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共青垦殖场,建场二十多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县委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大办农业的同时,发展场办工业,走出了一条农工并举,办农工联合企业的路子。现在,全场办了三个农业分场,一个农科所,一个林场,一个畜牧场,一个水产场和五个工厂(板鸭厂、羽绒厂、机械厂、香槟酒厂、淀粉加工厂)。还有为本场农业、工业服务的农机站、汽车队、发电厂等。全场固定资产原值的总金额为四百五十万元。粮食亩产,一九七八年达到一千四百七十七斤,比历史最好的一九七七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八。工业总产值,一九七八年达一千四百九十八万元,比历史最好的一九七七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五。随着生产的不断增长,对国家的贡献年年增加,职工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和高中、职工医院、托儿所等文化教育事业和集体福利事业。目前,已初步建成一个山岗绿油油、田地平展展、厂房齐崭崭的国家商品生产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
我们的做法,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林、牧、付(工)渔五业齐上。
建场初期,我们场基本上是搞单一经营。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单一经营的路子行不通。后来我们解放思想...
我们共青垦殖场,建场二十多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县委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大办农业的同时,发展场办工业,走出了一条农工并举,办农工联合企业的路子。现在,全场办了三个农业分场,一个农科所,一个林场,一个畜牧场,一个水产场和五个工厂(板鸭厂、羽绒厂、机械厂、香槟酒厂、淀粉加工厂)。还有为本场农业、工业服务的农机站、汽车队、发电厂等。全场固定资产原值的总金额为四百五十万元。粮食亩产,一九七八年达到一千四百七十七斤,比历史最好的一九七七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八。工业总产值,一九七八年达一千四百九十八万元,比历史最好的一九七七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五。随着生产的不断增长,对国家的贡献年年增加,职工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和高中、职工医院、托儿所等文化教育事业和集体福利事业。目前,已初步建成一个山岗绿油油、田地平展展、厂房齐崭崭的国家商品生产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
我们的做法,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林、牧、付(工)渔五业齐上。
建场初期,我们场基本上是搞单一经营。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单一经营的路子行不通。后来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利用本场条件,努力发展场办工业。一九六六年,我们利用本场养的鸭子,土法上马,办起了板鸭厂,成功地生产出了驰名中外的我国传统出口产品板鸭,当年出口板鸭一万五千只,获利一万五千元,使我们开始尝到了办工业的甜头。
在生产板鸭发展的基础上,大搞综合利用。用鸭毛成功地生产出了羽绒制品;在农具修造的基础上制出了千斤顶。到一九七三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一百四十多万元。技术设备、厂房逐步得到改善,而且甩掉了亏损帽子,开始上交利润。从此,我们办工业的信心更足了。
后来为了解决板鸭厂季节性生产淡季劳动力多余的问题,开展了汽水、香槟酒的生产,随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羽绒厂从生产内销产品转为生产外销产品,规模日益扩大,产值成倍增长。
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其他各业。短短五六年时间,我们开沟挖渠二十华里,修筑圩堤三千米,修建小型水库五座,修公路十华里,共完成土石方一百多万方,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一百万余元。一九七四年,全场没有一台拖拉机,现在购买了各种拖拉机五十四台,其他农器六十余台。
工业的发展,还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肥料。羽绒厂一年可为农业提供羽毛灰二十多万斤,相当于50多吨化肥,板鸭厂可为农业提供鸭粪十多万担。此外酒厂的酒糟和淀粉加工的下脚料是极好的养猪饲料,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林业、畜牧业、水产业也同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二、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办场。
一九七〇年冬,我们办羽绒厂时,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技术人员,要办厂确有困难。但大多数职工表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家搞洋的,我们土法上。职工们满怀革命豪情冒着风雪严寒,仅用二十四天时间,先盖起了一座简陋的分毛房。接着开始试制分毛机。大家破除迷信,刻苦钻研,终于试制成功。没有洗毛、机烘干机、就用手工洗,炭火烤。二个月之后,第一批鸭绒背心送到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开始成批生产。一九七三年,我们的产品在广交会成交,开始承担出口任务,为国家换取外汇。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生产原理,先后试制了洗毛机、烘干机、凉毛机、打包机,除灰机等一整套羽绒加工设备,从原料加工到羽绒制品,冲毛包装实现了一条龙式的机械化生产。进口一套羽绒加工设备本来要花一百二十多万元,但我们自己动手,土法制造,只花了七万余元。
三、坚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断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我们在建设农工企业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要办好一个企业,必须有一套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使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的利益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广大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充分地调动他们办好农工企业的积极性。我们的具体措施是: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全场各单位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普遍实行了生产队核算和车间核算,有的车间还搞班组核算。广大职工既管干又管算,做到收支有计划,领发有手续,考勤有纪录,质量有检验,消耗有定额,成本有核算。全场上下,层层抓管理,事事讲核算。机械厂每道工序,每个部件都有成本核算,车间按计划生产,仓库按计划发料,还建立了废料退库手续和工具、刀量具领用以旧换新的制度。全厂各主要车间都配备了专职的车间核算员,认真搞好车间核算和班组核算。一九七八年,这个厂主要产品的成本比历史最好水平的一九七七年下降了3%。
(二)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总场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计划,统一调配产品,统计盈亏,统一对国家和上级交款或接受拨款。总场、分场(厂)、生产队(车间)三级管理,三级核算,农业单位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工业单位以工厂为基本核算单位。各项专用基金,专用拨款,由总场集中管理,统一安排使用。生产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由生产单位独立管理,流动资金不足部分由各生产单位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场内外的经济往来都实行合同制通过银行结算。彼此承担经济责任。对农业各生产队实行六定加奖赔(定土地、定劳力、定产量、定产值、定成本、定利润、超收节支全奖、减收超支全赔)的办法,而且规定一定三年不变。每月扣发基本工资的15%留作年终结算奖赔。这种管理办法很灵,我们自一九七六年实行以来,效果很好。生产队有了自主权,对于一年的生产和财务情况每个职工都十分关心,改变了过去出工不出力,财产到处丢,浪费没人管的混乱局面。一九七六年不仅粮食亩产一举跨千斤,而且全场农业甩掉了亏损帽,还盈利一万余元。
(三)整顿财经纪律,纠正不正之风。全场自上而下,健全管理机构,明确岗位责任,加强计划管理,改变财务开支和物资管理的混乱局面。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实行定员定编,全场非生产人员压缩到12%以下。一般每年进行二次全场范围内的财经纪律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处理。认真执行财经制度的给予表扬鼓励,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给予纪律处分。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各项财务制度,开展保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场史教育,使大家树立遵章守法,爱护国家财产的观念,提高遵守财经纪律的自觉性。
(四)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自一九七六年以来,农工不发固定工资,采取基本工资和评工记分四六开的办法,其他各业也都实行了定额生产,完成定额的发给基本工资,超过定额的发给超定额工资。有的工种还实行了计件工资。年终的奖金也要按每个职工的劳动态度、技术高低、贡献大小评定不同等级发给。
(五)利用经济手段克服薄弱环节。过去,我们一度只注意抓粮食,忽视了油料生产,导致职工吃油困难。一九七七年,我们采取了油料奖励制度,总场给每个队定种植面积,定上交任务。这样,油料生产很快发展起来,不仅解决本场职工吃油,还上交国家油料一万四千斤。由于政策兑了现,大家的劲头更足了。一九七八年冬种,党委分配的五百亩油菜任务,实际完成了七百亩。一九七九年的油菜增产一倍以上,除完成上交任务,农业每人吃油标准达到八斤。
(六)重视财会队伍建设,全场自上至下健全了财会机构,对财会队伍进行了整顿,采取“老手归队,培养新手,以老带新,共同提高”的办法,不断充实加强财务队伍的力量,并经常加强财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广大会计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做到又红又专,为四化作出贡献。
我们在创办农工企业的斗争中,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只是万里长征刚迈出的第一步。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办好一个企业,贵在鼓劲,重在管理。我们决心做好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以华主席“农场潜力很大,一定要把国营农场办好”的题词为动力,不断地学习国内外一切先进经验,努力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