库或几个小数据库所代表的几个“核算单位”了。“核算单位”间是相互独立的。这样定义的目的是固定其货币表现总量,使它成为以后各环节中货币表现总量的对照物。
2.材料领用时:材料流动到下一环节——领用时,企业的电算化系统可按一定的原则——例如先进先出法从“材料库”中“领料”。每次输入的领料数目应从最先存在的“核算单位”中提取。最好每个“核算单位”被整数次领料行为领完——企业的领料制度可作相应的配合。若不能被整数次领完,最后一次领料数可摊在两个“核算单位”中。在企业的运作中,材料的使用情况就形成一个“倒树形”的模式。

3.当材料被加工成产成品时:材料在这一环节完成了质的飞跃,即追加了价值。在结转产成品时,材料的价值量c和工人工资构成它的成本。在材料流入这一环节时,其核算仍沿袭上一环节。仍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将产成品分摊在每次领料上。在这一环节追加的价值应加在上两个环节上,以便使货币表现总量相等。这一环节中,上图获得进一步延伸。

由此看到,系统的对账逻辑已经形成。因为从这三个环节看,三个环节的输入是相互独立的,而由此形成的“倒树形”结构的“根”是我们最先定义的“核算单位”。“根”和“枝叶”是材料在不同环节的存在形式的不同体现。其价值是连续的。这样,“树”的每一层次的货币表现是相等的了。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由于一些合理的或意外的损失,“树”的每一层次间会有差别。这时,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确定各环节的合理误差百分比率,在操作中,如果监督程序在层次的对照中计算出不相等部分超过所定的百分比计算出来的数值,就说明输入有了问题或有意外发生,从而提醒操作人员对原始数据核察。
三、此核算逻辑的优点
使用此核算逻辑的会计软件,主要有两个优点:一是能够监督账目中的输入错误,包括操作人员无意甚至有意的错误。即使作为原始凭证的数据有误,因为其对层次中的货币表现总量有影响,系统也可对该数据所在层次提出警告。二是可以监督各部分经济资源的使用流向。若上图被允许输出,材料在各部门中的使用便一目了然。可帮助主管人员分清主次,开源节流。再者,由于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损失和增值,根据企业情况制定的各层次间对照的百分比率能够监督不合理的增减,给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 刘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