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29 作者:崔羽白
[大]
[中]
[小]
摘要:
狠抓成本管理是当前工业企业深入开展全面经济核算的中心环节。实践证明,没有成本管理作为基础的全面经济核算是不能巩固的,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的。针对这种情况,有的会计工作者提出了“全面成本管理”的口号,并要求把它列作全面经济核算的中心来抓。这是很适时的,无疑也是很恰当的。但究竟怎样实现全面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一步呢?本文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愿与同行探讨。
一、把成本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产品成本是以货币表现的、为生产产品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职工报酬部分的总和。成本管理就是为降低产品成本所进行的组织工作,其目的是力求以较少的生产耗费,取得较多的生产成果。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编制先进可行的产品成本计划;2.根据成本计划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3.正确、及时地进行实际成本计算;4.深入地开展产品成本分析,并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5.把成本工作深入到基层,实行车间成本核算。
当前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着成本计划不落实、成本控制松弛无力、成本计算太粗、成本分析表面化和车间成本核算开展迟缓等问题。其表现是:
1.在成本计划上,与各有关计划衔接平衡不够,甚...
狠抓成本管理是当前工业企业深入开展全面经济核算的中心环节。实践证明,没有成本管理作为基础的全面经济核算是不能巩固的,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的。针对这种情况,有的会计工作者提出了“全面成本管理”的口号,并要求把它列作全面经济核算的中心来抓。这是很适时的,无疑也是很恰当的。但究竟怎样实现全面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一步呢?本文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愿与同行探讨。
一、把成本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产品成本是以货币表现的、为生产产品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职工报酬部分的总和。成本管理就是为降低产品成本所进行的组织工作,其目的是力求以较少的生产耗费,取得较多的生产成果。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编制先进可行的产品成本计划;2.根据成本计划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3.正确、及时地进行实际成本计算;4.深入地开展产品成本分析,并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5.把成本工作深入到基层,实行车间成本核算。
当前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着成本计划不落实、成本控制松弛无力、成本计算太粗、成本分析表面化和车间成本核算开展迟缓等问题。其表现是:
1.在成本计划上,与各有关计划衔接平衡不够,甚至不搞衔接平衡,指标要求往往脱离实际,甚至以主观意志压人,上级机关按要求把指标分给企业,有些企业无法再按上级要求向车间、班组“分解”下达,也有的企业不编制内部成本计划,因此成本指标不能和工人见面;在考核计划时,也存在片面性,往往是只考核可比成本,不考核全部成本,弊端甚多。
2.在成本控制上,往往出现两个偏向,一个是敞口供应,控制办法流于形式;一个是控制过死,本来是变动性费用也按绝对额死卡,束缚了生产,结果是事与愿违,效果甚差。
3.在成本计算上,也有两个问题。一是计算太粗,如本应采用分步法既计算产成品成本,也计算半成品成本的企业,仍旧采用简单法,甚至比简单法更简陋的“一搂法”,只计算产成品成本,反映的数字难以分析,无法向职工公布;二是采用分步法计算,但方法选择失当,不是费力很多,事倍功半,就是图省力“一勺烩”,不能正确反映成本的构成,使成本结构与其他指标难以结合检查。
4.在成本分析上,有的华而不实、人云亦云的词句甚多,把表格里的数字写成文字化的现象不胜枚举;有的企业长期不进行成本分析。真正运用比较法、结构法和因素法对成本进行深透分析,并能提出相应建议的企业,并不多。
5.在实行车间成本核算上,许多企业由于缺少成本核算人员,或者原始记录、计量验收和定额管理不健全,迟迟开展不起来。有的虽已开展车间成本核算,但与厂部产成品成本挂不上钩,效果较差。
这些问题不能不迫使我们重新检查一下企业的成本工作,考虑从哪些方面着手把成本管理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开展成本管理,从时间步骤和分工结合上,一般把它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和结合其他管理等四个环节,循序渐进,紧密结合。所谓事前管理,包括编制计划、预测预报、事前分析决策等项工作。所谓事中管理,包括日常定额控制、日常计算和单项差异测算分析等项工作。所谓事后管理,包括定期计算和分析以及针对问题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组织措施等项工作。所谓结合其他管理,是指结合技术管理、计划与定额管理、劳动工资管理、物资与资金管理及其他各项管理等把成本管理工作做好。我们常说,成本是企业的一面镜子,能把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照出来。这主要是指成本计算的结果而言的,因为这个结果与其他各项指标的好坏有关。我们要真正能使产品成本起到一面镜子的作用(当然不是一面“哈哈镜”的作用),就不但要使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而且要把成本管理与其他管理结合起来。
二、成本管理工作应逐步走向标准化
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除了按常规把成本管理中应做的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起来以外,还必须使它逐步走向标准化,更上一层楼。这是因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加强,必然强化企业内部的岗位经济责任制,核算工作必然要扩展到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生产者不仅要有产量、质量指标,还要有耗费指标。这就要求企业在各个方面提供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标准。根据目前情况看,成本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主要应包括成本核算所依据的价格要计划化,成本计算方法要定额化,成本指标的下达与考核要目标化,成本管理制度要规范化。
成本核算价格计划化,就是说,企业内部从事成本计算的价格应是计划的或是定额单价,实际价格与这些价格的差异,应由厂部统一处理。价格计划化的范围,应包括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半成品(中间产品)的成本价格、工胎模具的成本价格、水电汽的成本价格及劳务工时单价。这些价格既要切合实际,也要有先进性,使它成为内部核算的依据和应达到的标准。
成本计算方法定额化,就是说,成本计算要以制订的标准(定额)成本为基础,在企业生产的一切领域都有计算成本的标准,如半成品(中间产品)、产成品的标准(定额)成本,辅助部门产品制造及劳务的标准(定额)成本,材料采购计划成本和产品销售费用定额等等。企业和车间有了这些标准(定额)成本,就给正确衡量生产耗费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价值尺度,也给简化核算提供了有利条件。
成本指标考核目标化,就是说,企业除了有一定期间的标准(定额)成本之外,还应有根据月份作业计划而制订的目标成本,并据以考核实绩。本来目标成本与标准(定额)成本是同义语,这里把它们加以区别,目的是使标准(定额)成本成为相对稳定的基础成本,而使目标成本成为在标准(定额)成本基础上经过合理调整的现实奋斗目标。这就既避免了经常修改标准(定额)成本的烦琐工作,也使成本指标更具有指导作用,便于与其他作业计划指标结合检查。
成本管理制度规范化,就是说,成本管理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各行各业有规程,各个企业有实施细则,一般要做到凭证传递有手续,帐表齐全、正规,核算方法科学合理,分级、归口管理责任清,节约浪费奖惩分明。
企业成本管理采取标准化措施,必须与其他管理上的相应措施配合进行。这些标准化工作都做好了,成本管理工作仍应继续努力向高级发展,使成本工作与技术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成本管理工作向高级发展,必然要广泛应用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与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要耗费少,成果好。但价值工程不仅研究产品成本,还研究产品功能。这就是说,要把产品成本与产品功能联系起来,进行价值分析,再看其效果如何。从目前情况看,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应用价值工程,至少有如下几项工作可做:
1.跳出成本圈子,广开思路,探索新的降低成本途径。过去研究分析成本,往往是就成本论成本,探讨如何增产,相对地节约费用,如何降低消耗,压缩费用开支,当然这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浪费大、“浮财”多的企业应当抓好。但一般说,我们还没有注意研究产品功能与产品成本的价值比例关系,因此,眼界不够开阔,有时分析成本,结论不够正确。比如说,某厂生产的产品耗料比人家多,原因是产品实体本身比人家重,分析的结论是:由于产品实体比人家重,因而耗料多是合理的。但把它与产品功能联系起来分析,假如两家产品的功能是一样的,那么耗料多和实体重就都是不合理的了。现在不少企业的产品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老、大、粗”的问题,成本高,质量低,都应当采取价值分析的方法,把产品成本与产品功能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解决。
2.在产品设计中广泛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努力降低设计成本。产品设计是企业成本管理的第一道关。产品设计成本的高低左右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搞产品设计必须注意设计成本,力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达到符合产品功能要求的生产成果。对产成品如此,对半成品、零部件也应如此。越是复杂费工、费料的产品或产品的个别部位,越是要注意研究改进设计。在整个企业的设计上也是一样,当发现这种设计将使产品成本过高时,就要研究改进设计,或者改变规模,或者增加综合利用项目,以使企业正常生产时不致由于产品成本过高而出现财经危机。
3.在厂际间开展价值系数分析对比活动,积极促进产品质量升级。产品价值系数是产品成本(包括税金)与产品功能(即价值,假设价值与价格相符)的比率,其公式是:产品功能÷产品成本=价值系数。一般说,价值系数必须大于“1”,不能小于“1”,大于“1”就会有盈利,小于“1”就要赔本。我们对同行业同产品,可以比质比价,但产品规格不完全相同、卖价不同,或者产品不同卖价差别更大时,就无法比质比价了,只能开展价值系数的分析对比。比如说,同样用某种原料生产某种产品,甲厂能生产出优质品,每个值2.40元;而乙厂却只能生产出低质品,每个只值1.50元。假设它们的成本(包括税金)都是1.80元,那么甲、乙两厂的价值系数是:甲厂2.40÷1.80=1.33;乙厂1.50÷1.80=0.83。两者对比,甲厂价值系数大干“1”,必然盈利;乙厂小于“1”,必然亏损。因此,在考虑原料分配时,应尽可能择优供应,多给甲厂。如乙厂想要争取原料多生产,就必须设法从工艺技术上采取措施,使产品质量来一次飞跃,由低质品升级为优质品。产品质量升了级,价值系数提高了,成本就相对地降低,盈利就会增多。
4.对组装产品的零部件进行价值分类排队,突出抓好重要部位。一台组装式产品由多种零部件组成。由于零部件的成本单价不同,因此从产品价值构成上看,各种零部件所处的地位也不同。按照它们成本单价的高低,进行分类排队,如把价值大的列为A类,价值居中的列为B类,价值小的列为C类,人们常叫它为A、B、C法。经过分类,在成本管理上,可以把重点放在A类上,时刻抓住不放。在企业内部车间、部门的成本管理上,也可以经常进行分类排队,把成本开支大、管理薄弱的部位列为A类,情况一般的列为B类,问题小的列为C类,便于指导人们的管理活动。
四、开展全面经济核算,不能忽视或放松成本管理
目前许多企业推行了“百分法”、“买卖制”、“厂币制”等新形式,对开展全面经济核算起了积极作用。但美中不足的是不少企业忽视或放松了成本管理,因此经济效果和成本实绩往往不能衔接一致。“百分法”用“分”作为尺度来综合衡量成绩,但代替不了价值核算,当然也代替不了成本核算。“买卖制”以“买卖关系”来处理上下工序或上下车间的经济往来,但代替不了成本的“逐步结转”。“厂币制”既不是一种核算制度,也不是一种核算形式,仅仅是价值核算的一个尺度,当然它更代替不了成本核算。特别是有的企业,在内部考核经济效果时所采用的定额,严重脱离实际,比如有的厂的原料消耗定额,实际已经降低,而且已连续几年都是很低的,但定额却比它高出10%,工人不用费力,即可“节约”下来,照样得奖,而产品的原料成本却会因此而提高百分之几。还有一个小造纸厂,在内部搞“经济大包干”,从年初到十一月份一直“成绩”很大,“利润”很多,奖金当然也是很多的,但到了年终一盘点,盘亏几十万元之巨。查其原因,是平时没有正规的成本核算和必要的手续制度。如此这般,都提醒我们,搞经济核算不能热衷于轰轰烈烈的表面现象和盲目追求形式,而应注意实效,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真正把经济效果组织到成本、利润中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改进成本管理,把它当作厂内经济核算的中心来抓。在抓成本管理的时候,还应注意改进成本计算方法,把成本计算的结果与经济责任的区域管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成本算到车间、班组,并与奖励挂起钩来。这样,才能产生真实的效果,保证产品成本的不断降低,为增加盈利作出贡献。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