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两年来,我先后参加了三期县(区)财政、税务局长短训班的财会基础知识课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学员那里学到了许多好思想、好作风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也碰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得到了一些有益的教训,取得了一点经验。我感到在干训班教学中,如何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根据这几期教学实践的观察,这些学员大多具有“三强”、“三差”、“三高”、“三多”和“三不齐”的特点。“三强”是理解力强、事业心强、集体荣誉感强,“三差”是记忆力差、计算能力差、理论基础差,“三高”是讨论研究问题的积极性高、学习钻研的积极性高、渴望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高,“三多”是实践经验多、感性知识多、实际问题多,“三不齐”是年龄不齐、文化程度不齐、业务水平不齐。这些特点,一方面给教学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另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利用有利条件,变不利为有利,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我有以下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要抓好预习环节,让学员带着问题听课。要使学员带着问题听课,就要抓好预习这个环节。学员不预习,就只好教师讲什么学员听什么。同时,学员不预习,教师对学员掌...
近两年来,我先后参加了三期县(区)财政、税务局长短训班的财会基础知识课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学员那里学到了许多好思想、好作风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也碰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得到了一些有益的教训,取得了一点经验。我感到在干训班教学中,如何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根据这几期教学实践的观察,这些学员大多具有“三强”、“三差”、“三高”、“三多”和“三不齐”的特点。“三强”是理解力强、事业心强、集体荣誉感强,“三差”是记忆力差、计算能力差、理论基础差,“三高”是讨论研究问题的积极性高、学习钻研的积极性高、渴望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高,“三多”是实践经验多、感性知识多、实际问题多,“三不齐”是年龄不齐、文化程度不齐、业务水平不齐。这些特点,一方面给教学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另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利用有利条件,变不利为有利,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我有以下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要抓好预习环节,让学员带着问题听课。要使学员带着问题听课,就要抓好预习这个环节。学员不预习,就只好教师讲什么学员听什么。同时,学员不预习,教师对学员掌握知识的底数不清,讲课时也难以突出重点、难点。所以,抓好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要抓预习,只是一般地号召是不行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我采取了“预习指导”的形式,即在讲课之前,把本课程的“预习指导”发给学员,内容包括每一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教学内容,预习思考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提示,参考资料,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等等。主讲教师在上课前,先到各学习小组巡视,了解学员预习的情况,看哪些问题已经解决或者基本解决,哪些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把学员在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作为讲课的重点。
二、要针对学员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干训班的学员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迫切要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1.讲基本理论时,尽量联系当前财会制度改革的实际。例如讲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时,联系当前财会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讲清基建拨款改贷款,资金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利润分配中的利润留成制度,以及会计科目的各种新规定等内容。
2.讲业务技术方法时,尽量联系省内某些地区、某些单位的具体作法。
3.补充教学内容时,要尽量考虑学员的实际工作需要。如税务局长班原定的会计基础知识教学计划中,没有材料按计划价格核算、生产费用的汇集和分配以及成本核算等内容。根据学员普遍的要求,增加了这些内容。
4.布置课外作业时,尽可能采用实物作业。比如布置会计基础知识课作业,采用了较系统的实物作业题,从填制凭证,登记帐簿,到编制报表,都用实物,使学员能够具体了解实际操作过程。
三、要突出重点、难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由于干训班教学的时间短、内容多,学员往往要求“捞干的”。所谓“干的”,就是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以,突出重点、难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干训班的教学尤其重要。
我在会计基础知识课教学中,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与财政、税务工作有密切联系的理论与方法;3.学员在预习中普遍感到难懂的问题。
四、要采用启发式,避免注入式。干训班学员感性知识多,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理解力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更为重要。对一些便于联系实际的问题,要归纳出一些启发思考题,采取设问的方式,引导大家积极思考。这样,学员获得的知识才能印象较深。
我在阐述会计基础知识课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时,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子进行的,即着重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如讲帐簿时,首先讲什么是帐簿,然后讲为什么要设置帐簿,最后讲怎样设置帐簿。按照这样的路子讲,是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的,学员易于接受。
在实行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议”的方式,特别是对教学中一些难点的突破,采取这种方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讨论式,避免注入式。每当讲完一个问题或者讲解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点、难点以后,要留给学员一点时间,引导大家议论。议论的时间可长可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对议论中提出的疑难问题,个别问题可以个别解法,属于普遍性的问题,应及时在全班讲解。这样,既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消化理解,又能调动学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要有“板书提纲”,帮助学员记好笔记。针对学员革命事业心强,学习积极性高,但年纪大,记忆力差,文化程度不齐,记录能力不一样等特点,帮助学员记好笔记很重要。这些学员记笔记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说,即使有些问题一时理解不了,也要记下来回去慢慢消化。因此,曾一度出现上课忙于记笔记,下课忙于对笔记,午后忙于抄笔记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了“板书提纲”的方式,即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必要的补充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写成“板书提纲”(制成卡片)。讲课时,只要求学员将“板书提纲”记下来就可以了。这样,学员就可以集中精力听课,有助于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消化。
六、要深入浅出,尽量用实例说明问题。过去在中专班讲授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的计算公式时,可以采用数学推导的方法讲授,学员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但是,在财政局长班就不能这样讲解,因为不少学员数学基础差,因此,我改用了举实例的办法。比如当讲到材料加权平均单价的计算公式时,我不是直接从权数、变量去讲解,而是举出几种不同数量的材料的不同单价,启发学员思考,为什么不能把几种单价加在一起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计算,而必须把各种材料的不同数量考虑进去,才能得出准确的平均单价。这样讲解,加权平均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七、要留有适当的作业。干训班的学员大都是做基层领导工作的,他们虽不需要做具体业务工作,但是往往在课堂上似乎听懂了,而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具体操作时又不懂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情况,安排了适当的作业。当然,作业的量要适当,难度不宜过大。学员对作业、特别是实物作业,还是比较欢迎的,普遍反映,有了作业才能真正学得懂,摸得着,用得上。
八、要与辅导老师密切配合,在学员中提倡互教互学。我们对财务基础知识课和会计核算基础知识课都配备了辅导老师。主讲老师与辅导老师密切配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辅导老师坚持午前听课,午后下组辅导,这对掌握学员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干训班学员业务水平不齐,文化程度有高有低,这就为在学员中进行互教互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各小组一般都是按地区划分的,各地区学员集体荣誉感很强,都想把本地区学员的学习搞好,有条件在学员中选拔能者为师。每个学习小组都推举一、两名能者为师,协助辅导老师进行课外辅导,收到了较好效果。
九、要边讲边复习,把考试复习的内容适当分散。干训班学员的特点是理解力强,但记忆力差,一听就懂,一放就忘,加上学习时间集中,课程内容较多,如果没有较充裕的复习时间,一门课程结束后,学员们对总考试思想压力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边讲、边复习的办法,把考核总复习的内容适当分散在平时来做;并对考试题目的类型进行事先交底。会计基础知识课的试题计有五种类型:(1)填空小题,着重检查知识面;(2)编制会计分录,着重了解对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帐务处理;(3)根据会计分录概括经济业务内容,着重了解分析、检查的能力;(4)计算题,着重了解对一些主要指标的计算;(5)基本理论题,着重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我们在整个课程进行中,采取了见缝插针的办法,分三次把总复习题布置下去了。这就减轻了课程结束后进行全面系统的总复习的压力,学员对此很欢迎。
十、要立足于多数,抓好两头。干训班学员的水平不齐,要求也不一样,这是教学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财会基础知识课教学中,我们采取了立足于多数,抓好两头的办法。即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教学进度上,按中等水平安排,这是多数,满足了这部分学员的要求,就是满足了多数人的要求。同时还要抓好两头,即对少数学习非常吃力的学员,要加强个别辅导,手把手地教;对少数水平较高的学员,则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税务局长班,有几个水平较高的学员想考会计师,他们带来了一些疑难问题,要求我们帮助解决。我们就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提供一些资料,同他们一起研究,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就使水平不同的学员都各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