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28 作者:秦中艮 石化龙
[大]
[中]
[小]
摘要: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我们的经济政策》的报告中就曾指出:“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会计制度的原则。”1946年7月20日,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指出:“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作持久打算。必须十分节省地使用我们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力戒浪费。”(《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188页)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真如区李子园农业生产合作社节约生产费用的经验》一文的按语中指出:“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借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个人收入和增加积累。”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重温这些光辉论述,继续发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光荣传统,对于我们进行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今无“样板”的开创性事业,它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我们的经济政策》的报告中就曾指出:“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会计制度的原则。”1946年7月20日,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指出:“为着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必须作持久打算。必须十分节省地使用我们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力戒浪费。”(《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188页)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真如区李子园农业生产合作社节约生产费用的经验》一文的按语中指出:“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借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个人收入和增加积累。”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重温这些光辉论述,继续发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光荣传统,对于我们进行新时期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今无“样板”的开创性事业,它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下才能实现。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均占有资源也较低的国家,客观条件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创业的过程。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力戒浪费,十分珍惜和合理运用一切必要的资源,以加快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在生产上要努力增收节支,既要尽可能合理地利用人力和物力,改善劳动组织,改善劳动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又要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块煤、一张纸做起,努力减少损失和浪费,降低成本,以尽可能少的物质消耗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产品。在生活上要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和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不怕吃苦,不贪图享受,努力节省一粒粮、一寸布、一个铜板,力戒铺张浪费,尽可能节省宝贵的资源以促进生产的发展。一句话,就是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发展效益,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经济原则,是解决迅速走向现代化与我国落后、贫穷条件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21页)
“成由勤俭破由奢”,“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也都说明,勤俭节约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基本前提。同样,它也是中国人民成就四化大业,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基本前提。中国人民素有“勤俭持家”的美德,这里的“家”既可以指“家庭”,也可以指“大家”,还可以指“国家”。近现代史的大量事实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由穷变富、由落后变先进,没有勤俭节约的美德,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国是一个拥有11亿多人口的大国,节约或浪费中的微不足道的个量,都会在总量上造成巨大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如果全国每人每天多消费5角钱,全国一年就会多消费2000亿元,就会把全部新增国民收入都消费掉还不够,其后果不仅没有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要倒退;相反,如果全国工业产品成本降低1%,全国一年就可增加二三百亿元的盈利。建设上的节约与浪费,生活中的精打细算与大手大脚,两者一年中的差额之和将是数千亿元之巨,远远超过了我们借用外资的可能额度,把这数千亿元投资到任何一个省,都可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由此可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之重大。
从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出,艰苦奋斗并不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和要求,而是当今人类开创世界文明的共同大道,一切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是离不开勤俭节约的,许多国家元首请客,菜肴不过几道,陪客寥寥无几。美国有经营回收旧教科书的业务,每当学期结束,学生可将用过的旧课本卖给学校,学校再卖给新生。据说在美国的很多家庭里,一般都放着三个不同的垃圾桶,一个是放用过的易拉罐、罐头盒等金属制品,一个是放废塑料制品,还有一个是放残剩食物的。这样便于对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有关部门并配合设立了一套较完善的回收措施。日本的一些大公司更节俭到连信封、复印纸都两面用,至于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宣扬的那种坚韧不拔、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阿信”精神,讲求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约,那就更不用说了。在新加坡,无论是宾馆的自助餐厅,还是街头巷尾的海鲜餐馆,餐后桌面上都比较干净,没有杯盘狼籍与挥霍浪费的现象。到饭店用餐,服务人员不是鼓励您多要菜,而是及时提醒您菜已够,如不够,吃完可再要。这与新加坡的“谁浪费谁受罚”制度很有关系。
看了上述美、日、新等国注意节约、反对浪费的事例,再看看我国目前这方面的情况,就不禁有些令人担忧了。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首脑像中国领导人这样苦口婆心地去教官员如何吃饭,没有哪个国家政府象中国政府这样频频下发关于餐茶酒菜数目、品种的具体规定。即使是这样,这些年来人们讲排场、摆阔气、挥霍浪费之风仍然盛行。现如今,剪彩、开张、获奖、周年、节日、提拔、晋级、乔迁等等都可作为吃喝的借口,于是皆“热烈庆贺”,大宴海吃。有人曾作对联曰:“厂庆场庆社庆店庆馆庆校庆处处可庆,卅年廿年十年五年三年周年年年可吃”,横批“普天同庆”。利用公款的大吃大喝风,仍是屡禁不止,频频成“潮”,形成了一大公害。一桌酒席少则几百元,高则一、二千元,不仅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接待标准,有的也远远超出了发达国家元首和工商巨子的宴席标准。象这样胡吃海喝下去,不仅造成了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目前我们的企业大多面临资金紧张等诸多困难。可是企业困难再多也要请人吃饭。盈利企业是这样,亏损企业也是这样。有的企业每年吃喝方面的开支,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由于吃喝费用一般都用各种名目打入了产品成本,企业为了生存,就不得不提高产品定价,其结果必然是削弱产品竞争能力,从而失去部分用户。长期下去,不但经济效益不能提高,企业的生存都面临着困难。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全国大中型饭店、酒家,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营业额来自于公费请客。以保守的观点计算,全国每年用于公款宴请的费用高达800亿元之巨,而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每年实现的利润总额仅500亿元左右。很显然,一旦刹住了公款大吃大喝,不但企业实现利润可以翻番,国家财政状况也能大为改观。
再往开点说,这种公款吃喝,挥霍浪费之风,不仅仅与企业利润有关,与国家财政收入有关,还对全社会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对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也会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目前,我们国家的底子还不算厚,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不应忘记的是,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一部分人的生活还相当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人,一个对我们民族的前途负责的人,是没有理由大手大脚、挥霍浪费、贪图享乐、崇“洋”摆阔的。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讲勤俭节约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恰恰相反,提倡勤俭节约、弘扬节俭精神,不仅不会削弱市场经济,而且会大大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市场经济,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要求我们减少物耗、能耗,降低产品成本;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不断生产出品种多、质量好的适应市场要求的产品。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勤俭节约的观点,现在如此,将来亦是如此。
邓小平同志1989年6月说过:“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讲艰苦创业,后来日子稍微好一点,就提倡高消费,于是各方面的现象蔓延,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法制不健全,什么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等等,都出来了。”因此,他一再强调:“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里,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同时应当指出,我国底子薄,目前处在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现代化建设,一定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提倡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在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牢固树立我国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的创业阶段”的观念,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建设上,我们都要提倡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精打细算,量入为出,能不花的钱不花,能少花的少花,万万不可大手大脚,奢侈浪费。“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是宋代宰相王安石对历史发出的感叹,今天读来仍觉得不失为警世箴言,发人深思。反思历史,展望未来,要想国家富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须时刻牢记毛泽东同志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教导,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