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人员由国家统一管理。经济体制改革后,会计人员事实上由企业自主任免。而今,会计委派制在一些地方又呼之欲出。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肯定到否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原理。但是,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本文拟从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角度,对会计委派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委派制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当然还有防止腐败的动因)。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没有消失过。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人员由政府统一管理,而且会计制度较为严格,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是非常突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经济体制大幅度转轨,国有企业纷纷获得了“下放的”权利,“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内部人控制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国有企业的会计工作由内部人完成,会计人员可以和企业管理者一道,利用内部人的信息优势,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操纵,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而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则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有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完善,产权关系没有理顺。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政府,没有足够的激励制约机制去监督企业,因而造成要么是完全放松,任企业自行其是,要么是进行“超强管制”,这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作为国有资产经营者的企业管理者,由于同样没有合理的激励报酬机制,很难负责地去经营好国有企业,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他们或者为一时的升迁,而作出以牺牲企业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这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同样也是不利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两方面的动力缺乏,就使得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质量不高。产权机制因而是会计信息失真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方法
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抓住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产权关系。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大特征——“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就是解决问题的实质所在。理顺产权关系,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界限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仅有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还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进一步明确所有权的监督动力——剩余索取权,这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个非常深刻而且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对于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动力,则是给企业经理人员合理的报酬。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就会使得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发展脱钩,不仅难以促使其为企业出力,而且更是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短期行为和“疏忽与挥霍”现象。
因此,根本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方法,就是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合理的企业治理和激励机制。
三、现实存在的有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尽管上面提出要抓住根本,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但问题在于:理想的方法面临的总是不理想的现实状态。在我国现阶段,理顺产权关系绝非一日可成,而问题又是亟待解决。总体看来,我国现实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下几点:
1、产权关系不明确,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完善。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大多还是“说不清,道不明”,“一个媳妇,几个婆婆”,主管单位和其他权力机关,都要对国有企业指手画脚,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又大加干涉。而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利益机制却未能健全起来,以致于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建立合理的企业监督机制的根本条件不是很充分。
2、激励机制不合理。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厂长经理们的收入,很难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和承担的风险相匹配,无法体现效率优先。会计人员很容易受经理控制,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3、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就业务素质而言,全国二千多万会计人员,受过专业教育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而就政治素质而言,大部分会计人员惟领导“马首是瞻”,遇见领导的错误指挥或非法行为时,大多是“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会计人员在企业内部的监控作用难以发挥。
4、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非常严重。“内部人”借助于其控制权,在公款消费上大肆挥霍,在经营投资上搞短期行为,在会计工作上开设多本账,在信息披露上极不规范等。
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是有目共睹的,中央的“三年内扭亏”的任务又迫在眉睫,而会计信息失真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又难以马上根本解决。在这种形势下,有人提出了会计委派制,部分地方还进行了积极的试点工作。
四、会计委派制的问题分析
会计委派制,即由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的会计主管部门统一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的制度,目的是全面地掌握企业的会计工作,以期消除会计信息失真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但是,世上没有根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会计委派制也不例外。下面对其主要问题作逐一分析:
1、会计委派制缺乏法律基础。《公司法》对企业的会计人员任免做了明确的规定:会计人员由企业自主任免,其他部门无权干涉。《会计法》对一般会计人员任免的规定也大致如此。会计委派制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而言,是政府干预企业事务的直接体现,极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2、委派会计人员的激励机制境地两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的工作既要有很高的效率,又要能做到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但是在会计委派制下,如果委派的会计人员报酬不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虽然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有所提高,但不可避免的是其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致使会计工作效率不高,会计信息自然无法及时地报告出来;而另一方面,委派的会计人员报酬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则又很可能出现会计人员与企业经营者合谋,致使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受损。
3、委派的会计人员工作易受企业经营者控制。会计的职能是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几乎不存在,而监督职能也只在很小范围内实现,反映职能是其主要的功能。反映是根据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凭据来反映的,在委派会计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就会和会计人员来一场“博弈”。企业经营者为达到控制会计信息的目的,将会采取诸如:要什么会计信息就提供什么原始单证;隐匿或篡改原始单证;大量采用现金交易等手法,把委派的会计人员“架空”,成为一名机械的“簿记员”,使其几乎完全丧失对企业活动进行反映监督的职能,会计委派制的初衷将会落空。
4、委派会计人员将使会计信息几乎全部公开化,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和各部门的均衡和协调。市场经济下,企业有着各自所独有的企业机密,这些信息对于企业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如果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信息完全为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掌握,将很有可能使企业暴露在竞争对手面前,这是企业难以接受的。
5、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并非一委派就灵。如前所述,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大都与企业经营决策有关,而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既缺乏经营决策的素质,又没有参与经营决策的职权,因而,会计委派制对于诸如短期行为、挥霍浪费及信息披露等内部人控制行为同样会是束手无策的。
五、建议和展望
鉴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紧迫性和会计委派制的局限性,在考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自主经营及其用人权的基础上,笔者建议采取如下试点办法:
1、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部都是国有独资企业,所以可以向其派遣监事长和委派财务总监。监事长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以所有者代表的身份,监督企业的决策,杜绝企业的短期行为;财务总监监控企业经济活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全面负责,这将有力地防止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这种作法不仅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十分有效的,而且会使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随之迎刃而解。财务总监委派制在深圳市和上海市等地的试点已经初见成效。
2、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虽然大多数是国家控股(56.6%),但其他股东,即法人股和个人股的权益也应该得到重视和平等待遇。因而不能像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那样简单地委派监事长和财务总监,否则将会因有偏向性的操作而侵害小股东的利益。上市公司的问题主要是会计信息不真实和信息披露不规范,对此,可考虑用其他办法来解决,一是主要依靠社会监督的力量,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二是可以采取由证券监管机构向上市公司派遣信息披露监管员的做法,及时地向股民报告公司的信息,由市场来作出反应,以评判公司的经营效果,指导其经营决策。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我国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以上的一些建议方法只能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过渡性办法。现阶段,只有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大胆地进行试点,尽快寻求一条可行之路。
责任编辑 秦中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