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适应基本建设施工生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基本建设多快好省地发展,财政部同国家建委在总结前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九七三年试行的《建筑安装企业会计制度》作了修改。新制度已于今年一月颁发施行。现把这次修改的要点简介如下:
关于会计科目
一、原制度对会计科目只是按照增减记帐法的原理,分为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大类,而没有按照帐户的经济内容进行归类。为了系统地分门别类地概括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新制度在把会计科目作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分类的同时,按照其经济业务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八类。如果把这八类中的“国家资金”、“银行借款”、“往来结算”、“货币资金”、“专用资金”五类科目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各项资金的核算,那么,八类会计科目就可以组成为四大类经济业务的核算体系。这就是:1.各项资金的核算;2.各项财产的核算(生产资料类);3.产品成本的核算(生产费用类);4.经营成果的核算。作这样的分类,有助于人们提纲挈领地把握会计核算的内容和体系,而不致被几十个表面看去似乎没有联系的会计科目弄得头绪纷繁。
二、新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由原制度的29个增加为48个。这是出于以下三种需要。
1.为了适...
为了适应基本建设施工生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基本建设多快好省地发展,财政部同国家建委在总结前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九七三年试行的《建筑安装企业会计制度》作了修改。新制度已于今年一月颁发施行。现把这次修改的要点简介如下:
关于会计科目
一、原制度对会计科目只是按照增减记帐法的原理,分为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大类,而没有按照帐户的经济内容进行归类。为了系统地分门别类地概括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新制度在把会计科目作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分类的同时,按照其经济业务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八类。如果把这八类中的“国家资金”、“银行借款”、“往来结算”、“货币资金”、“专用资金”五类科目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各项资金的核算,那么,八类会计科目就可以组成为四大类经济业务的核算体系。这就是:1.各项资金的核算;2.各项财产的核算(生产资料类);3.产品成本的核算(生产费用类);4.经营成果的核算。作这样的分类,有助于人们提纲挈领地把握会计核算的内容和体系,而不致被几十个表面看去似乎没有联系的会计科目弄得头绪纷繁。
二、新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由原制度的29个增加为48个。这是出于以下三种需要。
1.为了适应施工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施工生产日益朝着设计标准化、予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的“三化”方向发展,在施工生产中,各种金属的、钢筋混凝土的、混凝土的和木质的结构物和构件越来越多地采取在工厂予制而到工地吊装、拼砌和安装,在企业的材料资金中,这种予制结构件的比重,正在日益扩大。为了适应此种需要,有必要把“结构件”从“主要材料”科目中分出来单独反映。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从库存材料的价值构成上看出施工生产予制工厂化的进展状况;二是可以更好地考核资金的运用。因为结构件同主要材料的供应条件往往是不相同的,前者大多由本企业的附属企业或本系统的兄弟企业就近供应,到货的时间和品种、数量,应当更接近于施工生产的需要。因此,它的储备量相对来说,应当比较少。单列科目加以核算,就有利于考核和检查这部分资金运用得是否经济合理。
新制度还把原来的“辅助生产”科目分为“附属企业生产”和“辅助生产”两个科目。要求附属企业实行完整的成本核算,按照其不同生产类型使用两种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这对加强附属企业的经济核算,是很必要的。
2.为了适应加强管理的需要。首先,把原制度的“应交收入”科目分设为“工程结算”、“销售”、“利润”、“利润分配”四个科目。过去一个“应交收入”科目,可以说把企业的整个经营成果和同财政的交拨关系全包括进去了。这样庞杂的核算内容迫使企业要末设置若干个二级科目加以核算,要末就混在一起,看不出不同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新制度分设四个科目,把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的节约、超支和附属辅助生产的盈亏分别开来;把营业外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分别开来;对利润的分配状况予以单独反映,这样就加强了企业的盈亏核算,有利于促进企业增产节约。其次,原制度对往来结算只用了“应收款”、“应付款”两个科目。事实上,这两个科目包括了很多经济内容。从工程款结算来说,有的建设单位收取和扣还予收备料款和予收工程款,有的分包单位予付和扣还备料款和工程款;从与供销单位结算来说,有应收和应付供销机构的各种款项;从企业内部往来业务来说,有应收、应付上级和下级的各种款项;从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出发,还设置有备用金和暂估应付款,等等。这些内容都混在应收款、应付款科目,很不利于加强管理,把予收备料款和工程款单独开列账户,可以及时清晰地反映予收款的额度及执行结算规定的情况。新制度正是从加强管理的要求出发,把原来的“应收款”、“应付款”两个科目增加为十个科口。属于加强管理而增设的会计科目尚有“材料采购保管费”、“专用基金工程”、“专用基金存款”、“周转材料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施工机械使用费”、“待处理财产损失”、“待摊费用”等。
3.为了适应经济、财务制度改革的需要。第一、国家建委、财政部(78)建发施字第98号文颁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划分暂行规定”,明确原列营业外支出的“劳保支出”和“职工子弟学校经费”,改为前者计入施工管理费,后者作为独立费用,按规定比率分别向建设单位收取。嗣后,财政部又明确劳保支出可以按专用基金办法进行管理。这两个项目当年的收支差额均列营业外收支处理。新制度根据财务制度的规定,在“专用基金”科目下增设“劳保基金”、“职工子弟学校经费基金”两个二级科目,并规定当年收支差额列入核算营业外收支的“利润”科目,该两个科目当年轧平,不留余额。
第二、“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划分暂行规定”明确将原来设置的大型临时设施费和小型临时设施费合并为临时设施费项目,规定作为独立费用向建设单位按确定的比率收取,由施工企业包干使用。为了同这一规定相适应,新制度设置了“临时设施包干基金”一级科目,用以核算企业临时设施包干费的收入、支出、上交、结余。
第三、为了支援施工企业发展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改变施工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从一九七六年起国家财政每年从予算中拨给“新产品试制费”专款。根据国家规定,从一九七八年起,施工企业实行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制度。为了核算这些资金的收支结存状况,新制度在“专用基金”科目中增设了“企业基金”、“利润留成基金”和“新产品试制费拨款”三个二级科目。
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新制度设置“待摊费用”科目而不设置“予提费用”科目?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往往利用这个科目来为一些不正确的做法服务。例如有的企业不是狠抓竣工收尾,把工程搞完再办交工结算,而是把那些没有做完的工程作为甩项工程甩在一边,一方面办理交工结算,一方面又采用予提费用的方式,通过加大成本把甩项工程的价款予提出来。给工程量、劳动生产率、资金、成本等指标的核算带来不真实的影响。如果甩项工程是不可避免的,也不能采用在成本内予提的办法,而只能用予留一部分工程收入的办法来加以解决。至于目前有些企业以予提甩项工程款为名,实质上把当年的成本虚假地增大一块,把当年的利润留下来,作为下年度实现盈利指标的机动,那更是属于弄虚作假,应坚决制止。由于因供应单位提送账单不及时,需将水电费、机械租赁费等计入成本的,可以列入新制度增设的“暂估应付款”科目处理,也不必使用“予提费用”科目。
关于会计报表
一、为了更完整、清晰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据以考核各项经济指标是否达到或超额完成,新制度规定会计报表由原制度的六张表和一张附表增加为十张表。除会计总表用以全面反映资金、财产的静态(现状)以外,其余几张表按其反映的不同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成本表,包括“建筑安装工程成本表”、“工业性生产成本表”(两张)、“管理费用表”;二是经营成果表,包括利润表、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计算表;三是资金表,包括固定资金表、流动资金表、专用资金表。同原制度比较,反映成本的报表大大加强了,尤其是把附属企业、辅助生产的成本同建筑安装成本分别核算反映;国家资金、专用资金的动态要求反映得更具体了;财务成果及其分配状况也随着经济财务制度的改革而作了相应的补充。
二、为了真实反映建筑安装工程成本,新的建筑安装工程成本表从原来反映全部工程成本而改为反映“已完工程”成本,而不包括“未完工程”。好处是可以同工作量统计口径一致,同结算工程款的口径一致,从而使实际成本和予算成本的口径也相吻合。在这个表的下半部填报竣工工程的成本情况,用以看出各项工程在竣工以后的成本节、超状况。拿这部分同上半部相对比,可以从价值形态来观察企业竣工工程的比重,促使企业提高竣工率。
三、为了适应企业工厂化生产的发展,正确反映附属企业和辅助生产的成本节、超情况,新制度增设了“工业性生产(产品生产)成本表”和“工业性生产(作业提供)成本表”。同“建安工程成本表”的格局一样,这两张表的上半部反映已完产成品(建材、结构件、非标制作和汽车运输、劳务提供等)的成本升降情况,下半部则按主要产品分别加以反映。
四、新制度的“管理费用表”比原来的“施工管理费明细表”要全面些。新制度把管理费用分成三大块分别填报。一块是反映建筑安装施工的“施工管理费”;一块是反映附属辅助生产的“生产管理费”;再一块是反映材料供应部门和仓库所发生的材料采购、保管费用。前两块是对建安工程和工业性生产管理费用的具体分析。而后一块,是因为采购保管费的绝大部分属于管理费性质,而且是企业一项不小的开支,予以单独反映考核,可以促进其加强管理,节约支出。新制度增设了“材料采购保管费”一级科目,并要求按“管理费用”科目的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这就为编制本表提供了可能。管理费用的考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与施工生产所得的收入进行比较,用以考核相对节约;一是按职工人数平均计算每人的费用支出,用以考核绝对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