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内”、“外”之分,而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要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搞好大中型企业,关键要立足于改善企业内部。那么,企业又如何改善内部环境呢?记者就此采访了物资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等财务部门的领导,请他们就此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要改善内部管理机制
刘俊生(物资部基建财务司司长):物资流通企业改善企业内部机制,首先要坚决打破“三铁”(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解决干部的“六能”(职位能上能下、单位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问题;精简机构,减少行政人员,补充扩大经营队伍;改革分配制度,切实贯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要增强企业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摸清家底算清帐,敢于暴露问题,让职工了解到企业全部家底,集思广议,千斤重担大家挑。领导干部要带头组织职工学习研究国家经济政策,随时了解掌握政策的调整变化情况,及时研究出由此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和应采取的措施。
要全面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资金管理,努力提高企业效益。一是要把财务管理当做效益管理去看待、去学习、去掌握。财务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质就...
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内”、“外”之分,而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要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搞好大中型企业,关键要立足于改善企业内部。那么,企业又如何改善内部环境呢?记者就此采访了物资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等财务部门的领导,请他们就此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要改善内部管理机制
刘俊生(物资部基建财务司司长):物资流通企业改善企业内部机制,首先要坚决打破“三铁”(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解决干部的“六能”(职位能上能下、单位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问题;精简机构,减少行政人员,补充扩大经营队伍;改革分配制度,切实贯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要增强企业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摸清家底算清帐,敢于暴露问题,让职工了解到企业全部家底,集思广议,千斤重担大家挑。领导干部要带头组织职工学习研究国家经济政策,随时了解掌握政策的调整变化情况,及时研究出由此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和应采取的措施。
要全面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资金管理,努力提高企业效益。一是要把财务管理当做效益管理去看待、去学习、去掌握。财务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质就是效益管理。资金运用的好坏,企业效益的高低,都是要经过精打细算才能取得的。目前,不少企业把财务管理看得过于简单,理解得过于狭隘,一提财务管理,就认为是财会部门的事,这个思想是不对的。作为企业领导和经营人员,不懂财务,是不可能搞好经营的。二是要优化资金管理。针对一些物资流通企业资金占用不合理的状况,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抓。一是用活闲置资金。对闲置的自有资金和周转借款可采取委托银行转贷的办法提供给经论证效益好的企业;二是减少库存物资的资金占用,优化库存结构,该处理的及时处理,即使暂时受点损失也比长期负担利息合算得多。对于新购进的物资,要进行量本利分析,根据盈亏临界点加强管理;三是抓紧清理外欠,针对物资流通企业应收款分散,遍及千家万户的特点,区别对待。对生产恶性循环到极点、濒临倒闭的欠款企业,应诉之于法律,以资产抵债,不能因怕伤感情,而把自己拖垮。
要用活用足现有政策,尤其是要加强并扩大物物联合、物工联合、物商贸一体化的联合,进行优势互补。同时,要扩大对沿海特区的投资,建立营销点,运用当地政策和经营环境,锻炼培养经营人才,提高企业实力。总之物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着眼于全局,千方百计地为搞好大中型企业服好务,同时也要搞好大中型物资流通企业。
要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
宫俊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财务部主任):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基础工业。近两年,有色金属工业的效益不够理想。国家采取的全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12条措施当中的5条涉及我们;增提维简费、折旧、大修理基金,增补流动资金,提取新产品开发费等。这些暂时影响企业的利润,但对企业增强后劲,无疑是雪中送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减少行政干预,使条条措施到位。
要继续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搞好“四个一批”(放开一批,扶持一批,推向国际市场一批,救活一批)的试点工作。在新的一轮承包中,我们将改单纯的效益型承包为综合型承包。综合型承包包括三个指标体系,一是效益指标体系,二是管理指标体系,三是资产增值指标体系。其目的在于多角度、全方位地综合考查企业,也能有效地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
夯实企业内部管理基础工作,切实推行班组、车间、厂三级核算制,狠抓目标成本管理。建立厂、地区公司、总公司三级经济活动分析制,可搞综合分析,也可搞专题分析,从而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提出具体的挖潜增效措施。要加强制度建设,制订有色工业企业的《成本手册》、《成本计算规程》,以及《总会计师条例》的实施细则,制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办法等。加强资金管理,除建立一些专用基金管理制度外,继续搞好清理“三角债”和清产核资工作。深化有色工业产品的价格改革,逐步将价格的双轨制改为单轨制。
要引导企业走向市场
冯瑞(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经济财务司副司长):到1991年三季度,建材行业效益下滑的势头被遏止,并有较大幅度地回升。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4.5%,销售收入增长23.5%,利润增长45%。以利润指标看,建材行业经济效益变化情况好于全国水平,与1990年同期相比已是正增长。
我认为,国营大中型企业效益不够理想,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意识比较薄弱。这是由于国营大中型企业是国家指令性生产计划的主要承担者,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对市场机制很不熟悉。相当一部分企业思想观念、经营机制以及产品结构都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茫然无措,陷入产品积压、效益低下的困境。
作为行业的主管部门,必须彻底地从思想上来个转变,在减少对企业直接干预的同时,要多在“引导”二字上下功夫,因势利导,把企业推向市场。我们建材行业中的玻璃行业是全面亏损的,但大连玻璃厂、洛阳玻璃厂却能够在玻璃滞销的情况下,成本不断降低,产品覆盖全国,并大量出口国外。他们能够满足国外客户对产品规格的苛求,千方百计及时调整变化产品的规格,从而摆脱困境,取得好的效益。这主要是他们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敢到市场的大海里拼搏,经过优胜劣汰的较量,打开了局面。
建材局今年将继续围绕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树立象大连玻璃厂等强化管理、苦练内功、勇于开拓市场的企业典型,引导企业走向生产经营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给我们行业主管部门带来新任务、新课题,我们必须知难而进,彻底地实现职能转变,变过去那种企业天天围着主管部门转为主管部门天天围着企业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