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从事某项活动之前,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根据目的去规划自己的行动。会计目的指的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结果。它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般属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这种特征是由会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特征所决定的。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固有的职能是反映、监督和参与经营决策,而会计要发挥它的功用,就必须进行预测、计划、记录、计算、分析、控制、检查、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会计工作的中心内容是提供信息,而编制各种报告正是会计提供信息的主要手段。会计报告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整个会计工作的目的。具体地说,会计目的具有四方面内容:向谁提供信息、为何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以及以何种方式提供信息。分述如下:
第一,向谁提供信息。企业会计报告有很多使用者,其中有的处于企业内部,如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企业的职工等;有的处于企业外部,如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企业的客户和供货方,直接管理企业的政府部门,国家财政和计划部门、一般公众等等。这些使用者中有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有着直接利害关系,有的并不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直接利害关系。有的有权要求企业以某种形式提供信息,如企业主管部门,国家财政部门等;有的则没有权力指定所要的信息,而只能依赖企业愿意向他们提供的信息获悉企业的情报。会计究竟应向哪些使用者提供信息,是会计目的首先必须明确的。
第二,为何提供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是管理的语言,而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与控制。所以,可以认为使用者取得会计信息是为了进行决策与控制,这是对会计信息用途的高度概括。但这样说又显得过于笼统,不足以将会计与统计等工作加以区别,也不便于确定会计具体应提供些什么信息。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使用者作出某项决策或采取某项控制措施以前,需要对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衡量、预测和评价,如企业的获利能力、分配关系、权益结构、偿债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履行经管责任的情况等。明确这些具体用途是会计目的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提供什么信息。使用者利用会计报告信息进行决策控制,如是否要增加对企业的投资或贷款、是否要给企业以税收上的优惠、是否要调整企业的领导班子等。为此,他们要根据会计报告信息衡量、预测、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分配关系、权益结构、企业管理人员履行经管责任的情况等。
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报告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不尽相同,因而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也有区别。譬如,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投资主体高度集中,企业资金几乎全部由国家提供,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关注的是企业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为此,会计报表要反映企业资金来源和运用三段平衡的状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企业的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重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权益结构等,为满足这种信息需求,会计要提供企业负债和净权益的信息。这是会计目的要明确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说要根据特定政治经济条件下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确定会计应提供些什么信息。
第四,应以什么报告形式提供信息。会计报告的形式很多,其中主要是各种报表,此外还有各种补充资料。显然,企业经营环境不同,使用者信息需求不同,会计报告形式也不宜一刀切,“千人一面”。例如。早在六十年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已被西方各国列入通用财务报表范畴,但在我国,企业一直不编这张报表。近几年,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权限逐步扩大,筹资渠道逐步多元化,根据这种发展趋势,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类似的报表看来也应纳入我国企业会计报告体系。有时,不少国家使用同一张报表,但因为经济制度和使用者信息需求有异,报表的内容和结构也可能存在差异,资产负债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今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使用这张报表,但其内容与结构却因地而异。会计目的所要明确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应采用哪些报告形式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特定政治经济环境下各种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上述会计目的所涉及的四个方面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目的体系。
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会计目的和其它一些重要会计概念的关系,诸如与会计准则、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进一步阐明会计目的的含义,并表明我们对会计目的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工作中地位的看法。
第一,会计目的和会计准则
总结会计实践经验,经过抽象、提炼所得的一部分理性认识,便是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它提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反映会计计量规则,提供对经济业务进行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绳。会计准则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根据一定标准分为若干层次。如何划分层次,主要取决于对会计准则内涵的认识,认识不同,划分的层次必然相异。我们主张从广义来理解会计准则的涵义,并根据其适用范围来加以划分,可以将会计准则分为三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具体业务会计准则。
会计目的和会计准则是不同的,会计目的表明会计应做什么,会计准则则表明会计应怎样做才能达到会计目的。就编制会计报告提供信息这一点而言,会计目的表明会计应提供什么信息,会计准则则表明会计应怎样提供信息。但两者密切相关,会计目的是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结果,是会计准则所由产生的依据;会计准则是人们为了保证会计目的的实现而制定的用来指导和约束会计行为的规范,是判别会计工作及其成果好坏或正误的标准,是达到会计目的的最有效途径。
第二,会计目的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从七十年代起,国内外会计文献中概括长期实践的经验,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类概念。它们指的是评定会计信息有用程度的基本标准,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重要性等。
会计目的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我们认为,这取决于对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之间关系的理解,取决于人们对会计准则的认识。笔者认为,以下观点是可取的,即认为会计准则是人们对会计工作与会计信息的要求,是会计工作的规范,而不管这种要求是基本的,还是具体的;不管这种规范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此时,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只不过是会计准则中的一部分,即我们称之为“基本会计准则”的部分。基于这种认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会计准则的其它内容一样,均属确保会计目的实现的行为规范。
第三,会计目的与会计特征
会计理论与实践是随着政治、技术、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因此,会计理论与实践一直经历着局部的、程度不等的变化,但同时,在某些方面却又表现出相对稳定性,使会计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某些基本特征,如现代会计大都进行复式记帐;会计输出的信息主要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会计的空间范围一般局限于某个特定的会计实体,不是整个行业或整个经济社会,而这一实体又不一定是法定实体;会计报告建立在人为地截取的某一个时期的经济业务之上;企业会计以持续经营为资产的计价前提;会计信息只是经济决策控制所需信息的一种来源,而且往往是近似计算结果等等。
以上特征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毋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它们是决定会计目的的因素之一。除会计特征外,决定会计目的的因素还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意愿等。会计特征对会计原则的影响是间接的。会计特征首先影响会计目的,然后由会计目的决定会计原则。
第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体现了会计准则,是在会计准则指导下制定的会计工作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属于会计制度的有:会计凭证及其处理手续,帐户及其使用说明,记帐方法和报送程序,成本计算方法,财产清查方法,会计档案的保管和处理方法,会计人员的职责范围等。在我国,会计制度可分为若干层次,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行业或地区会计制度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等,其中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主。在西方国家,会计制度主要由企业自己制定,政府颁布的公司法、商法、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等也对会计档案、会计报表等有所规定,但其详细程度与我国的统一会计制度不尽相同。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区别还表现在它们的外延不尽相同。会计准则的外延有比会计制度窄的方面,如会计准则主要涉及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各项经济活动对某一会计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而与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档案的保管等并无关系。会计准则的外延也有比会计制度宽的方面,如会计准则较多涉及划分形成资产的支出和从当期收入中扣抵的支出之类计量问题,而这些内容在会计制度中只有具体业务处理的规定。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实务主要受统一会计制度的制约,会计准则散见于这些制度之中,而未形成一个系统地加以论述的文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有必要认真研究,逐步制定适用面较广的会计准则,同时改造现行会计制度的结构,把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逐步下放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