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在许多教科书中,对生产费用如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一般都采用约当产量法。
约当产量法的理论依据不难理解,问题在于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定比较复杂。目前,一般是根据月末在产品的数量,用技术测定或其他方法,计算在产品完工程度。例如在具备产品工时定额的条件下,可按每道工序累计单位工时定额除以单位产品工时定额计算求得。
例如:丙产品单位工时定额50小时,经两道工序制成。各工序单位工时定额:第一工序20小时,第二工序30小时。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结果如下:

有了各工序在产品完工程度和各工序在产品盘存数量,即可求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我们认为上述计算方法中,本工序工时定额乘50%值得研究。为什么本工序工时定额还要再乘50%,一般教材认为:由于各工序内部的在产品加工程度不同,有的正在加工之中,有的已加工完毕,有的还未加工。因此,为了简化核算,在计算各工序内在产品完工程度时,按平均完工50%计算。
我们认为这种解释的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这种解释显然是把在产品盘存统计采取了“...
目前,在许多教科书中,对生产费用如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一般都采用约当产量法。
约当产量法的理论依据不难理解,问题在于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定比较复杂。目前,一般是根据月末在产品的数量,用技术测定或其他方法,计算在产品完工程度。例如在具备产品工时定额的条件下,可按每道工序累计单位工时定额除以单位产品工时定额计算求得。
例如:丙产品单位工时定额50小时,经两道工序制成。各工序单位工时定额:第一工序20小时,第二工序30小时。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结果如下:

有了各工序在产品完工程度和各工序在产品盘存数量,即可求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我们认为上述计算方法中,本工序工时定额乘50%值得研究。为什么本工序工时定额还要再乘50%,一般教材认为:由于各工序内部的在产品加工程度不同,有的正在加工之中,有的已加工完毕,有的还未加工。因此,为了简化核算,在计算各工序内在产品完工程度时,按平均完工50%计算。
我们认为这种解释的做法不符合实际情况。这种解释显然是把在产品盘存统计采取了“划地为牢”的做法,把在本工序地段堆放的在产品都做为本工序的在产品,因此才会有上述情况,“有的已加工完毕,有的还未加工。”我们认为这种“划地为牢”的盘存统计方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会计部门是借用生产统计部门生产统计中的在产品盘存统计数据来计算在产品成本的。而统计部门根本没有采用“划地为牢”方法统计,而是采用“开放政策”的,即本工序加工完毕的在产品才算作本工序的在产品,本工序还未加工的在产品应统计到上工序在产品中。如果还有第三道工序,存放在第三道工序地段的还未加工的在产品,应返统计到第二道工序的在产品之中。
至于本工序“有正在加工之中的”在产品,可另作分析。如果是大量大批复杂装配式生产的企业(此法多用于这种企业),正在加工的在产品一般是不存在的。例如冲压工序,加工完成一道工序只是一瞬间,一般每分钟加工60个左右在产品,哪里还有正在加工之中的在产品?只有已加工完毕和未加工的两种。另外,如车、铣、铇、磨工序,正在加工的在产品时间虽长,但每台加工机器上只有一个在产品在加工,也不适合这种计算方法,其计算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另作别论。如果是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一般多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也不存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对生产费用的分配问题。因此对在产品完工程度的计算方法应该改进,对在产品盘存统计应取消“划地为牢”做法,采取“开放政策”做法。
若按“开放政策”盘存统计在产品,假设是冲压工序,则上述例子各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程度是:

这样计算出的在产品约当产量,比一般教材中的方法既简便又准确,还可借用生产统计部门提供的在产品盘存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