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在企业财务体制方面,通过几次改革,逐步给企业下放财权,对搞活企业,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企业财务制度方面,如折旧制度由综合折旧改为分类折旧,有利于正确核算产品成本,更好地积累固定资产重置资金;对联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中外合资企业财务制度、乡镇企业财务制度都从无到有作了规定,颁布实行。在企业财务预测和分析方面,也推行过目标管理、计划对比、指标考核等。这些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从宏观上看,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脱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及时地、完全地转到有计划商品经济方面来,并按市场法则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例如:(一)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过去,国营企业的一切收入,包括利润和折旧都交给国家,企业需要的资金,均由国家拨给,发生亏损也由国家弥补,实行的是统收统支办法。现在随着国家与企业分配体制的改革,企业生产发展所需资金,从国家全部拨给,逐步转变由企业自主筹集。企业筹集资金的来源,大体上说,有所有者的投入资金(包括国家投入,法人投入、私人投入)、又有债权人的投入资金(银行贷款、企业发行债...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在企业财务体制方面,通过几次改革,逐步给企业下放财权,对搞活企业,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企业财务制度方面,如折旧制度由综合折旧改为分类折旧,有利于正确核算产品成本,更好地积累固定资产重置资金;对联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中外合资企业财务制度、乡镇企业财务制度都从无到有作了规定,颁布实行。在企业财务预测和分析方面,也推行过目标管理、计划对比、指标考核等。这些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从宏观上看,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脱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及时地、完全地转到有计划商品经济方面来,并按市场法则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例如:(一)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过去,国营企业的一切收入,包括利润和折旧都交给国家,企业需要的资金,均由国家拨给,发生亏损也由国家弥补,实行的是统收统支办法。现在随着国家与企业分配体制的改革,企业生产发展所需资金,从国家全部拨给,逐步转变由企业自主筹集。企业筹集资金的来源,大体上说,有所有者的投入资金(包括国家投入,法人投入、私人投入)、又有债权人的投入资金(银行贷款、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往来等)。对这些变化,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虽作过一些补充规定,但总的来说,仍未完全摆脱老的模式和办法,没有把所有者的投入看作资本,没有体现保全资本,将本求利的要求,因此可以说,还没有树立起资本的观念,明确所有者的权益。也没有明确债主的权益,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二)要盈利,首先要保本,这里说的保本是保全资本。流动资金一般在一次周转中回收,固定资产在分次周转中回收。无论一次回收还是分次回收都涉及成本界限的合理划分和核算,不涉及国家资金的变动,但是我们仍然沿用过去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尽管现在折旧已全部留归企业使用,国家不再通过企业上交折旧抽回资本,但管理和核算方式未变,仍旧在提取折旧时冲减国家基金。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损失,如超储或呆滞物资的削价损失、资产短缺损失等,有些也不进损益而用核销国家资金的办法处理。这样,资本得不到保全,盈利也有虚假严格地说,还没有树立起盈利的观念。(三)等价交换,价值补偿等商品经济的法则,也没有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得到完整的应有的体现,以无形资产来说,体现在产品成本上如何从商品交换中得到合理回收,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四)商品经济赖以发展的竞争机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反映。竞争或成功或失败,会有风险,企业财务管理如何对待风险问题,缺乏明确的管理准则和要求。(五)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大量出现商业信用。过去强调信用集中于银行,企业之间不允许有信用往来,会计核算相应规定按收付实现处理。现在已经允许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存在,企业财务对此如何管理和核算,还没有相应的规定。(六)政企分开议论已很久,但在很多方面政企并未实际分开,有些本属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行使的权力,如无偿征集资金,却让企业去办,这就给企业财务管理增添了模糊概念。以上这些,足以说明企业财务管理亟待深化改革。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方针。坚持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需要。过去对企业按不同所有制性质进行财务管理和制定规章制度的做法,现已难以适应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企业联合经营,股份制的试行,企业集团的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混合体的发展,使各种所有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织渗透,错综复杂,具体到某些企业很难划定它属于哪种所有制企业,适用哪种所有制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因此,国家从宏观上对企业的财务如何管理,亟须进行改革。这不仅是理论上的需要,实践上也有它的紧迫性。
二、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大思路
财政部门过去是、今后更应当是宏观上统管企业财务的综合部门,它不仅是管理国营企业,而应是管理全社会的各型企业,包括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从这一整体意识来看,改革企业财务管理的大思路,要以全社会的企业为对象,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律来思考,来办事,要以有计划商品经济为出发点,来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这个规范应当是能统驭各行各业、各项企业财务制度,是制定企业财务规章制度的指导性准则。
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改革要贯彻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第一,按照有利于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有利于保证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位的前提下,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不同所有制的联合经济。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就是要为多种经济形式的共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树立竞争的观念,使各行各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则应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自行确定;第二,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上,体现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和价值补偿的原则,变生产型财务管理为生产经营型财务管理,树立起真正的资本观念和盈利观念。资本要回收,成本需补偿,盈亏要真实。合理的确定成本补偿范围和影响利润的所得税前列支范围。第三,贯彻政企分开、两权(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要把政府的调控权力与资本的权利或者称为所有者的权利和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分开,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之间只能是等价交换,信用往来。企业财务管理规范要体现企业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使企业既有竞争意识又有自我约束机制。
概括起来,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路就是:国家作为经济管理者,要以企业为对象,从宏观上研究,如何按市场法则来管理企业财务,确立管理的规范,作为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共同遵循的准则。要把资本的观念、竞争的观念、盈利的观念、政企分开的观念和两权分离的观念,贯彻于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之中。
三、正确处理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和制度的关系
有人认为,有了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就不再需要企业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大家按规范办事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规范代替不了规章制度,因为规范仅仅是也只能是企业财务管理中应该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而各行各业的企业有其各式各样的生产经营特点,在企业财务管理上也有其各不相同的要求,这就需要适应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农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等等。所以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改革,拟订管理规范,仅仅是从宏观上消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影响,并为各种经济实体的共同发展创造一个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基本条件,但规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仅仅是指导制定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准则,不是、也不能代替具体的制度,具体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仍要研究制订。
企业财务管理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当前又处于新旧经济体制交替过程、改革受到不少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是又不能等到条件都具备再来研究改革,因此,改革态度要积极,步骤要稳妥,要加强宣传,因势利导、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工作目标,近期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就企业财务管理的几个主要方面,如资金、成本、利润的管理,提出一个改革要点。搜集资料,包括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和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的各种财务管理规定和制度,分类梳理和分析,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市场法则来衡量,筛选提炼出若干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提出一个个管理项目的规范草案,成熟一个施行一个,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和相应的理论,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将大大有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