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些天的一个下午,我来到会计界老前辈张新周同志的家里。张老今年78岁,抗日战争初期就参加了革命,先是在昔东抗日县政府财政科工作,以后一直在晋冀鲁豫边区搞财会工作,全国解放后曾任财政部会计制度司司长多年,为我国的财会事业作出了贡献。我这次走访张老,就是想了解在抗日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前辈们是怎样克服困难,搞好根据地的财会工作的。
张老家的客厅很简朴,摆着几张沙发、一个旧文件柜和一张写字台。写字台上堆满了稿纸和信件,张老正在撰写《回忆晋冀鲁豫边区财务行政制度的历史沿革》的文章。当我说明了来意,老人就爽快地说:“今天我就先介绍一点当年昔东县财会人员是怎样改革财粮会计制度的情况吧。”
“昔东县,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昔阳县东部地区。”张老一边给我倒茶,一边告诉我。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日寇强筑了平(平定)辽(辽县)公路,昔阳县被分割为昔东、昔西两部分。昔东抗日县政府是我八路军进入太行地区后创建的第一批抗日民主政权之一。1940年上半年,张老被调到县政府财政科工作。当时,科长因病在家休息,实际...

前些天的一个下午,我来到会计界老前辈张新周同志的家里。张老今年78岁,抗日战争初期就参加了革命,先是在昔东抗日县政府财政科工作,以后一直在晋冀鲁豫边区搞财会工作,全国解放后曾任财政部会计制度司司长多年,为我国的财会事业作出了贡献。我这次走访张老,就是想了解在抗日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前辈们是怎样克服困难,搞好根据地的财会工作的。
张老家的客厅很简朴,摆着几张沙发、一个旧文件柜和一张写字台。写字台上堆满了稿纸和信件,张老正在撰写《回忆晋冀鲁豫边区财务行政制度的历史沿革》的文章。当我说明了来意,老人就爽快地说:“今天我就先介绍一点当年昔东县财会人员是怎样改革财粮会计制度的情况吧。”
“昔东县,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昔阳县东部地区。”张老一边给我倒茶,一边告诉我。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日寇强筑了平(平定)辽(辽县)公路,昔阳县被分割为昔东、昔西两部分。昔东抗日县政府是我八路军进入太行地区后创建的第一批抗日民主政权之一。1940年上半年,张老被调到县政府财政科工作。当时,科长因病在家休息,实际做工作的只有任希文同志(原云南财贸干部学校校长,现已离休)、张文锦同志(已故)和张老三个人。下面记载的关于昔东地区的财粮会计制度改革情况,就是从他们这三个人所在的财政科搞起来的。
张老回忆说,当他刚到昔东县财政科工作时,财政科还在用旧式簿记(即中式簿记)记帐。张老抗战前在银行里搞过新式簿记,相比之下,感到旧式簿记有许多缺点。于是他就和同志们讨论研究了旧式簿记和新式簿记的内容,并作了如下的分析比较:新式簿记可以分别科目和户头随时或定期详细反映财政收支和余额情况,有利于各级领导及时地指导财政工作,而中式簿记在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上都很差;新式簿记有助于保证会计数字正确无误,并可随时向有关方面提供情况,中式簿记就需要临时去查找、计算和核对;新式簿记用钢笔、阿拉伯数字横写,财会人员记帐编表非常方便,中式簿记用毛笔、墨盒、中文大写数字竖写,记帐、造册资时费事,随身携带毛笔、墨盒,在战争情况下更是累赘。作了以上对比以后,他们一致认为:如果继续沿用以中式簿记为主要内容的旧会计制度,就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当时财政工作的需要,在战争环境下也不方便。建立以新式簿记为主要内容的新会计制度,更能适应当时情况的要求。他们三个人一致同意建立新式簿记,把全县的会计工作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核算、反映和监督作用,更好地为统筹统支的战时财政服务。他们也考虑到,旧制度已经沿用多年,改行新制度,困难一定很多,但只要有信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联想到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改革,我插言道:“改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在那样残酷的战争环境。”张老点点头,继续回忆说,当年他们思想一致了,决心下定了,就针对实际情况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细节上又做了周密研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改革方案。经县领导批准后,先对财政科的财政会计帐目进行了改革。当时,敌人不断扫荡,同志们睡不安宁,粮食供应不足,吃不饱肚子,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利用敌人扫荡空隙暂时的稳定局面,争取时间把改革的开头工作做好。大家干劲十足,配合默契,工作进展得很快。大约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便建立了新制度。执行了一段时间,效果很好,进一步坚定了同志们搞好改革的信心和县领导对改革工作支持到底的决心。这段工作结束不久,敌人对我根据地的扫荡逐渐频繁,环境非常残酷,一次屠杀我无辜群众380多人的西峪惨案便发生在这年10月。1940年又是春旱,灾荒很严重。筹粮筹款任务艰巨,张老他们是在主要抓筹粮筹款工作的同时进行全县会计制度改革工作的。当时生活非常艰苦,有一段时间,县政府的同志们每人每天只能供应四两黑豆,有时连四两黑豆也没有,每顿饭只能喝一碗只有一碗底黑豆楂楂的黑豆汤。由于长期不脱衣服,不少同志长了疥疮,疼痛难忍.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财政科的同志们都咬紧牙关,抓紧敌人扫荡空隙,分头下乡帮助基层改革财粮制度。对那些不懂新式簿记的同志就把着手教,直到教会为止;对那些认为改革不是当务之急的同志就摆事实讲道理,直到说服为止。由于新制度采用收付记帐法,易学易懂,区、村一级的财会手续也比较简单,财政科又作出了榜样,虽然因敌人和老天爷的干扰,多费了一点时间,但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和财会人员共同努力下,经过这一段扎扎实实的工作,终于在年底以前将改革工作完全落实到村。1940年的年终决算在新的年度开始后三天内即全部完成,县长易人,会计交接手续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这都说明财粮会计制度改革是成功的,效果是显著的。
1941年上半年又是春旱,灾情有发展,有些村的老百姓靠挖野菜、剥树皮、甚至吃观音土度日。粮食供应更加紧张,脱产人员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时只能靠吃野菜度日。饿得人浑身没劲,走五里地的山路,也得歇好几次。灾荒严重,敌人扫荡频繁,但财政科的同志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总是背包、单据、帐簿、算盘、公款不离身,随时随地办公,力求做到日清月结,对全县财政收支做到随时心中有数。1941年三、四月间任希文同志还帮助县政府总务科建立了一套管理机关经费的新式簿记,而且执行得很好。这年“五一”节后,张老被调离昔东。财政、粮食科合并为财粮科,任希文同志继任科长,人员增加不多,任务更加繁重。
1941年秋收后,灾情有所缓解,粮食供应渐渐好转,脱产人员不久就能按低标准供应粮食。但这时我腹心地区日益缩小,昔东抗日县政府所在地成为敌人袭击的主要目标.财粮科连个稳定的办公地址也没有了。以后实行精兵简政,又与抗勤科合并,任务进一步加重,除了主管筹粮筹款外,还要管民工、柴草、军鞋的动员、征收、保管、调拨等工作。为了适应新情况,任希文和后来的赵奠基同志又利用时机继续改革了粮食和抗勤会计制度,制定了一套以新式簿记为主要内容的粮食会计制度和有关抗勤工作的若干规定,执行的效果都很好,每月坚持层层结帐。特别是粮食、柴草,都分散保管在村,上下调拨频繁,而帐目、手续非常清楚,毫不混乱。由于日寇袭扰频繁、县、区干部时有牺牲(包括财粮干部),有时一夜要换好几个地方,白天记帐、结帐、写文件,都拿膝盖当桌子在山头上进行。
回首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张老感慨万分。他沉思了一会儿,又说:“还有一个情况要讲一讲,就是自1940年上半年开始到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不仅敌情日益严重,连续两年春荒,而且我们内部还存在着严重的“左”的思想和做法,在财会队伍中也有一些同志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们都能不怕牺牲流血,不计较个人得失,顽强地克服困难,一心一意地做好工作。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完成了财粮会计制度的改革任务,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望着眼前这位精神矍铄、侃侃而谈的老人,我肃然起敬。前辈们这种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我们今天每一个做财会工作的同志,都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搞好财会制度的改革,为“四化”建设大业多作贡献。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应该是告别的时候了。我想起张老曾经在我们刊物上发表过诗词,就问道:“您老最近还填词吗?”张老爽朗地笑着,一边从桌上抽出一页纸一边说:“这里有一阙(忆昔东平凡业绩——调寄荆州亭),写得不好,只是对当年的一点纪念。”原词抄录如下,作为本文结尾。
黑豆一天四两,领导员工一样,春夏与秋冬,枵腹从公心畅。
昼夜常闻枪响,月结日清山上,何以度艰辛,抗日豪情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