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郭道扬,男,49岁,湖北谷城人。1964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经济系贸易经济专业,现为中南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授,中国会计学会理事,美国会计史学家协会会员。1978年以来,潜心于中国会计史的研究,并为这一学科的创立竭尽全力。主要著作及文章有:《中国会计史稿》(上、下册)、《会计发展史纲》、《中国会计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试论中国会计的历史贡献》等,近二百万字。
问:还是在1982年,当中国财经出版社郑重推出您的《中国会计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上册时,即为整个会计学界所瞩目:六载的辛劳之后,您的《史稿》下册问世,成功地填补了我国会计学的一项空白,从而也奠定了您在会计史研究方面的地位。请问最初您是怎样考虑的?
答:我最初是学贸易经济的,研究会计史纯系偶然。1978年初,商业部给学校下达了9个科研课题,当我从校办农场赶回来时,只剩“中国会计发展史”无人问津,非我莫属。我被逼上梁山,只好从命。从此,我与会计史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1978年3月,我一头扎入故纸堆,成天抱着天书一般的二十四史、十通、历代会典、会要、《玉海》、《渊鉴》等古籍,搜寻所需的资料,并在4个月内赶出了9万字的论文,参加了当年召开的商...
郭道扬,男,49岁,湖北谷城人。1964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经济系贸易经济专业,现为中南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授,中国会计学会理事,美国会计史学家协会会员。1978年以来,潜心于中国会计史的研究,并为这一学科的创立竭尽全力。主要著作及文章有:《中国会计史稿》(上、下册)、《会计发展史纲》、《中国会计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试论中国会计的历史贡献》等,近二百万字。
问:还是在1982年,当中国财经出版社郑重推出您的《中国会计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上册时,即为整个会计学界所瞩目:六载的辛劳之后,您的《史稿》下册问世,成功地填补了我国会计学的一项空白,从而也奠定了您在会计史研究方面的地位。请问最初您是怎样考虑的?
答:我最初是学贸易经济的,研究会计史纯系偶然。1978年初,商业部给学校下达了9个科研课题,当我从校办农场赶回来时,只剩“中国会计发展史”无人问津,非我莫属。我被逼上梁山,只好从命。从此,我与会计史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1978年3月,我一头扎入故纸堆,成天抱着天书一般的二十四史、十通、历代会典、会要、《玉海》、《渊鉴》等古籍,搜寻所需的资料,并在4个月内赶出了9万字的论文,参加了当年召开的商业会计学年会,受到与会专家的重视。1978年底,中国财经出版社来函商请我在论文的基础上扩大篇幅,编纂《中国会计史稿》.我欣然从命,并走访了50多个单位,查阅了1500余册图书,300余种杂志,抄录史料20余万字,制作史料索引卡片约2000余张,请教170余位专家、学者、教师,历时6载之久,完成了这一82万字的会计史著作。
问:我国的会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会计史之林亦有显著地位,但会计史的探索却又远远落后于会计学其他方面的研究。因此,是否可以这么说:《史稿》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填补了这一空白?
答:有人说,一种科学史的出现,是这门科学开始成熟的标志。会计也不例外。这部82万字的《史稿》,以中国史学语言来说,当属中国会计史的“通史”。全书共分九章,上至原始计量记录时代,下至中华民国时期的会计,时间跨越数十万年,区分官厅会计与民间会计两条主线,全面阐述、评价了中国会计的发展史。撰写这样的史著,不仅需要会计学知识,而且还应有丰富的史学知识和古汉语,古算学、考古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但九九归一,首当其冲的无疑是挖掘、占有史料了。这便是过去有人曾想尝试会计史的研究而又不敢贸然举步的首因。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而有关会计的史料却又寥若晨星。究其原因,工商业发展的缓慢与落后,不仅导致我国会计,尤其是民间会计处于缓慢延伸的状态之中;而且工商业在社会中的卑贱地位,也使得一些学士、大夫,以及其他阶层,对计数和会计加以轻蔑与歧视。那些自诩为正人君子的学士、大夫之类,竟把商人的买贱需贵、博取盈利与计数、会计相提并论;把商业经营与从事会计归于一流,斥为末等。最初还有人批驳此说,而到后来,鄙视会计的论调便成为一言堂了。这样的社会风气,这么大的舆论压力,谁还敢将会计之事、之法,笔之于书,干自找苦吃的事呢?故考我国正史、稗史,浩瀚文海,几无会计专著问世。即使被帝王所重视,为学士、大夫刮目相看的官厅“上计”,也徒有几笔虚文记录,而无具体内容相传。但是,会计史大而言之,它是中国史学的一部分;小而言之,它是中国经济史学的一部分。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与社会政治的、法律的、文学艺术的,尤其是财政经济发展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朝统治者的主张中,在法律条款的各种规定中.在诗词、小说、神话故事、杂记佚闻的描绘记述中,乃至在它与数学、统计等学科的连带联系中,都可以发现它存在和发展的痕迹。这样,一方面,作者须不断挖掘、广搜博集;另一方面,又要力避推测、臆断和抄袭古籍之大忌,细心勾考,鉴别真伪,推陈出新,写出自己的特性来。
问:读罢《史稿》,觉得您在这方面处置得当,颇有新意了。
答:我的确尝试着这么做。例如,上册第一章“我国的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所述史实囊括数十万年之久,因年代荒远,史迹罕见,加之传记纷纭,抉断不易,很难深究其详。我一方面依据现有考古成果,对这些计量与记录方法的创制、运用,尽可能作出比较确切的论述;另一方面,将考古发现与史书中有关传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对人类会计行为、思想起源作了详细的论述之后,澄清了以往阐述中的片面、错误的观点,划分了“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这一历史时期,并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又如:对中国会计方法发展的论述,《史稿》突破旧说,提出人类经历了“盘点结算法”、“三柱结算法”和“四柱结算法”的发展规律;同时又引经据典,力破“四柱结算法”产生于宋代的传统,以事实宣称其源于唐朝,并阐述了“四柱结算法”对中国国有复式簿记——“龙门帐”、“四脚帐”有着直接影响这一基本观点。
问:纵览全书,尽管《史稿》总体上属于那种全景式、画卷式的会计通史,但这并没有妨碍您把全书的重点放在中国近代会计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对中国近代民间会计的发展作详尽系统的论述,我认为,这一做法极有益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会计的发展脉络。
答:在这一宏观构想下,《史稿》详述了旧式金融机构——钱庄、票号和典当三业会计的演变,总结了三业会计对中国会计发展的历史贡献:创立和发展运用中国固有复式簿记——“龙门帐”与“四脚帐”的先驱者。对中国近代工业会计发展的描绘,既有大型工业企业,又有小型工业企业;既有重工业部门,又有轻工业部门;特别是选择苏州苏纶厂作为阐述中国近代工业会计发展的典范,通过它概括了随着近代经济发展,苏纶厂经历了一个改单式簿记为改良中式簿记,随后又变改良中式簿记为西式簿记的过程,真实地写照了我国近代工业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对商业、农业会计发展的阐述,则又着眼于区别旧中国工、农、商及银行会计发展的不同特点。世界会计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民间会计的发展,在整个会计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簿记法产生于民间而非官厅;世界上最先进的记帐方法亦产生于民间而非官厅。而从总的方面看,至元明之际,我国民间会计大体落后于官厅会计。只是到了清代,尤其是1840年以后,我国民间会计的发展水平明显地超过了官厅会计。我国会计所发生的这一重大转折,不仅迫使帐房的管事人不得不面对现实,着手改善传统的会计方法,而且促使他们中的高明者改弦易辙,另僻蹊径,创建适合于新经济因素发展所需的新式会计方法。正是由于这种新式会计方法在民间会计中的产生、运用,使我国的民间会计走在当时中国整个会计发展的前列。
问:写史唯在公正。《史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阐述了中华民国时期,尤其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会计发展状况,使这一“禁区”的会计史研究得以开辟。那么,如何看待这一历史时期呢?
答:应该首先明确,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力求仿照西方共和体制的做法,去建设其财政会计组织、制度及改善政府的会计方法,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是中华民国时期政府改革会计工作得以进行的一个基本原因。国民政府的超然主计制度、联综组织制度的建立,统一政府会计制度的颁行,以及会计专家、学者为民间会计所作的改良,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有了科学的会计组织制度还不行,还必须要有贯彻执行这些制度的人;而仅仅有了执行这些制度的人还不行,还必须有较为进步的政治制度作保证。
问:曾闻《史稿》一出.国外学者亦显兴趣,这一现象不妨看成《史稿》走向世界的明例。也许您比我更清楚地感觉到了:会计史的研究正处在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境地,走出这一境地的出路在于同世界会计发展大潮相呼应!您能否对未来会计发展大趋势作一估计?
答:准确无误地预测其走向是我力不从心的。但毫无疑问,会计史的研究应该沿着总结过去、立足现实、走向未来乃至世界这一主线展开,因而,你所提出的实质上是主宰未来会计史研究导向的话题。1987年.我参加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六次国际会计教育会议,以《中国会计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文,对中国会计史进行了回顾与前瞻;1988年8月,我又出席了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五届国际会计史学家会议,所提的《试论中国会计的历史贡献》一文,简要地阐述了中国古代会计在整个世界发展史上的地位,展示了中国古代会计发展的主要成就。这次会议虽曰“会计史学家会议”,但与会学者大都着眼于探索世界会计控制工作,会计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深化的历史发展规律;现代会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时空观、效益观、控制观,以及把过去、现在与将来联系起来探讨问题的基本观点等。未来会计发展大趋势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