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少施工企业已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把质量搞上去,要以质量的优势在竞争中求胜。作为兼有监督、评价、鉴证职能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只有适应企业对质量和效益的双重要求,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从分析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入手,延伸检查有关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情况,从而尽快找到确保施工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关于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内审工作,在我国还只是初步尝试,本文试分为准备、实施、报告三个阶段作些探讨。
一、准备工作阶段
1.确定质量成本核算科目的组成。质量成本核算科目包括:
预防成本:指企业为改进、提高、巩固、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出现质量事故所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费用,以及为此采取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质量计划工作费用、新技术推广费用、工序能力控制费用、质量审核费用、培训费用、质量攻关费用、质量信息处理费用以及质量奖励费用等。
检测成本:指企业为保证工程质量所进行的检测、鉴定、评审的费用。包括:进料检验费用、工序检验费用、竣工检验费用、抽检费用、现场试验费用以及库存物料检验费用等。
损失成本:指工程在交付使用前,因质量不符...
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少施工企业已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把质量搞上去,要以质量的优势在竞争中求胜。作为兼有监督、评价、鉴证职能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只有适应企业对质量和效益的双重要求,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从分析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入手,延伸检查有关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情况,从而尽快找到确保施工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关于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内审工作,在我国还只是初步尝试,本文试分为准备、实施、报告三个阶段作些探讨。
一、准备工作阶段
1.确定质量成本核算科目的组成。质量成本核算科目包括:
预防成本:指企业为改进、提高、巩固、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出现质量事故所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费用,以及为此采取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质量计划工作费用、新技术推广费用、工序能力控制费用、质量审核费用、培训费用、质量攻关费用、质量信息处理费用以及质量奖励费用等。
检测成本:指企业为保证工程质量所进行的检测、鉴定、评审的费用。包括:进料检验费用、工序检验费用、竣工检验费用、抽检费用、现场试验费用以及库存物料检验费用等。
损失成本:指工程在交付使用前,因质量不符合标准而支付的费用。包括:废品损失费用,返修损失费用、停工损失费用、质量事故分析处理费用以及复检费用等。
保修成本:指工程交付使用之后,由于质量问题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索赔费、调查分析费、保修费以及折价损失费等。
2.明确分工,组织学习。在确定了质量成本开支范围的基础上,内审要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结合本企业具体情况,把质量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如收集资料、进行统计核算等,分别落实到有关部门,明确分管这项工作的领导、技术、财会、统计、质管员的职责,并组织学习为实际核算打好基础。同时,还要建立考核奖惩制度。
3.制定质量成本计划。成本项目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通常有一个恰当的比例。损失成本与保修成本约占质量成本的50%,预防成本约占10%。因此,内审工作应把重点放在质量控制上,找出既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又使质量成本较低,质量管理工作处于最佳状态的质量适应区和最佳质量点,也就是找出目标质量成本。
二、实施工作阶段
内审人员在做好内审准备工作之后,首先应将质管员填写的各种质量成本表收集上来,据以记入审计底稿,制成质量成本汇总表,绘制出质量成本排列图。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死资料、死数字与活情况结合,促使各施工处深入挖掘内部潜力寻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途径。各种质量成本表和成本汇总表见下图:






为使企业和各部门在质量成本核算上方向明确,实行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例会制。分析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从质量成本构成分析:显示出事故损失成本、保修损失成本、预防成本和检测成本分别占质量成本总额的比率,从而找出控制和降低质量成本的途径。另一方面对质量成本和既定的比较基数进行分析,如:百元产值损失额、百元产值保修损失额、百元利润损失额等。例如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因水泥、钢材供应型号不全,用高标号水泥代替低标号,用粗钢筋代替细钢筋的情况,而往往人们又忽略了耗用量的核算,造成质量过剩,质量成本费用升高的情况,通过计算分析就能一一诊治了。
三、报告阶段
质量成本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可用报表式、图表式、陈述式。内容主要是提出全部质量总成本额及其各分项费用;提出由于质量缺陷损失的项目与原计划成本对比基数的偏差。作为内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将审计取证、分析,归纳写出内容详实的文字报告,同时应附有对改进质量成本管理中某个具体环节的建议书,并保证有关决策人士和其他人士能看懂,以有利于做好质量成本控制工作。
四、后续审计阶段
后续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必须进行的一个阶段,因为效益审计的结果,要靠后续审计才能查明和落实。对于质量成本管理,更是由于形成的质量成本报告以及相应的分析建议,要由施工处落实并取得效益,需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有时由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变化,情况会变化很大,需要根据情况重新修订或补充,这些都是应在后续审计报告中写明的。
通过对质量成本管理的审计,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在经济效益审计上的水平,是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符合企业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需要。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审工作的难度加大了,但更有利于审计事业的发展。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的职能部门,其人员大多是近年从各方面汇集起来的,文化层次较高,实践经验较多,对企业各方面情况都较熟悉,能提出较切合实际的改进管理措施,若从质量成本管理审计抓起,一定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