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净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差异
企业净收益是企业一定期间实现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财务成果。它表明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的大小,也被认为是企业是否有能力支付投资利润的指示器。其数额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予以确认。现金流量反映了现金的实际进出。即现金流入反映的是实际收到的现金,现金流出反映的是实际付出的现金,而不论其归属权。其数量按收付实现制确定,很少涉及到确认问题,因为一切现金收支均可在发生时予以确认,也不涉及估计或判断。
如果企业净收益和现金流量的金额在某一个会计期间上完全相同,那很可能是巧合,但企业累计净收益和累计现金流量则比较接近,两者之间所以会有差异,是由于不同会计概念和时间推移造成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在付款时是现金流出,以后以折旧形式在其估计的受益年限内作为净收益的冲销。在任何一个会计期间,如果资本性支出超过折旧额,超过的数额就是现金流量低于净收益之数;反之,如果资本性支出低于折旧额,低于的数额就是现金流量大于净收益之数。
2.存货的周转。库存商品和在制品的增加,在付款时是一种现金流出,只有以后在出售并取得利润时才能冲销。因此,...
一、净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差异
企业净收益是企业一定期间实现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财务成果。它表明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的大小,也被认为是企业是否有能力支付投资利润的指示器。其数额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予以确认。现金流量反映了现金的实际进出。即现金流入反映的是实际收到的现金,现金流出反映的是实际付出的现金,而不论其归属权。其数量按收付实现制确定,很少涉及到确认问题,因为一切现金收支均可在发生时予以确认,也不涉及估计或判断。
如果企业净收益和现金流量的金额在某一个会计期间上完全相同,那很可能是巧合,但企业累计净收益和累计现金流量则比较接近,两者之间所以会有差异,是由于不同会计概念和时间推移造成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在付款时是现金流出,以后以折旧形式在其估计的受益年限内作为净收益的冲销。在任何一个会计期间,如果资本性支出超过折旧额,超过的数额就是现金流量低于净收益之数;反之,如果资本性支出低于折旧额,低于的数额就是现金流量大于净收益之数。
2.存货的周转。库存商品和在制品的增加,在付款时是一种现金流出,只有以后在出售并取得利润时才能冲销。因此,在一个会计期间,如果未售存货增加,现金流量就低于净收益;如果存货减少,则正好相反。
3.商业信用的客观存在。如果在一个会计期间应收款增加,现金流量就会低于净收益,而如果应付款增加,现金流量就高于净收益,在应收款或应付款减少时,情况正好相反。
4.资金流动。有额外的资金进入企业或企业偿还借款,这些显然都是现金流量,对净收益却无关,因为它们仅影响资产负债表。
正是这四方面相互之间的制约形成了企业净收益与现金流量差异的核心。当一个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资本性支出将肯定超过折旧额,存货将会增加,应收款和应付款也将会增加。因此,有利可图的扩展必然会伴随之以过高的负现金流量,这种现象被称作“超过运用资金的经营”,亦即,扩展时没能适当地考虑负的现金流量和随之发生的所需要的追加资本。超过运用资金经营是造成企业破产的常见原因,同样也是有时企业经营发生亏损,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却为正数或经营获利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反而为负数的原因。
净收益作为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为会计界所倚重。但自本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不少西方国家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许多企业面临或经历了严重的现金紧缺问题。有些企业虽有不少的净收益,但时常因偿付能力不足受到清算破产的威胁。以权责发生制计量的净收益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这表现在:
1.由于受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净收益失去真实性。企业净收益的确定是在货币价值不变或相对稳定这一假设下,以货币作计量单位的。但在通货膨胀时,货币价值不变的假设是不现实的,尤其在原始成本和币值不变的双重限制下,净收益失去了真实性,资本受到严重的侵蚀。企业不论向外融资还是缩小经营规模,净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差距日趋扩大。对债权人、投资者而言,由于通货膨胀侵蚀货币的购买力,在复杂的、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他们更加注重持有资产的变现能力。
2.仅以净收益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获利能力有失偏颇。由于净收益的确认广泛地运用了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估计,虽然净收益对企业经营绩效和获利能力的评价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然而衡量这两个指标只有建立在现金流量和偿付能力的基础上才具有现实意义。
3.净收益数额越大,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实际得到的股利越多。通常净收益被认为是企业是否有能力对投资者进行利润分配的指示器,即净收益越多,投资者分享的现金股利也就越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净收益并非就是该时期现金净增加额。何况股利政策的制定还要取决于企业未来的投资机会以及未来融资能力等重要因素。倘若不必考虑这些因素,仅以报告期净收益来预计利润分配同样有其片面性,因为费用同收入的因果关系并不总是很明确的。
另外,由于净收益的确认受制于会计政策的不同,使得不同企业的财务资料的可比性大受影响,而现金流量的计量是极为明确的,根本不涉及对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现金流量同净收益相比,有净收益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1.现金流量具有很大的综合性。通过现金流量的动态,可以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成本、盈利综合起来一同评价,为企业内部决策者提供综合的信息。企业生产经营中现金流出与流入数量上的差异,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水平;现金流出、流入时间上的差异,反映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现金流入与流出数量和时间上两方面的差别综合起来进行考察和分析,可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评价建立在更加全面和可比的基础上。
2.可满足企业外部相关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需要。投资者、债权人从事投资与信贷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未来的现金流量。他们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须考虑利息的收取及本金的收回(对债权人而言)、股利的获得及股票市价变动利益甚至原始投资的保障(对投资者而言),而这些均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及不确定性。
3.现金流量可帮助投资者、债权人评价企业的偿付能力、支付股利能力和对外融资能力。因为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代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创现金的能力。尽管企业取得现金尚有其他途径,但债务本金的偿还最终要取决于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量。源自于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越充分,越迅速,财务适应性与偿付能力越强。
由于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而且在时间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准确预计会有困难。但根据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所提供的信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又是有效的、可行的。
二、净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关系
净收益与现金流量互有差别,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现金流量按经济业务的种类分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其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指与本期净收益计算相关的交易及其他事项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它是以本期净收益为基础而求得的。具体地说,从净收益入手,加上那些未导致实际现金流出的费用(如折旧费),减去那些没有带来现金流入的收入项目(如债券溢价的摊销)和不属于经营活动成果的收入(如出售固定资产的净收益),再加上或减去除现金外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项目的本期变动净额,最后得出生产经营活动所提供的净现金流量。即:


通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本期净收益关系的阐述,可进一步揭示企业净收益品质的好坏。所谓收益品质是对净收益和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程度予以反映的一个概念。一般而言,净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伴随关系越强,企业净收益品质越好。即净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差异(数量上、时间上)越少,净收益的收现能力越强,收益品质越好。收益品质好,企业的流动性和财务适应性就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净收益与该时期的现金流量既有差异,又相互联系。一方面,过去经营活动的净收益水平有助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另一方面,现金流量与净收益的差异程度又可以反映净收益品质的好坏。净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关系是盈利性与流动性关系的一个侧面。认真分析两者的关系,不仅可以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还可以提高财务决策的准确性。
责任编辑 温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