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财务与会计》创刊已十年了,作为贵刊作者之一的我衷心地向编辑们致敬,因为你们不欺无名的品格、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对投稿者劳动的尊重感动了我。
1982年夏,我给《财务与会计》寄上一篇关于“小金库”的杂谈。那是我第一次写财会方面的稿件,有人劝我说:“你既没有什么知名度,编辑部里又无熟人,想登文章谈何容易?”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投了稿。出人意外的是一个多月后,居然收到了一份《财务与会计》,上面配图刊载了我的短文。我对编辑的不欺无名深为感佩,此后便经常投稿,几年来,《财务与会计》陆续发表了我写的二十几篇史论结合的杂谈,为探索理财之道,激浊扬清略尽绵薄。要终原始,还得感谢编者。
我对编辑们的第二点深刻印象是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负责态度。一次,我写的一文里引用了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一段话,文末只注了书名,未写明页数和版本。编辑部专门来信查询,我虽遵嘱补寄了,但终觉得心有歉意。同时,也对编辑加深了敬意。
编辑部对作者的劳动颇为尊重,这是我的感受之三。在我的印象中,凡是寄给《财务与会计》的...

《财务与会计》创刊已十年了,作为贵刊作者之一的我衷心地向编辑们致敬,因为你们不欺无名的品格、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对投稿者劳动的尊重感动了我。
1982年夏,我给《财务与会计》寄上一篇关于“小金库”的杂谈。那是我第一次写财会方面的稿件,有人劝我说:“你既没有什么知名度,编辑部里又无熟人,想登文章谈何容易?”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投了稿。出人意外的是一个多月后,居然收到了一份《财务与会计》,上面配图刊载了我的短文。我对编辑的不欺无名深为感佩,此后便经常投稿,几年来,《财务与会计》陆续发表了我写的二十几篇史论结合的杂谈,为探索理财之道,激浊扬清略尽绵薄。要终原始,还得感谢编者。
我对编辑们的第二点深刻印象是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负责态度。一次,我写的一文里引用了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一段话,文末只注了书名,未写明页数和版本。编辑部专门来信查询,我虽遵嘱补寄了,但终觉得心有歉意。同时,也对编辑加深了敬意。
编辑部对作者的劳动颇为尊重,这是我的感受之三。在我的印象中,凡是寄给《财务与会计》的稿件,大都有着落,有回音。即便有不拟采用之稿,也来信说明原因。这是一般刊物难以做到的。
以上三点使我成为《财务与会计》的积极投稿人,不仅在过去,而且在将来,把它当作挚友和知音,结下不解之缘。
江苏省海安县商业局 陈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