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截至九月底,根据国务院《关于按照五个改革管理体制的文件组织试点的通知》,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提出的工交企业名单一千三百六十六户,已经国家经委、财政部审查批准,试点工作正逐步全面展开。试点企业的户数约占这些省市企业总户数的百分之四,试点企业的利润约占这些省市企业利润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五(如果再加上一些地方经中央同意按自定办法进行试点的企业,比例更大些,如四川占百分之六十)。留给企业的利润比原来企业基金办法大约增长了百分之五十(适当提高折旧率多得的部分还不在内)。目前我们是在调整中进行改革,有这样的试点范围,给企业增加这样多的机动财力,已经不小了。应当说,我们在百废待兴、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已经跨出了体制改革的重要的一步。
国务院下达的改革管理体制的文件,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试行的改革,包括:适当提高工业企业的折旧率,并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征收固定资产税;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实行企业和润留成制度。适当提高折旧率,并且把企业的折旧费全部留给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使用,将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财权,使企业有更多的财力用于挖潜、革新、改造,有利于充分发挥老企业的增产潜力。实行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
截至九月底,根据国务院《关于按照五个改革管理体制的文件组织试点的通知》,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提出的工交企业名单一千三百六十六户,已经国家经委、财政部审查批准,试点工作正逐步全面展开。试点企业的户数约占这些省市企业总户数的百分之四,试点企业的利润约占这些省市企业利润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五(如果再加上一些地方经中央同意按自定办法进行试点的企业,比例更大些,如四川占百分之六十)。留给企业的利润比原来企业基金办法大约增长了百分之五十(适当提高折旧率多得的部分还不在内)。目前我们是在调整中进行改革,有这样的试点范围,给企业增加这样多的机动财力,已经不小了。应当说,我们在百废待兴、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已经跨出了体制改革的重要的一步。
国务院下达的改革管理体制的文件,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试行的改革,包括:适当提高工业企业的折旧率,并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征收固定资产税;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实行企业和润留成制度。适当提高折旧率,并且把企业的折旧费全部留给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使用,将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财权,使企业有更多的财力用于挖潜、革新、改造,有利于充分发挥老企业的增产潜力。实行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有偿占用,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经济责任,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节约使用流动资金。所有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人们更关心、成为体制改革中心的,还是企业利润留成制度。因此,有必要对企业利润留成制度多说几句。
试点的企业利润留成制度同现行的企业基金制度,有哪些不同呢?简单地说,第一,企业基金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最高不超过百分之五)提取的。这个办法不尽合理,不利于鼓励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使用人力。企业利润留成制度,是把企业应得的企业基金同企业利润挂钩,按企业实现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第二,除了企业基金以外,还把列入企业成本的职工福利基金(占工资总额的百分之十一)、职工奖金(占标准工资总额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二)和过去由国家拨给的科研经费、职工技术培训经费等,以及新设的按利润总额一定比例提取的新产品试制费,几笔加在一起,同企业利润挂钩,计算出一个留成比例,这个比例核定以后,三年不变。今后企业实现的利润越多,留成的数额越大,职工的福利、奖金和发展生产的机动财力也越大。反之,企业实现的利润越少,职工福利和奖金就要降低,机动财力也要减少。由此可见,企业利润留成制度比企业基金制度,计算的基数大了,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财权,而且把企业机动财力的多少同企业对国家贡献的大小挂起钩来,同职工福利和奖金联系起来,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企业和广大职工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制度,在今年四月中央工作会议上讨论过,后来又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征求了意见,最后才由国务院正式下达。应当说,它是全面考虑了客观需要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经过反复酝酿讨论制定的,是目前条件下比较可行的一个办法。
有人说,利润留成制度不过是把过去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的企业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金,同利润挂钩,换算一个留成比例,把过去由国家预算拨给的一些经费改由企业利润留用,实际上并没有增加什么机动财力,而且如果利润减少,还不如过去的办法有保证,企业的责任反而更重了。这个说法有一半说对了,有一半说得不全面。因为,适当提高折旧率,新设立企业新产品试制费,就直接增加了企业机动财力。如果按利润留成本身从它同利润挂钩,“水涨船高”这点来说,比死板的国家拨款或按工资总额提取,就给了企业一个相当大的活动余地,企业经营好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利润多了,企业就可以多得。应当承认,这里面的潜力是很大的。当然,如果企业经营不好,劳动生产率降低,利润减少,企业就要少得,从这方面说确实是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责任。但是这正是改革体制所要求的。难道我们改来改去还是贡献大小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赔钱赚钱一个样吗?这样的办法正是教育和动员广大干部和职工,把注意力放在“三兼顾”上,而不是只放在偏顾企业一头上;要在广辟财源,增产增收上做文章,而不是只在简单地提高比例挤国家财政上打主意。就是说,不能光革“财政”的命(改革体制),也要革自己的命(改革管理)。
有人说,利润留成制度比企业基金制度确实前进了一步,但步子小了些,不过瘾,为什么不再迈大一点?
这个问题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客观条件。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一要看整个经济体制,包括计划、物资、基建等体制的改革能不能迈大步;二要看能不能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把企业盈利水平过分悬殊的状况基本调整过来,使所有的企业能在比较合理的基点上起步赛跑;三要看当前国家财力、物力在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和必不可少的开支的前提下有没有这个可能。这就是说,各种经济管理体制是互相配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财权决定于事权,事权改革不迈大步,光改革财务体制,放财权,迈大步,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而且,改革体制是件大事,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还没有经验,应兴应革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因此,决心要大,步子要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先从小革小改或中革中改做起,先试点,待总结经验后再推广,循序前进,改而不乱,看来慢,实际快。否则,“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不识深浅,就扬鞭跃进,可能欲速不达,想要快,实际慢。
有人说,目前企业财权很小,机动财力很少,是生产发展不快的“绊脚石。”这个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尽管我们在财务制度上已经作了一些改革,但确有某些管得过死的缺点,要切实地不断地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多年以来,企业的财权是逐步扩大的,机动财力是逐步增加的。而且可以说,目前企业的财权和机动财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大些、多些,这也是事实。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目前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资金,包括国家的拨款、留给企业的折旧费和技术措施专项贷款在内,约占企业上交利润总额的近百分之四十,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七点三倍,比一九七五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三。尽管现在的生产规模不同,不尽可比,但至少可以说明,比起过去来,钱并不算少。二是企业的福利基金和职工奖金,过去只有按工资总额百分之十一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和医药费,一年约三十多亿元。从一九七八年起,试行奖金制度一年约三十多亿元,试行企业基金制度,一年约有二十亿元;现在又进行利润留成试点,一年又可以增加几亿元,而且同利润挂钩,水涨船高。几笔加在一起,总数将达近一百亿元。这比过去是明显地增加了。可见,把阻碍生产发展的原因不加分析地归咎于企业财权过小和机动财力过少,是不符合实际的。而真正有碍于生产加速发展的,是由于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的严重比例失调。煤、电、油、运不足,加上“老企业吃不饱,新企业盲目搞”。不按比例,怎么会有高速度。所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调整为核心,是完全正确的。当然,提供上述材料,这不否认目前企业确有感到钱少权小的事实。那么原因何在呢?主要是:企业的钱,往往或者被一些地方和部门“层层集中”抽调走了,或者被“点菜下锅”、“钓鱼”,上边定了项目,再加上一些硬性摊派,企业自然感到不能作主。另外,有的企业安排不当,往往把企业基金当作奖金分光了,或者挪作他用了,办正当的集体福利事业又感到没钱花了。这就是说,企业自主权,不仅有一个适当扩大的问题,也有一个如何尊重和保护的问题,对企业来说还有一个正确行使的问题。光讲扩大,不讲尊重保护,不讲正确使用,再扩大也会感到紧,不能作主。
前边我们说国务院下达的企业利润留成制度是目前条件下比较可行的好办法,这并不是说,这个办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为什么要试点?试点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设备、价格、税收等)和内部条件(管理水平、领导班子、生产秩序、班组核算等)都很不平衡,企业潜力也大不一样,试行起来,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出现,而且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只要我们从整体利益出发,加强全局观点,去掉片面性和绝对化,既勇于改革,又虚心学习,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走群众路线,总结经验,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不断提高,那么,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能够促进生产建设多快好省发展的改革企业财务体制的道路来。让我们脚踏实地,先把试点工作切实做好,为下一步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