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4 作者:祁改为 李宗江 师学礼 (作者单位:甘肃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大]
[中]
[小]
摘要:
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以下简称承包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甘肃省从1987年以来,在全省90%以上的企业里实施了承包制。三年时间过去了,效果究竟如何?最近我们对承包的24户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查,总的印象是:承包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稳定企业,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将成为今后一定时期提高企业效益,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承包制产生的效应
企业实行承包制后,实现了两权分离,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通过承包经营的形式结合起来,使承包制成为一种使企业有目标、有方向、有责任、有压力的经营机制。因而使企业焕发了活力,产生了好的效果。
(一)生产得到发展,效益有较大提高。调查的24户企业,1989年比1986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2.08%,销售收入增长了208.9%,利润增长了21.15%。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市场出现疲软,银行利率提高,资金缺口大,原材料、电力、能源、运输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们变压力为动力,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资金紧张,他们宁可少消费,把福利资金,甚至工资借来补充流动资金;产品销售困难,...
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以下简称承包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甘肃省从1987年以来,在全省90%以上的企业里实施了承包制。三年时间过去了,效果究竟如何?最近我们对承包的24户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了调查,总的印象是:承包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稳定企业,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承包制的进一步完善,将成为今后一定时期提高企业效益,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承包制产生的效应
企业实行承包制后,实现了两权分离,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通过承包经营的形式结合起来,使承包制成为一种使企业有目标、有方向、有责任、有压力的经营机制。因而使企业焕发了活力,产生了好的效果。
(一)生产得到发展,效益有较大提高。调查的24户企业,1989年比1986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2.08%,销售收入增长了208.9%,利润增长了21.15%。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市场出现疲软,银行利率提高,资金缺口大,原材料、电力、能源、运输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们变压力为动力,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资金紧张,他们宁可少消费,把福利资金,甚至工资借来补充流动资金;产品销售困难,他们想方设法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新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外部环境困难,他们就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入手,从管理中节电、节煤、节约原材料,因而使企业经受住了考验,承包制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
(二)分配关系基本合理,较好地体现了三者利益。三年来.24户企业在实现利润中,上缴财政的比例分别为46.6%、47.1%、46.8%,企业留利分别为42.1%、39%、37.4%.归还贷款分别为11.3%、12.6%、15.8%,基本保证了国家得大头。企业留利的情况是:三年共留利33316万元,其中前三项基金(生产发展、新产品、后备基金)18173万元,占54.5%;职工福利基金6001万元,占18%;职工奖励基金4390万元,占13.2%;上缴企业主管部门4752万元,占14.3%。职工人均收入1987年比1986年增长8.5%;1988年比1987年增长20.2%;1989年比1988年增长13.2%。
(三)促进了内部改革,强化了经济责任制。企业承包后,在内部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如:改革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结合落实岗位责任制,层层聘任干部,层层落实责任;从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出发,确定机构设置,尽量做到精简、效能,运转灵活;采用多种工资形式,实行责、权、利挂钩,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建立了总会计师负责的核算体系,加强了企业财务管理,部分企业还建立了内部银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造了条件;企业的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新产品开发、进等升级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四)加强了技术改造,企业后劲有所增强。大多数企业从市场远景出发,注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据不完全统计,24户企业两年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扣除上缴的能源交通基金)有29571万元,完成技改项目88个,加上用银行贷款完成的项目已形成固定资产44441万元,有的项目正在形成生产能力。以所占比重较大、效益较好的西北铁合金厂、兰州电机厂、长风厂、盐化厂为例,1987年至1989年上半年,总投资8612万元,可新增产值33156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3.85,新增利税9060万元,投入和利税率比为1:1.05。
二、承包制存在的问题
企业承包取得了好的成效,但由于经验不足,工作不细和承包制本身的缺陷及形势变化等原因,也确实存在许多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暴露出了不少新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变化大,对承包制冲击比较大。甘肃省企业承包期一般是四年,承包目标一定不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但承包期间国家每年都有价格、工资、补贴、税收、利率等政策措施出台,这些外部因素对企业的生产和利润影响较大,结果是以承包目标的“不变”,应付外部环境的“万变”,矛盾十分突出。一是价格的不断上涨,使企业效益大幅度减少。调查的24户企业,去年上半年仅原材料、能源涨价增支就减少利润12699万元。二是有些政策的出台,减少了利润。24户企业去年上半年因此减少利润2988万元。三是因原材料、运力等紧张,部门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达成了一些“合同”默契,也是影响企业利润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是一些部门、单位乱开口子,乱摊派等增加了承包企业的负担。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一些企业利润的大起大落,使承包利润指标失去了考核、评价企业的作用。有的企业靠价格上涨,利润猛增,有的因价格下跌,利润下降,企业不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二)考虑外部条件多,企业内部管理偏松。近年来为了把企业搞活,对企业实行了一些减税让利政策,这些措施无疑对企业的生产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客观上也助长了部分企业要求政策优惠或提价格,而忽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倾向。调查中一些企业领导人也承认,这几年外部环境制约着企业发展,厂长们确实跑外面多,对如何加强企业内部工作研究的少,抓得也不得力。致使部分企业基础工作薄弱,规章制度不健全,丢失浪费严重,劳动效率不高。1986年以来,24家企业百元产值物耗、能耗都逐年上升,而百元产值资金利税率却逐年下降。
(三)企业内部权力过于分散,经营机制比较乱。企业承包后,为了搞活内部,层层下放权力。有些企业把应该由总厂掌握的产品销售权、残次品处理权、横向联合权、银行开户权下放给分厂或车间,因而在有些分厂、车间出现了有意压低产品合格率,把正品当次品自行出售;有的利用横向联合权搞来料加工,任务外包或以物易物,从中创收或者要回扣。这一类收入有的总厂提成一部分,有的全部留归分厂或车间,存入自己的银行帐户,有的以此建立“小金库”。这类收入因为没有进总厂的财务帐,一方面,偷税漏税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督,分厂、车间领导乱支滥发,分配也缺乏“透明度”。有几户企业的分厂、车间,包括“一厂两制”的集体企业,在银行开户帐号有50~70多个。个别企业生产经营滑坡,利润下降,一段时间连工资都发不出去,但分厂、车间小集体的工资、奖金、实物照发,收入不减,福利不少。
(四)企业内部大锅饭和分配不公同时存在。一是职工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了生产和效益的增长。24户企业1988年工资增长24.3%,而产值增长19.8%,利税增长15.3%。二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表现在职工浮动升级人人有份;一、二、三线职工奖金没有完全拉开档次,月平均奖金收入差距仅8元左右。三是在奖金分配上存在短期行为。据12户非挂钩企业统计,奖金1986年末结余1036万元,到1988年末仅结余180万元。四是企业内部分配权层层下放,导致了分配上的透明度降低,一方面引起职工不信任,另一方面助长了一些人的不正之风。同时,也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有的非承包班子成员的同级干部也享受承包人的待遇。有的承包人年终一次性集中兑现数额多,和职工收入差距大,职工心理难以承受。一些企业不得不人人有份,层层“配套”,
(五)企业留利少,发展生产后劲仍然不足。企业承包后,从现象看企业留利多,实际上留利少。以1988年为例,24户企业净留利7338万元,仅占年实现利润的24.8%,若再扣除10%的预算外调节基金,企业实际留利将进一步减少。其次,留利中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比例偏低。24户企业1988年可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有4057万元,只占企业留利35.2%。第三,企业的改造主要依赖于贷款。调查的24户企业专项和基建贷款年末数1986年为20988万元,1987年为36893万元,1988年为60417万元,三年平均递增69.7%。靠贷款搞技术改造,还贷任务大,贷款利息高于技改项目实现的利润率,企业包袱沉重。第四,资金紧张,严重影响了企业新扩建项目的如期完成。
三、完善承包制的对策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承包制是目前搞活企业行之有效的形式,出现的一些问题,除了承包制自身的弊端外,主要是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兴利除弊的措施跟不上。因此,我们要在贯彻治理整顿方针的同时,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完善和发展承包制。
1.深化配套改革,理顺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一是不搞厂对分厂(车间)的利润指标承包。企业的分厂(车间)主要是责任承包,落实岗位责任制,重点是加强管理、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强化总体效益。二是加强企业的经营权。企业的产品经营权、残次品处理权、横向联合权、银行开户权,应由总厂(公司)集中管理,不搞层层下放。三是加强企业财权的集中统一管理。除大的联合企业二级厂矿原有的银行帐户和独立核算的“一厂两制”集体企业单独设立银行帐户外,其他帐户应全部撤销;企业通过开办内部银行,搞活资金。取缔层层设立的“小金库”。四是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行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和优化劳动组合的改革。
2.完善承包企业的分配制度,加强消费基金的宏观管理。要坚持企业职工工资的增长不能高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长幅度的原则。企业内部的分配要继续克服平均主义,拉开一定档次,不吃大锅饭,但差距也不宜过大。一是要规范承包人的奖励政策,承包人的奖励要严格执行“三倍以内”的界限;二是改进承包人的承包奖兑现办法,变年终一次兑现为分季度陆续兑现。不搞职工在年终搭车集中发奖。副承包人人数要从严掌握,和副承包人同级的调研员、巡视员,要按工作责任大小和贡献多少评定奖金,不和副承包人等同。三是要增强分配的透明度。承包人的承包收入要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不准接受下级单位的“奖金”和“礼物”,也不准向上级部门送“红包”和“礼物”。车间、班组的奖金分配要实行奖金来源、奖励政策、考核结果、奖罚数额几个公开。四是企业用奖金给职工搞浮动升级,要按企业隶属关系,经同级劳动部门审查批准。五是整顿奖金来源渠道,精减奖金名目,奖金发放统一由劳动部门管理。
3.强化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实行承包以后,促进了企业管理,但也出现了“以包代管”的现象。因此,企业要“眼睛”向内,立足挖潜。一是加强生产现场管理。要加强班组建设,坚持从严治厂,建立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秩序,克服生产现场纪律松弛的状况,做到安全、文明生产。二是强化企业基础管理。重点是健全和完善定额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经济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和规章制度,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抓好企业升级工作。三是开展目标管理,层层分解责任。把企业经营目标按“空间”(科室、车间、工段、班组、个人)和‘时间’(年、季、月、周、日)层层分解,结合企业实际,从上到下,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左右协调,层层保证,定期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确保目标全面完成。四是加强科研管理,加强技术开发。(1)开展研究与发展工作、不断改进老产品,增产适销对路产品,发展新产品。(2)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3)有重点地改造和更新设备。(4)节约和综合利用原材料,采用新型材料和代用品。通过技术进步,开拓市场,增强竞争能力。(5)加强对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的政治、业务技术水平。有条件的企业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企业各项管理工作。
4.尽早制定第二轮承包方案,搞好两个承包期的衔接。甘肃省承包企业今年底到期,为了搞好两期承包的衔接,应及早动手做好准备。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就应着手对第一轮承包企业按照《承包条例》的要求和承包合同规定进行全面审计,对企业和经营者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认真兑现承包合同,维护承包合同的严肃性。与此同时,在总结第一轮承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第二轮承包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完善承包基数。全面评估企业有形资产各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原置与重置的价格,特别是要对上一轮承包前与承包后的资产数量与质量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参照本地区同行业的平均资金利润率、第一轮承包完成情况以及技术改造任务的轻重和预期效益因素,重新合理确定基数。二是完善承包指标考核体系。要按照企业效益、企业发展、企业管理三大指标体系进行规范。既要认真考核实现利润,上缴利润,又要考核技术改造或固定资产增值、技改还贷以及产品质量、物资消耗、安全生产、设备完好率、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等指标。三是完善分配办法。承包企业应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应使职工工资总额增加不超过净产值的增长速度,职工人均收入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结合甘肃省企业状况及社会和职工的承受能力,对完成承包合同指标的承包人奖励,应控制在高于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1.5倍以内,成效特别突出的也不宜超2倍。四是完善风险抵押承包。积极推行抵押承包办法,包括全员抵押承包、领导班子集体抵押承包、企业法人代表抵押承包。抵押金应为现金。也可从企业留利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建立承包风险基金。随着企业经营情况的发展,不断提高抵押金数额,逐步向既负盈又负亏过渡。五是完善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对企业的审计监督制度,使企业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奉公守法,正确处理三者利益,防止短期行为。六是选好承包经营者。对承包企业厂长(经理),要保持相对稳定。对在第一轮承包中,企业效益较好,经营者素质较高,领导班子团结,受到职工拥护,经审计认定无违法乱纪行为的,可由原班子继续承包,对个别成员可做适当调整。那些因经营不善,管理混乱,企业效益差,职工意见大的企业,可采取竞争招标、民主推荐选举、主管部门任命等形式重新确定承包人。选择承包人应持积极、慎重、公道的态度。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