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照理说,一个企业的库存商品净额是不会有负值的。但按常规不可能发生的事,竟‘奇迹”般出现了。请看一例:某企业1990年3月31日的资金平衡表填报内容有:库存商品213716.63元,进销差价53659.73元,提成差价161009.74元,库存商品净额为负952.84元。从报表追踪分析,这个企业2月份销售总额133万元,毛利率25%,减去销售折扣、税金和正常开支的费用,纯利可达10多万元。为打埋伏,压低帐面利润,便在‘商品损耗’上做手脚,一下子多提“提成差价”10万元。由于数码大得离了谱,仅一个月“馅”就露了。3月份的“进销差价”与“提成差价”之和竞大于库存商品,发生负值952.84元。大到可以用“进销差价”、“提成差价”抵销全部库存商品,即使把企业的库存商品统统报废,也绰绰有余,岂不怪哉?!
听起来怪,其实并不怪。用“进销差价”、“提成差价”、“销售折扣’和其他过渡科目之类,作为企业利润高低的“调节器”,视作“乱帐、悬帐、坏帐”的“火化炉”,是一些单位化大公为小公,化公为私的惯用手法。上例并非首创,不过,象这样大的数码,竟致库存商品净额发生负值,赤裸裸地暴露无遗的,确实少见。
此风不可长。因为这种做法违反成本管理条例、《会计法...
照理说,一个企业的库存商品净额是不会有负值的。但按常规不可能发生的事,竟‘奇迹”般出现了。请看一例:某企业1990年3月31日的资金平衡表填报内容有:库存商品213716.63元,进销差价53659.73元,提成差价161009.74元,库存商品净额为负952.84元。从报表追踪分析,这个企业2月份销售总额133万元,毛利率25%,减去销售折扣、税金和正常开支的费用,纯利可达10多万元。为打埋伏,压低帐面利润,便在‘商品损耗’上做手脚,一下子多提“提成差价”10万元。由于数码大得离了谱,仅一个月“馅”就露了。3月份的“进销差价”与“提成差价”之和竞大于库存商品,发生负值952.84元。大到可以用“进销差价”、“提成差价”抵销全部库存商品,即使把企业的库存商品统统报废,也绰绰有余,岂不怪哉?!
听起来怪,其实并不怪。用“进销差价”、“提成差价”、“销售折扣’和其他过渡科目之类,作为企业利润高低的“调节器”,视作“乱帐、悬帐、坏帐”的“火化炉”,是一些单位化大公为小公,化公为私的惯用手法。上例并非首创,不过,象这样大的数码,竟致库存商品净额发生负值,赤裸裸地暴露无遗的,确实少见。
此风不可长。因为这种做法违反成本管理条例、《会计法》和财经纪律;违背了实事求是、当老实人、办老实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违背了会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乱冲乱转,乱提乱用,“造”成本,“造”损益,还有什么经济核算可言。弄虚作假,虽能得逞于一时,但纸包不住火,迟早会败露的。这样做,对国家不利,对企业不利,对职工不利,对开展经营管理不利。整顿这股不正之风,应该是时候了。
愿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树立全局观念,遵纪守法,发扬实事求是的好作风,端正经营思想,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下足功夫,使出真本领,堂堂正正、踏踏实实地把企业搞上去。愿我们的财会人员、审计人员和财税、银行的监察人员,为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认真、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