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3月,轻工业部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轻工业财务工作会议上,有一位两鬓斑白、体格健壮的老人,他就是陕西省大荔县经委财会组长李培基同志。他已搞了30多年财务工作,一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被人们誉为集体工业财会战线上的“老黄牛”。
李培基同志原籍是上海市人。1952年冬,他怀着建设大西北的强烈愿望,从上海来到了大荔县人民银行工作。从繁华的闹市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工作,在他思想上不能说没有波动,但他坚决克服了生活、语言等方面的困难,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钻研金库核算、汇兑核算、存贷业务等方面的知识。30年来,他坚持写了100多万字的业务学习笔记,积累了丰富的业务资料,多次参加了省和中央关于集体工业的财务会议和有关会计制度的编写工作。
李培基同志对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讲价钱。文化革命前,组织上调他到县手工业联社工作时,一些老朋友曾劝他说:“老李啊,集体企业是改造的对象,低人一等,工资也没保证,你去是要吃亏的。”老李只是嘿嘿一笑,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还是坚决去了。从此,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帮助集体工业企业的生产发展上。那时,他根据县服装厂发生亏损的情况,把毛收益提成工资改为纯收益提成,即先扣除各种费用,再三...
今年3月,轻工业部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轻工业财务工作会议上,有一位两鬓斑白、体格健壮的老人,他就是陕西省大荔县经委财会组长李培基同志。他已搞了30多年财务工作,一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被人们誉为集体工业财会战线上的“老黄牛”。
李培基同志原籍是上海市人。1952年冬,他怀着建设大西北的强烈愿望,从上海来到了大荔县人民银行工作。从繁华的闹市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工作,在他思想上不能说没有波动,但他坚决克服了生活、语言等方面的困难,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钻研金库核算、汇兑核算、存贷业务等方面的知识。30年来,他坚持写了100多万字的业务学习笔记,积累了丰富的业务资料,多次参加了省和中央关于集体工业的财务会议和有关会计制度的编写工作。
李培基同志对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讲价钱。文化革命前,组织上调他到县手工业联社工作时,一些老朋友曾劝他说:“老李啊,集体企业是改造的对象,低人一等,工资也没保证,你去是要吃亏的。”老李只是嘿嘿一笑,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还是坚决去了。从此,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帮助集体工业企业的生产发展上。那时,他根据县服装厂发生亏损的情况,把毛收益提成工资改为纯收益提成,即先扣除各种费用,再三七开分成,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使企业当年就转亏为盈。为这事,“文革”中还有人骂他是“国民党”,“不管工人死活”,以致挨打、挂牌子游街。但他记准了一条,就是一个财会人员,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好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不能使企业亏损。他不仅把这种分配制度坚持至今,而且使企业越办越兴旺,公积金从3万元发展到了现在的200多万元。1976年,县里兴办社队工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财会制度,帐务处理五花八门。李培基同志骑上自行车,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县27个公社的所有社办工厂,作了细致的调查后,编写了一套简易会计制度和财务开支划分与费用标准。现在这套制度和标准,已在全渭南地区推广使用。
李培基同志是个企业的好管家。一次,单位筹办一个展览,有位同志想让大家夜餐吃好一点,就把几个没办展览的人也填在报销单上。他发现后,当着大家的面严肃地批评这位同志说:“你这是亏了公家,好了自家!”有人劝他说:“李会计啊!多一个人只三角钱,还不是为把展览办好,就算了吧!”可李会计说:“三角钱虽少,但严肃财务制度事大。”他坚持核实人数,按标准报销。还有一次,一位中层负责人因工作调动,把原来他骑的一辆公用自行车带走了,有人为其向李会计说情道:“他当过你的领导、又都是老乡,在一块工作了20年,人已走了,就睁一眼闭一眼吧!”李培基同志坚定地说:“不管他是谁,也要追回这辆车”。他向领导如实地反映了这件事,以后在这个人的工资中扣回了那辆车钱。大家都夸他是一心为公、按制度办事的好会计。
有人说:干财务工作时间长了,没有不出问题的。这话显然是不对的。李培基同志干会计工作已30年,时间不算短了,但是,他从来没有出过问题。在他的帐上,没有欠过一分公款;他个人的全部家当,还是从上海带来的三个木箱;桌子上的办公用品如印台、算盘等,都是十多年前领的;他爱人长期患病,给他经济上带来很大困难,但他从不借用公款,1976年老伴病逝时,也只向机关储金会借了70块钱做安葬费。李培基同志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0年被推荐为省会计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