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事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已由主要是单一的全额预算管理逐步扩大为实行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事业行政单位的预算资金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越来越多样。因此,有必要对会计科目进行科学的编号,以便于掌握运用,也为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创造前提条件。下面提出一个事业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编号的初步设想,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以四位数字编码排列,概括单位预算会计的会计核算范畴和不同的会计科目分组、分类。
为什么要采用四位数字编码排列呢?我们是这样考虑的:
第一、单位预算会计,按照事业行政部门、单位同国家预算的缴款、拨款关系划分,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三种预算管理方式。在事业行政单位会计科目表中,反映为三种不同的分类科目,同时,根据当前财务管理要求,一些单位还要进行简易实用的成本费用核算,为了区分不同的预算管理方式和核算方法,需要有一个定位数码加以区分。既有利于会计人员掌握运用,也便于实施监督。
第二、我国包括单位预算会计和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在内的预算会计,从1965年以来,一直采用“...
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事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已由主要是单一的全额预算管理逐步扩大为实行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事业行政单位的预算资金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越来越多样。因此,有必要对会计科目进行科学的编号,以便于掌握运用,也为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创造前提条件。下面提出一个事业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编号的初步设想,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以四位数字编码排列,概括单位预算会计的会计核算范畴和不同的会计科目分组、分类。
为什么要采用四位数字编码排列呢?我们是这样考虑的:
第一、单位预算会计,按照事业行政部门、单位同国家预算的缴款、拨款关系划分,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三种预算管理方式。在事业行政单位会计科目表中,反映为三种不同的分类科目,同时,根据当前财务管理要求,一些单位还要进行简易实用的成本费用核算,为了区分不同的预算管理方式和核算方法,需要有一个定位数码加以区分。既有利于会计人员掌握运用,也便于实施监督。
第二、我国包括单位预算会计和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在内的预算会计,从1965年以来,一直采用“资金收付记帐法”,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记帐方法适合预算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预算收支执行的特点,易懂、易学,好用。为了显示这种记帐方法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的平衡公式,便于识别各个会计科目的分组应用,也需要有一个定位数字加以区分。
第三、上述单位预算会计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几十个。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又有预算资金与预算外资金的区分,需要分别核算,各自平衡。因此,还需要有两个定位数码,对各个会计科目进行具体分类。
按照四位数字编码排列的原则,我们从左到右依次称为千位数、百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每个位数的表示内容和排列规律如下:
1、千位数有1、2、3、5四个数码,用来区分不同的单位预算管理方式以及成本费用核算的共同科目。即,千位数的科目编号,全额预算管理单位为“1”;差额预算管理单位为“2”;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为“3”。各单位通用的成本费用核算科目都是“5”。如某县政府办公室行政经费会计科目编号是“1×××”;某医院会计科目编号是“2×××”;某自收自支的种畜场会计科目编号是“3×××”:各单位通用的成本费用会计科目编号都是“5×××”。
2、百位数有1、2、3三个数码,用来区分“资金收付记帐法”下的三大类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中,属于资金来源类的为“1”;属于资金运用类的为“2”;属于资金结存类的为“3”。例如全额预算管理单位资金来源类的会计科目编号是“1 1××”;差额预算管理单位资金运用类的会计科目编号是“2 2××”;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资金结存类的会计科目编号是“33××”。
3、全额预算管理单位预算内资金的会计科目的十位数都是“0”,个位数则依次排列。例如某县政府办公室行政经费中“拨入经费”科目编号为“1 1 02”;“经费支出”科目编号为“1 201”;“经费存款”科目编号为“1 305”。
4、除“固定资产”科目外,其他各个会计科目编号都从1 0开始到40为止。十位数和个位数都是会计科目的顺序号。如某县政府办公室的“预算外收入”科目编号为“1 1 1 2”;某医院的“业务收入”科目编号为“2121”;某畜牧场“银行存款”科目编号为“3315”。
二、各单位共有的会计科目和相互对应的会计科目编号,应尽量呼应,便于应用。具体考虑以下三种情况:
1、不同预算管理方式的单位的共有会计科目编号,除千位、百位数外,其余两位数尽可能地采用相同的顺序号。如“暂存款”科目的后两位编号都是“15”;“库存材料”科目的后两位编号都是“18”;“事业周转金”科目的后两位都是“30”。如“暂存款”科目编号,全额预算管理单位是“1 1 1 5”;差额预算管理单位是“2 1 1 5”;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是“3 1 1 5”。
2、同一单位相对应的会计科目的后两位数码尽量采用同一顺序号,由百位数来区分不同的会计科目。例如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的“事业收入”、“事业支出”两个科目的后两位数都是“1 1”。这样“事业收入”科目的四位编号为“3 1 1 1”;“事业支出”科目的四位编号为“3 2 1 1”。再如“暂存款”和“暂付款”两个科目的后两位数都是“1 5”。这样“2 1 1 5”就是差额预算管理单位的“暂存款”科目编号;“2 2 1 5”就是差额预算管理单位的“暂付款”科目编号。其他如“预收款”、“预付款”等科目编号也按照这个规律编排。
3、各单位共用的“固定资产”科目的顺序号都是“0 0”。如全额预算管理单位的“固定资产”科目编号为“1 3 0 0”;差额预算管理单位为“2 3 0 0”;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为“3 3 0 0”。“固定资产基金”科目编号,依次为“11 0 0”;“2 1 0 0”、“3 1 0 0”。
尽量采用上述会计科目编号相互呼应的方法,一是为了使会计科目编号更好地体现会计科目的分录对应关系,二是便于各级财政机关进行统一汇总和综合分析。为了保证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的全国统一汇总和分析的需要,千位、百位数码及十位、个位数码的“0 0”至“4 0”由国家统一规定。各地区、各部门需要对会计科目分解分细时,其新增的会计科目编号可在“4 1”至“9 9”之间的数码中选用编排,但不要使用“0 0”至“4 0”之间的空号。这样既保证科目编号的统一执行又满足科目编号的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