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鞍钢广大财会人员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强化管理,搞活经营,增收节支,广开财源,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全面提高。1986年,公司财务处被评为全国冶金财务先进单位。
一、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向经营机制要效益
鞍钢是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增强企业活力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我们建立了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的财会管理体制,健全与完善了多种形式的内部经济责任制,理顺经济关系,既充分发挥联合企业整体优势和总体效益,又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长处和创造力。在经济承包中,我们突出了目标计划的激励性、连续性,并注意做好目标分解、目标保证、目标控制和目标考核的落实工作。1986年,公司组织各厂矿签订纵向经济承包合同125项,同15个处室签订横向经济承包合同60项。分别对42个基本生产厂实行超利税目标承包;对8项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实行了设计、施工、物资设备供应和生产单位“四位一体”的经济承包;对12项重点科技项目实行效益承包;对三个炼钢厂实行吨钢联利承包;将炼铁厂、化工总厂、烧结总厂捆在一起,实行“铁、焦、烧”联产增利承包;对辅助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鞍钢广大财会人员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强化管理,搞活经营,增收节支,广开财源,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全面提高。1986年,公司财务处被评为全国冶金财务先进单位。
一、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向经营机制要效益
鞍钢是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增强企业活力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我们建立了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的财会管理体制,健全与完善了多种形式的内部经济责任制,理顺经济关系,既充分发挥联合企业整体优势和总体效益,又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长处和创造力。在经济承包中,我们突出了目标计划的激励性、连续性,并注意做好目标分解、目标保证、目标控制和目标考核的落实工作。1986年,公司组织各厂矿签订纵向经济承包合同125项,同15个处室签订横向经济承包合同60项。分别对42个基本生产厂实行超利税目标承包;对8项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实行了设计、施工、物资设备供应和生产单位“四位一体”的经济承包;对12项重点科技项目实行效益承包;对三个炼钢厂实行吨钢联利承包;将炼铁厂、化工总厂、烧结总厂捆在一起,实行“铁、焦、烧”联产增利承包;对辅助部门实行与主体生产厂效益挂钩、与外销盈利分成承包等形式。由于各种承包突出利润、产量、质量、成本及能耗等关键指标,分别实行不同形式的利润分成办法,完善全面考核内容,坚持会计核算,定量考评,大大地增强了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活力,对深挖潜力,提高效益,保证完成生产经营目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例如,由于实行“铁、焦、烧”联产增利承包,开展“夺铁保钢”竞赛,增产生铁50万吨、钢23万吨。公司在产量增长的情况下,全年还节约12万吨标准煤。再如,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行的“四位一体”的经济承包,规定在不停产、不减产,确保工期、质量,降低造价、费用的前提下,提前竣工投产创造的效益,分给生产单位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按6∶2∶2的比例奖给设计、施工、物资和设备供应单位,按规定提取“三项基金”;如果拖延工期,造成的损失也由四家按一定比例负责承包经济责任。由于“效益分成”责任明确,各部门都采取不同形式将经济承包制具体落实到工段、班组、岗位和个人,使工程达到了多快好省。去年下半年,第二初轧厂、铸管厂及半连轧厂等重点检修改造工程提前竣工投产,增加了近亿元的经济效益。建设公司结合实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开展创优质工程目标成本管理,将指标分解并落实到人头,使劳动成果与劳动所得挂钩,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去年3月,这个公司承担了总投资为1.8亿元的50万吨线材工程的建设任务,计划工期需要30个月,结果只用了13个月,在今年4月15日提前完成任务,创造了鞍钢建设史上的奇迹。发电、氧气等六个动力厂,实行降低成本和工资、奖励挂钩浮动经济承包后,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努力降低生产费用,去年降低了561万元;今年前六个月又比去年同期降低600万元。
二、落实增利、优质措施,向生产经营要效益
几年来,鞍钢的财会人员充分利用会计资料,通过深入调查,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部门紧密配合,在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鞍钢确定了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8%,而实现利税增长10%的生产经营目标,考虑到外部各种物资和运输涨价的因素将影响成本和利税近3亿元,1986年利税必须比1985年实际增长25%,才能保证实现增利10%的目标。在各单位广泛发动群众、献策献计的基础上,财会部门与有关部门进行综合平衡,研究筛选,反复测算,制定了116项重点增利措施,实现后可增利税4.3亿多元。这些措施以公司文件正式下达到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由财会部门具体负责定期检查、考核,用纵横经济责任制承包形式,促其实现。同年7月,公司财会部门通过信息反馈,针对实现利税增长缓慢和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向公司领导写出两次紧急报告,提出27条增利补充措施和15条压缩资金占用的建议,得到重视与采纳,加以贯彻落实。与此同时,强化了公司每周的财务闭路电视调度会议,及时部署、交流信息与经验,通报情况,表彰先进,督促后进,政策兑现,促使实现利税逐月稳步增长,终于在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6.33%的基础上,实现利税硬碰硬增长10.08%,按同口径增长25.86%;上缴利税增长8.53%。
今年,公司在制定生产经营目标中,安排工业总产值比1986年增长3.5%,实现利税要在连续三年增长10%的基础上,再增长10%。初步测算外部物资涨价和不利因素为2.3亿元,这样,实际实现利税需要比去年增长22%以上。面临这一艰巨任务,财会部门充分发挥信息库、智囊团、参谋部的作用,又从增产、降耗、优质及节支等七个方面,制定了153项重点增利措施,实现后方可增利5.3亿元,并以公司名义全面落实到基层和有关处、室。与此同时,公司以实现利税增长目标作为生产经营目标的核心,调整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计划,强化管理,奋力拼争,经济形势越来越好。上半年工业总产值较去年同期增长4.75%,实现利税增长7.26%。
三、加强成本管理,向“双增双节”要效益
几年来,鞍钢财会部门广泛应用目标成本、责任成本及标准成本,加强了对成本的预测、分析、控制与监督,同时实行了成本目标管理的超目标经济承包、主要消耗定额单项节约奖等经济手段,并对各单位的费用核定了限额,只准降低,不许超支,作为各单位“水平奖”的否定指标,严加控制。
1986年,财会部门经反复调查、测算,改革了已实施五年的内部价格体系,建立起一套以计划价为主,浮动价为辅和灵活多样的协议价为补充的新的内部价格体系,简称结算价;建立起一套为全面推行标准成本制度专用的标准成本价格体系,简称成本价。两套内部价格体系分别应用:计划价、浮动价、协议价供财务结算用;标准成本价供计算成本、核算资金用。新的价格基本体现了价值,反映了供求关系,充分发挥了价格在促进生产、提高质量、扩大品种、降低消耗中的作用。标准成本价格能够真实地核算和反映公司的成本、利润、资金水平,有利于各厂矿进行成本预测、控制、分析和决策,强化成本管理。结算价格理顺了内部经济关系,为进一步加强全面经济核算,落实经济责任制和实施内部第二步利改税创造了条件。由于采用两套核算价格,公司成本差异(内销利润)基本消除,既能真实地反映各厂矿与公司成本、资金、利润水平,又大大减少了公司成本计算与调整成本差异的工作量。这种核算方法反映的财务成本指标,既能与同行业的联合企业对比,又可与任何的独立厂矿相对比,对开展行业间比学赶帮超,提供了依据。
成本管理工作的完善,为开展全面经济核算和深入进行“双增双节”运动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以来,财会部门采取查浪费、找漏洞、摆事实、算细帐、定措施等方法,发动职工提建议、献良策、作贡献。公司党委、行政部门和工会作出决定:在全面实现今年生产经营目标的基础上,全公司职工平均每人全年再节约300元,使全年实现利税在原计划22.2亿元的基础上再创6600万元。围绕这一指标,还确定:按“双标”生产钢材的比率达到60%,成材率提高1%,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可控费用降低10%,成本降低2%,流动资金周转加速2—3%。并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按月核算,按季评比。半连轧厂动员每个职工全年平均节约额争取达到“保500、争800、夺1000元”,全年再增利300万元。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厂将“双增双节”任务纳入经济责任制,通过班组经济核算加以考核并与奖金挂钩,落实到人头,组织职工代表每季检查评比一次,树标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月月出色完成财务成本任务。公司今年上半年已达到预定的增产节约目标,大部分主要物资消耗定额均有较大幅度降低,普通平炉、顶吹平炉钢铁料每吨平均比上年实际节约了9公斤,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一级企业消耗定额指标;“两费”开支受到严格控制,不仅做到增产不增费,还比上年同期降低2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