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加强公费医疗经费的管理,几年来我省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如实行医疗经费包干,由各地市、县专设的公费医疗办公室统管,再包干到单位或个人等。这些办法虽然对医疗经费的管理有所加强,但仍未改变经费超支的局面。通过反复研究,我们发现弊病在于管看病开方的与管钱的没有密切结合起来,经济责任不明确。于是我省决定实行由专设的公费医疗门诊部包干统管,定点就医的办法。实行结果,不但迅速扭转了经费超支的局面,而且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我省实行的几种主要管理方法是:
1.医疗单位大包干。即公费医疗办公室每年将公费医疗经费按人数和标准全部包给公费医疗门诊部,节余留用,超支原则上不补。
2.统管加包干。即门诊费包干,住院费统管。具体内容是:公费医疗办公室将公费医疗经费的70%作为门诊费用,按人数和标准包到公费医疗门诊部,30%作为住院、出县转诊费用,留在县公费医疗办公室统一使用。由于长期病号住院、转诊费用较高,难以全部包给门诊部,为了保证职工医疗,这部分经费由公费医疗办公室统一掌握、管理,年末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若年末超支,由财政适当弥补。
为了避免病人外出治病医疗费用失控的情况,实行出县...
如何加强公费医疗经费的管理,几年来我省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如实行医疗经费包干,由各地市、县专设的公费医疗办公室统管,再包干到单位或个人等。这些办法虽然对医疗经费的管理有所加强,但仍未改变经费超支的局面。通过反复研究,我们发现弊病在于管看病开方的与管钱的没有密切结合起来,经济责任不明确。于是我省决定实行由专设的公费医疗门诊部包干统管,定点就医的办法。实行结果,不但迅速扭转了经费超支的局面,而且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我省实行的几种主要管理方法是:
1.医疗单位大包干。即公费医疗办公室每年将公费医疗经费按人数和标准全部包给公费医疗门诊部,节余留用,超支原则上不补。
2.统管加包干。即门诊费包干,住院费统管。具体内容是:公费医疗办公室将公费医疗经费的70%作为门诊费用,按人数和标准包到公费医疗门诊部,30%作为住院、出县转诊费用,留在县公费医疗办公室统一使用。由于长期病号住院、转诊费用较高,难以全部包给门诊部,为了保证职工医疗,这部分经费由公费医疗办公室统一掌握、管理,年末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若年末超支,由财政适当弥补。
为了避免病人外出治病医疗费用失控的情况,实行出县检查和住院费与个人利益挂钩的办法(离退休干部除外),即:外出检查费50元以下自付5%,51—100元自付10%,101—500元自付15%,住院治疗费500元以内自付10%,501—1000元自付7%,1000元以上自付5%。
为了保证这些措施的执行,全省还制定了相应的检查评比制度。这些制度是:①每季度全省出一次公费医疗简报,公布各地市、县季度公费医疗经费开支情况和人均开支水平。②每年组织一次全省性的公费医疗大检查,检查的内容是:人情方、大处方、自费药品方。检查办法是:以地市为单位,先由各县公费医疗门诊部自查,然后邻近县互查,地市组织抽查,最后由省组织人员到各地进行抽查并公布检查结果。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③每年由省财政、卫生部门共同组织召开一次全省公费医疗工作会议,由先进典型单位介绍经验,各地交流情况。会上对公费医疗管理得好,人均开支在45元以下的地市、县进行奖励。④每年由省公费医疗办公室组织人均开支在百元以上的县的公费医疗办公室负责人座谈超支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提出下年度努力目标。⑤凡是开支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县一律不能列入卫生重点补助县。
为了配合这些制度的实施,医疗部门自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1.设立家庭病床科。公费医疗门诊部根据老干部年老体弱、慢性病多的情况,设立了家庭病床,医务人员每周定期巡诊,或根据病情的变化,随叫随到。即缓解了病人长期住院造成医院病床紧张的状况,又减少了病人家属的负担,同时也减少了住院费开支。
2.加强公费医疗门诊部的自身建设。主要是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加医疗设备,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减少往外转诊的病人。
3.搞好预防保健工作,防患于未然。要求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许多公费医疗办公室给干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为干部检查身体,全面掌握干部职工的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公费医疗办公室还组织老干部举办健康讲座、老年医学讲座、气功学习班等。这样,既能提高干部职工的身体素质,防患于未然,又能节约医疗费。
由于我们坚持了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自1985年以来,在药品调价、检查手段日益先进的情况下,我省的公费医疗经费保持了稳中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