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搞好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国务院领导同志1987年11月对吉林省厂内银行经验作了批示,认为搞好厂内银行,将推动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经济核算和企业的科学管理,将使承包制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李鹏同志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企业各项基础工作,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完善厂内经济核算,结合各厂具体情况推广满负荷工作法和其他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国家体改委关于198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中要求“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指出要“积极推广‘满负荷工作法’和‘厂内银行’结算制”,“积极推行全员承包”。上述批示、文件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探讨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的性质和作用,自觉地把这项工作搞好。
一、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是厂内经济核算制的一种形式
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是企业内部的经济核算制度,是企业经济核算制原则在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运用。它是近几年来在贯彻企业经济责任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我国在50年代借鉴苏联经济管理经验时,就提出过...
搞好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国务院领导同志1987年11月对吉林省厂内银行经验作了批示,认为搞好厂内银行,将推动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经济核算和企业的科学管理,将使承包制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李鹏同志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企业各项基础工作,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完善厂内经济核算,结合各厂具体情况推广满负荷工作法和其他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国家体改委关于198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中要求“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指出要“积极推广‘满负荷工作法’和‘厂内银行’结算制”,“积极推行全员承包”。上述批示、文件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探讨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的性质和作用,自觉地把这项工作搞好。
一、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是厂内经济核算制的一种形式
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是企业内部的经济核算制度,是企业经济核算制原则在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运用。它是近几年来在贯彻企业经济责任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我国在50年代借鉴苏联经济管理经验时,就提出过要实行厂内经济核算制。但是,当时只是实行以车间核算成本为主要内容的两级核算,而没有在企业二级单位全面地运用经济核算制的原则,没有在车间一级建立起比较完全的经济核算制。
现在所说的比较完全的厂内经济核算制,是在70年代末期出现的。1976年,大庆油田就开始实行了油田内部经济核算制,使用了“内部结算证”(相当于内部支票),并把油田财务处称为内部银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形势下,人们认识到不仅在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上存在着问题,而且在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上也存在着问题。要把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落实到基层,就必须改变企业内部统收统支、实报实销的供给制状况,解决好企业内部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经济核算制。从1979年开始,北京内燃机总厂等单位,吸收了大庆油田的经验,推行了厂内经济核算制,建立厂内银行,使用厂内银行支票进行内部结算。首都钢铁公司从1981年下半年起,在企业内部实行了以“包、保、核”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加强了内部经济核算。随后吉林省在1982年企业整顿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厂内银行核算,到1984年,全省预算内企业1100户中有98%实行了厂内银行核算。
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出现。在工业企业中,有的则称为“厂内盈亏核算制”、“厂内买卖制”、“厂内经销法”、“厂内合同制”、“厂币核算制”等等,形式多样,名称不一,其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而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则主要是在推行企业承包经营制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形式。
企业内部承包是一种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从其正确处理企业内部责权利关系而言,它也是一种厂内经济核算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包、保、挂”或“包、保、核”,即包经济效益指标,保证按期按质按量完成生产指标和工作任务,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把职工奖金、津贴和新增工资额同包、保的指标挂钩。
厂内银行就其本身来说,是企业资金控制中心和结算中心,但是就厂内银行核算的全部内容来看,由于它同企业内部承包紧密结合,并且对各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考核,也构成了一种厂内经济核算制度。它的特点是把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原则引入企业,实行内部结算,强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综合经济效益,相应地引入市场机制、信贷机制、结算机制,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
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是按照价值规律要求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经济杠杆,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一种管理制度,是厂内经济核算制的一种形式。
二、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是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是适应什么样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作用如何?许多企业的实践给我们作了回答。
(一)实行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是克服企业内部管理吃“大锅饭”弊病的有效措施。
过去企业内部的车间是一个执行型的单位,不具有经营的职能。车间虽然也称为一级核算单位,但只是进行一定的核算工作,并没有形成为一种经济核算制的单位。从责、权、利这三个方面来看:
(1)车间只负责完成生产任务,不承担经济效果的责任。既不核算资金占用,又不考核经营成果,虽然核算产品成本,但对成本也只是实报实销,并不承担经济责任。而且车间同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劳务,没有严格的结算制度,相互之间的经济责任划分不清。
(2)厂部权限集中较多,车间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没有机动权力。车间多余职工不能主动调出,无偿抽调人员无权拒绝,搞技术革新没有正当的资金来源,完成生产任务后如有余力无权承揽外活,车间难以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3)车间和职工的经济利益,没有同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挂起钩来。车间之间、职工之间奖金没有保持必要的差距,还存在着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倾向.这说明在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经济核算制的关系,而是处于供给制状态。
企业的生产车间是直接创造产品的基层生产单位,经营科室则是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单位。企业资金占用的多少,成本的高低,利润的大小,同各个车间、科室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使企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都关心生产经营成果,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对生产车间和经营科室不仅要下达生产和工作方面的指标,而且要下达资金、成本、收入方面的指标,考核、计奖既要看生产任务完成的好坏,又要看经济效益的大小。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就是适应在企业内部分清经济责任、考核经济效益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全面贯彻经济核算制的必然产物。
(二)实行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是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深入发展。
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内容和基本要求,就是确立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企业承包经营制以后,国家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得到解决。这样就要求进一步解决企业内部的关系问题,在企业内部简政放权,划小核算单位,扩大车间权限。赵紫阳同志1985年3月在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上,要分别不同情况,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适当划小核算单位。”1985年2月,赵紫阳同志在视察辽宁省时,曾就如何搞活大企业的问题时谈到:大企业也要树立起一个观念,就是要眼睛向内,面向企业内部,在国家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如何通过自己的潜力把企业搞活,把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大企业的一个车间就是一个小工厂,过去车间只管生产,基本上没有经营,要给车间经营权,可以考虑划小核算单位,向车间扩权。赵紫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搞活大中型企业、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方向。
近几年来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适当划小核算单位,向基层生产单位放权。在农村,由生产队作业组的责任制改变为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国营农场内部,建立了以家庭为承包单位的家庭农场;在商业系统,由以综合商店(基层商店)为基本核算单位改变为以自然门店为基本核算单位,都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人们称赞说:“联产联着心,联谁谁操心”,意即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无人负责的状况。实行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就是把工厂的生产车间和经营科室当作商品生产者,赋予它相对的独立性,同厂内其他单位发生经济往来要计价结算,要核算资金,计算盈亏,做到收支相抵。这样,使各单位的经济责任更加明确,经济权限同经济责任更加适应,经济利益同经济效果联系得更加紧密,“责任层层负,权力层层有,利害层层担”,从而调动全厂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内部的活力。实行企业内部承包和厂内银行核算,则为在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找到了良好的形式。
这里需要指出,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内部承包,建立厂内银行,其实质是实行分级分权管理,搞好内部经济核算,并不是要给车间等二级单位以完全的自主权,把车间变成独立核算单位,变成所谓“二级法人”,这只是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由集中型管理改变为分权型管理,并不是把一个大厂简单地划分为几个独立的小厂。各个车间之间的经济往来,基本上还是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尽管要利用商品货币形式,但并不具有实在的商品交换关系。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