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企业经营规模化,讲究规模效益和最优规模成本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是分不开的。政府从全社会整体效益上考虑,鼓励企业规模经营,使社会资源利用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下面就企业经营规模成本与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导向的有关问题进行介绍。
一、各类企业的成本优势和税负比较
按照企业组织形式或企业财产制度,企业一般划分为三类,即独资或个人拥有、合伙人制、公司,现就它们的筹资成本、规模成本和税收负担比较如下:
1.筹资成本。在经营规模上,一般来讲,独资或个人拥有的经济实体比合伙人制要小,合伙人制又比公司规模要小。生产经营规模越小,筹资规模越小,筹资成本越少。独资或合伙两类的筹资成本很小,决策时可以不考虑或者忽略不计,但公司的筹资成本相对较高,而其中股份有限公司的筹资成本又高于有限责任公司。这里讲的筹资成本主要是指筹集资本或股本金的费用。
2.规模成本。一般来讲,公司类企业在生产经营上比较注重考虑规模经营水平,实现规模效益和最优的规模成本。其他两类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着重考虑的不是规模经营,而是经营上的灵活性和及时调整经营范围,避免承担经...
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企业经营规模化,讲究规模效益和最优规模成本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是分不开的。政府从全社会整体效益上考虑,鼓励企业规模经营,使社会资源利用效果达到最佳水平。下面就企业经营规模成本与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导向的有关问题进行介绍。
一、各类企业的成本优势和税负比较
按照企业组织形式或企业财产制度,企业一般划分为三类,即独资或个人拥有、合伙人制、公司,现就它们的筹资成本、规模成本和税收负担比较如下:
1.筹资成本。在经营规模上,一般来讲,独资或个人拥有的经济实体比合伙人制要小,合伙人制又比公司规模要小。生产经营规模越小,筹资规模越小,筹资成本越少。独资或合伙两类的筹资成本很小,决策时可以不考虑或者忽略不计,但公司的筹资成本相对较高,而其中股份有限公司的筹资成本又高于有限责任公司。这里讲的筹资成本主要是指筹集资本或股本金的费用。
2.规模成本。一般来讲,公司类企业在生产经营上比较注重考虑规模经营水平,实现规模效益和最优的规模成本。其他两类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着重考虑的不是规模经营,而是经营上的灵活性和及时调整经营范围,避免承担经营风险。从规模成本比较来讲,公司是比较理想的形式。
3.税收负担。在第一讲已介绍过,独资和合伙人制不存在双重税负问题,但公司存在双重税负问题,即对公司收益征收所得税后,对公司股东所分得的红利或股息还需征收个人所得税。
鉴于上述比较,在登记注册企业时,选择何种企业组织形式或企业财产制度,应根据经营规模、资金来源、税收负担等进行成本比较,按照合理规模、合理负担的原则,在独资、合伙人制和公司三种企业组织形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形式。
二、经营规模与成本比较
经营规模与成本比较,这是企业成立时首先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企业成立之时,就是企业亏损之日,除了经营方向或生产产品不适销对路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没有考虑合理的经营规模这个问题。所谓经营规模与成本比较有以下几层含义:
一是根据企业资金来源,确定到底选择何种企业组织形式或企业财产制度。这就是前面介绍的企业组织形式与成本优势比较。
二是根据企业所确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生产经营特点,论证企业最小经营规模或最大经营规模。这一点制造业的企业最为明显,如冶金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等。正因为如此,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是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企业组织集团化。
三是根据市场需求或市场占有率,确定企业生产批量或销售数量。一个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企业实际生产量或生产批量,更不代表企业的销售数量。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生产组织或生产批量大小确定最佳生产量,使生产的产品能及时销售出去,并且实现生产成本最小。
四是根据需求变化或市场占有情况,确定是增加还是压缩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确定固然要考虑成本水平的高低,但市场需求是变幻莫测的,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生产经营规模,使产销处于一种合理的均衡状态,避免因为销售困难而引起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出现财务危机的局面。
五是合理设置企业内部结构和改进内部管理。在保证合理生产经营规模的前提下,按照节约成本费用开支的原则,合理设置企业内部管理机构,调整生产布局或生产规划,及时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按照质量、成本、功能最佳组合的要求,组织生产经营,这些有助于在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下节约成本费用。
三、政府财政税收政策与企业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发展方向,除了市场需求影响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导向作用。随着国家各项宏观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财政税收制度规范统一,将逐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宏观调控体系。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企业如何根据市场的要求,有效合理地运用政府财政税收政策,这是一个新课题。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来看,着重研究财政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生产发展的影响;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应主动研究如何利用政府财政税收政策,把政策用好、用足。具体地讲:
一是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或企业发展方向的限制。如政府规定企业最低投资规模或经营规模;对个别行业实行最高限产,规定最大经营规模等;为了对垄断企业实施反垄断措施,通过对企业实行法定改组,合理调整企业的经营规模,削弱企业的垄断能力或竞争能力,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对个别行业或个别产品采取国家独资经营或直接经营,限制或禁止其他投资者投资或经营。上述这些除了以立法形式从法律上作出强制规定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政府财政税收政策来加以引导的,如实行有偿许可证制度、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实行征收附加税办法等。企业关键是要了解和掌握有关规定,避免无意违规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是对公益性企业或公共产品实行财政补贴政策。一般来说,公益性企业或公共产品由政府直接经营并由政府直接向消费者提供较为理想,这也是政府的职责。但是由于政府直接经营有一个效率高低问题,所以不少国家都采取同竞争性企业一样的经营办法,让其他投资者投资经营。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合理收益水平或维护消费者的合理权益,政府主要是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对这些企业予以支持,包括价格补贴或政策性亏损补贴等形式。企业进行上述经营时,应注意的是,接受政府投资或政府补助,则意味着应接受政府的财政监督和管理,应承担政府赋予的公益性任务。
三是国家对鼓励发展的产品或项目实行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办法。过去,国家对企业支持或扶植主要是采取减免税收的办法,这对促进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财税体制改革后,税收制度规范统一,国家将主要采取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办法。企业必须及时了解政府的政策导向和鼓励发展的项目情况,争取利用政府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这可以说是企业发展和筹集低成本资金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四是国家对需要控制或控股的企业实行国家参与制。所谓国家参与制,就是国家作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达到控制和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方向、规模、结构及其效益等目的。国家除了对公益性企业或产品实行投资参股外,对一般性行业也可以采取投资参股的办法,目的是贯彻产业政策或实施产业调整。
五是国家对企业技术开发或新产品研究开发实行投资抵免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这是国家支持企业的一项普遍采用的政策,包括技术开发或新产品研究开发的资本性支出允许一次计入成本费用;对重要或关键性设备允许实行加速折旧办法;对新产品实行减免税或税收返还政策等。
四、税收对企业投资的合理引导
一般来讲,科学的税收制度和合理的税收负担,对企业投资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则对企业投资的行为起不到合理引导的作用。这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研究对企业投资来讲,是否存在税收“过度负担”问题。
在均衡价格状态下,假如政府提高税率,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税负增加,消费者购买能力下降,相应会减少需求量。当需求下降到一定程度,提高税率不但不会增加税收,相反可能会减少税收,这部分减少的税收称为税收“过度负担”造成的损失。从税收种类来讲,除了按人头收税外,其他税种对企业价格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政府在决定提高税负时,应选择效率损失最小的税种,避免对生产经营造成过大的损失或者出现税种变化频繁。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日显重要。因此,必须研究如何合理地调整税种或税率,达到既增加政府税收,又促进生产经营发展的目的。一是从整体上讲,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较低的税负有利于刺激投资,加速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要兼顾国家财政收入的适度增长;二是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注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所谓蛋糕做大了,切蛋糕就有基础了,意思就是说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了,政府税收调节的回旋余地也就大了。
五、企业投资—税收-就业分析
我国企业同国外企业经营中有一个不同之处,即一定程度上说,企业承担着安排就业的责任,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这是企业发展承担的一个长期性任务。企业稳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就稳定了。下面从税收的调节作用来研究如何通过政府宏观政策来引导企业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从目前我国税收收入结构分析,国家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其中所得税收入绝大部分是企业所得税,由个人交纳的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微不足道。从发展趋势来看,应以扩大征收面,通过向个人开征所得税增加税收收入来相应地调整和相对减轻企业所得税的税负,形成企业投资收益用于再投资,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企业角度来看,应主动承担安排职工就业的社会责任,扩大职工就业机会,既增加生产,又增加购买力,从而增加需求。并充分利用政府有关鼓励就业的财政税收政策,增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