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27 作者:丁兆军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大]
[中]
[小]
摘要:
要求企业编报现金流量表来反映资金的运动变化情况,是许多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共同努力方向。今年3月20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具体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并要求企业以现金流量表取代以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这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世界会计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我国所颁布的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进行比较,从而使会计人员和报表使用者对我国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
根据我国的会计准则,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相比之下,美国准则对这一目的表述得更为详尽。SFAS95指出,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是“提供与企业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人士:(1)评价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2)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3)评价净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4)评价企业在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现金与非现金投资、融资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造...
要求企业编报现金流量表来反映资金的运动变化情况,是许多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共同努力方向。今年3月20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具体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并要求企业以现金流量表取代以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这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世界会计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我国所颁布的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进行比较,从而使会计人员和报表使用者对我国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
根据我国的会计准则,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相比之下,美国准则对这一目的表述得更为详尽。SFAS95指出,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是“提供与企业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人士:(1)评价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2)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3)评价净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4)评价企业在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现金与非现金投资、融资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英国会计准则(SSAP4.2.1)认为,现金流量表提供了有助于报表使用者评价企业流动性、生存能力及财务适应能力的信息;而澳大利亚的会计准则(AAS28)仅指出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是为了给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在报告期内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有关信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指出,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是“(1)为报表使用者提供评价企业产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运用这些现金流量所需的一种基础;(2)评价企业产生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及产生的时间和或然性(Certainty)的一种手段”。
可以看出,尽管各会计准则对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有不同表述,但都认为企业编制的现金流量表是投资者和债权人制定有关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基本依据,正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8年颁布的第1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的,企业“编制财务报表,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信息。所提供的信息要有助于他们估量有关企业期望的净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和或然性”。
二、各会计准则对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定义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概念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Cash equivalents)。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又可能面临不同的具体环境,因此各准则制定机构对现金概念的理解和定义也存有一定的差异。表1列示了各会计准则对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定义。
可以看出,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现金包括库存现金和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而现金等价物则是指期限短、流动性高、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不大的短期投资。仔细分析不同准则对现金概念的定义,可以发现其中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金等价物中是否扣除短期借款。英国准则中的现金等价物中不包括短期银行借款;澳大利亚则将不定期银行借款包括在内,但不包括定期短期借款;而美国、IASC和我国的现金等价物定义中则未对短期银行借款的扣除加以明确规定。
2.现金等价物的构成中是否包括权益性证券。澳大利亚和IASC准则中特别将权益性证券排除在现金等价物之外;而美国、英国和我国却没有将权益性证券投资排除在现金等价物之外的明确规定。此外,IASC准则还要求对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构成进行特别披露,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我国的准则中则没有提出特别的披露要求。
3.是否明确限定现金等价物的到期时间。美国、英国、IASC及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均明确限定了现金等价物自取得之日起,到期时间不应超过3个月;而澳大利亚准则中则没有限定作为现金等价物的短期投资的到期时间,在这个意义上,它留给了公司更大的弹性空间,同时也可能增加公司管理者操纵报告数字的机会。
从比较中还可以看出,各会计准则对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定义仍具有相当的主观性,从而使会计准则规范资金流量的目的难以完全达到,但是与以往财务状况变动表中资金概念的多样性相比,这些定义中的伸缩性已经大为减少。
三、现金流量表披露格式的比较
表2列示了不同准则对现金流量表分段标题披露的格式规范。可以看出,美国、IASC的现金流量表披露格式与我国的较为接近,但我国将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期初与期末余额数据放在补充资料中揭示,澳大利亚将“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项目置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之后披露。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的披露格式与其他准则的要求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将“投资收益和筹资支出(Return on investments and servicing of finance)”、“税金”及“筹资活动前净现金流量”等项目单独列示。
四、现金流量的具体分类比较
尽管各准则规定的现金流量表披露格式有所不同,但是对现金流量的分类却差异不大(英国除外)。美国、澳大利亚、IASC和我国均将现金流量分为三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我国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经营性租赁、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广告宣传、推销产品、交纳税款等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美国FASB也认为,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但同时认为这些交易和事项应包括与利润表中净利润数额直接有关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除了我国规定的活动之外,还包括收到与支付的债务利息、收到的股利、收到供应商的退款、交纳的罚金,非持续经营的利得与损失等。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我国指的是“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因此企业“分得股利或利润”以及“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流入就被包括在内;而在美国,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则是指与“企业为了获取必须的生产设备和其他非现金资产而使用的现金”相关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因此现金流出代表了企业为获取非现金资产而发生的现金投资,而现金流入只有从以往的投资中收回现金时才会发生。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我国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所引起的现金流动;美国准则认为其代表与企业筹集资金有关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由于美国准则已将利息费用的收支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因此与我国产生了较大的不一致。对于利息收入和股利收入应当归为投资活动还是经营活动,利息费用支付应当归入筹资活动还是经营活动,不同准则之间存有争议。有鉴于此,国际会计准则提出的基准处理方法是将其归入经营活动类型,同时将归入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类型作为备选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现金流量表的具体分类有着与其他会计准则明显不同的特征。例如,它将股利和利息的收支单独归入“投资收益和筹资支出”中,并且将“税金”单独列为一个项目。表3列示了不同会计准则对利息、股利及税金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分类方法。
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列报方式
企业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列报方式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根据当期损益表和比较资产负债表等有关资料,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计算,反映来自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它一般是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为起点,调整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项目的现金增减变动,然后计算出本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间接法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下的当期净利为起点,通过调整不涉及现金流动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等有关项目,从而转换为收付实现制下的净利,并据此得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由于采用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只能揭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信息,而不能反映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具体数额,因此间接法可能隐省了许多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正因如此,美国、澳大利亚和IASC都提倡企业采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美国FASB还规定,凡使用间接法的企业,其最后的现金净增加额应同直接法计算的结果一致。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直接法列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同时还应在现金流量表附注中用间接法披露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编制的要求较高。表4列示了不同会计准则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列报方式的规定。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不难看出,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准则制定机构在现金流量会计准则制定上既体现出本国的一定特色,也反映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协调。由于我国的准则刚刚出台,成功与否尚待今后的企业实践加以检验,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准则的制定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必将为以后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积累宝贵的经验。
责任编辑 许太谊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