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87年9月30日,《北京日报》第一版报道了一则消息:北京市一轻工业总公司财务处处长孙家琦中标当了厂长。在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的今天,这则消息并不引人注目,然而,正是它却使我产生了许多感触。
在“文革”的日子里,财务部门和财会人员在有些人的心心目中似乎是可有可无,因而出现了无帐工厂之类的荒唐现象。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人们对财务部门和财会人员有了新的认识,财务部门开始在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有的企业中,财务部门仍被看作是记帐、算帐、报帐、管帐的单位,财会人员被看作是忙忙碌碌的“算帐先生”,难得登大雅之堂,厂长、经理之职几乎都是由技术或其它部门的人员升任的。今天,看到财会人员中标当厂长,挑起领导整个企业的大梁,怎能不令人兴奋呢!它不是一桩偶然的、普通的事情,它预示了某种历史发展的迹象。当然,也与财会人员具有锐意改革的才能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分不开的。
笔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早在五十年代,美国企业中管生产的部门权力很大,那时生产多少产品都能卖出去,于是出现了以产定销、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格局。到了六十年代,情况有了变化,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只有生产的东西能够卖...
1987年9月30日,《北京日报》第一版报道了一则消息:北京市一轻工业总公司财务处处长孙家琦中标当了厂长。在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地的今天,这则消息并不引人注目,然而,正是它却使我产生了许多感触。
在“文革”的日子里,财务部门和财会人员在有些人的心心目中似乎是可有可无,因而出现了无帐工厂之类的荒唐现象。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人们对财务部门和财会人员有了新的认识,财务部门开始在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有的企业中,财务部门仍被看作是记帐、算帐、报帐、管帐的单位,财会人员被看作是忙忙碌碌的“算帐先生”,难得登大雅之堂,厂长、经理之职几乎都是由技术或其它部门的人员升任的。今天,看到财会人员中标当厂长,挑起领导整个企业的大梁,怎能不令人兴奋呢!它不是一桩偶然的、普通的事情,它预示了某种历史发展的迹象。当然,也与财会人员具有锐意改革的才能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分不开的。
笔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早在五十年代,美国企业中管生产的部门权力很大,那时生产多少产品都能卖出去,于是出现了以产定销、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格局。到了六十年代,情况有了变化,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只有生产的东西能够卖掉才行,于是权力的重心移到了销售部门,出现了以销定产、以销售为中心的管理格局。到了七十年代,由于市场竞争,卖得越多可能反而赔得越多,于是人们意识到,多卖并不一定合算,赚钱不能光靠推销,还需精打细算,降低成本,讲究效益,才能提高竞争能力,于是权力的重心移到了财务部门,出现了以财务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格局。至今美国的一些大的公司,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通用电器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他们的总经理都是从财会人员中提升的。
何以孙家琦能中标当厂长呢?主要是因为他熟悉工厂的实际情况,他如实地分析了厂里的困难,提出了合理、扎实的治厂方案。而在许多美国大公司的总经理由财会人员升任,正是因为财务部门接触面广,视野宽,能融合各部门的优势和长处,能从总体上来考虑企业如何实现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的目的。
由此,使我联想到目前我们有的财会人员不安心财会工作,认为财会人员社会地位低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财会人员都能如孙家琦同志一样,精通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真正发挥一个财会人员的作用,其地位又何愁不能提高,财会人员怎么会没有发展前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