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川省新都县在兴办地方工业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中,逐渐摸索和注意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使地方工业蓬勃发展,经营成果越来越好,盈利水平不断提高。一九七四年实现了县属国营工业企业无亏损,一九七七年全县县属国营工业企业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包括二轻局所属企业和街道工业)共三百八十二户,做到了户户有盈利。一九七八年县属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一千三百多万元,比一九七七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九,比一九七四年增长二点六倍。县属国营工业企业每百元产值实现的利润达到二十二元零二分(如包括税收在内,每百元产值实现的积累达到三十元),比一九七七年增加百分之三十四,比全省地方工业平均盈利水平高出近一倍。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这个县的化肥、水泥等农用物资已经自给有余,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全县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亩产连续九年超千斤,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
发挥本地优势 因地制宜办厂
新都县地处川西平原,境内既无矿藏,又无山林,但紧靠大城市和宝成铁路,交通运输方便,附近又有几个大工厂,县境内河流也较多。县委在规划全县工业发展布局时,强调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办工业,坚决不搞无米之炊。这个县...
四川省新都县在兴办地方工业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中,逐渐摸索和注意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使地方工业蓬勃发展,经营成果越来越好,盈利水平不断提高。一九七四年实现了县属国营工业企业无亏损,一九七七年全县县属国营工业企业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包括二轻局所属企业和街道工业)共三百八十二户,做到了户户有盈利。一九七八年县属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一千三百多万元,比一九七七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九,比一九七四年增长二点六倍。县属国营工业企业每百元产值实现的利润达到二十二元零二分(如包括税收在内,每百元产值实现的积累达到三十元),比一九七七年增加百分之三十四,比全省地方工业平均盈利水平高出近一倍。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这个县的化肥、水泥等农用物资已经自给有余,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全县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亩产连续九年超千斤,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
发挥本地优势 因地制宜办厂
新都县地处川西平原,境内既无矿藏,又无山林,但紧靠大城市和宝成铁路,交通运输方便,附近又有几个大工厂,县境内河流也较多。县委在规划全县工业发展布局时,强调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办工业,坚决不搞无米之炊。这个县的天然气供应条件比较好,农业上又急需化肥,他们就在一九七四年兴办了一座年产三千吨合成氨的小氮肥厂,其后又经两次扩建,使生产能力达到一万吨。五年来共生产合成氨四万三千多吨,不仅有力支援了农业,并且实现利润和上交税收五百四十万元。这个县有个国营锅厂,所需生铁原来是从外区调进,运距远,成本高,数量也有限,企业经常处于亏损边缘,同时也影响生产的扩大。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县主管部门和财税部门决心从本县有利条件中找出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紧邻的几个大厂每年有成千上万吨废铁屑不好处理,他们就与这些工厂联系,利用这些废铁屑加工成再生铁用来铸锅,使成本大大降低,不仅不亏损,还有一定的利润,同时也使这个厂的铁锅产量大幅度上升。去年以来,再生铁除了保证本厂需要外,还调出一千六百多吨支援外县,仅此一项就增加利润三万多元。这个县的硅酸盐厂利用河沙代替粘土生产灰沙砖,既疏浚了河道,避免占用良田好土,又提高了质量,产量也迅速增加,一九七八年的产值和利润,分别比一九七五年生产粘土砖增加了一点三倍和二点九倍。县内缺乏木材,但盛产竹子,有关部门就组织建筑材料厂大搞以竹代木,生产数十种农业、建筑和民用产品,一年可为国家节约木材八百多立方米。新都县的地方工业,正是由于坚持了发挥本地优势,因地制宜,一般都做到了投资省、建厂快,很多厂投产以后几年之内就能翻番打滚,盈利水平也不断提高。一九七八年与一九七四年相比,县属工业户数没有增加,而利润则增长了四点五倍。
了解市场需要 合理组织生产
这个县的有关部门和企业,经常注意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掌握组织生产的主动权,发挥地方工业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有计划地调整企业的产品和品种,努力做到以销定产,避免供过于求、产品积压,促进生产的持续发展。如前几年有些手工业企业,产品单一,质量不好,产大于销,造成积压。县手工业管理部门在苗头初露时,及时抓住这一问题,与财税、银行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力量,对本系统所属企业的设计能力、工艺技术、设备物资潜力、劳动工效及生产技术条件等,全面地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发动和组织企业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研究改进措施,分别不同情况,或寻找代用原料,或组织转产,或增加新品种、提高质量等,从而使全县手工业系统能够较好地按照市场需要合理组织生产,产值连年持续增长,一九七八年比一九七四年增长了一点五倍,盈利由七十万元增加到一百七十五万元,国家税收也有相应增长。第一农具厂原来生产锄头、镰刀等小农具,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从一九七五年起,兴建了一个生产拖拉机钢盆的钢盆车间,全厂一九七八年产值达到一百三十二万元,相当于一九七四年的一点八倍,盈利也增加两倍多,一个手工业生产的小厂已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农机工厂。
搞好填平补齐 挖掘内部潜力
新都县的地方工业,一般都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办起来的,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设备不配套、工艺技术落后的情况,影响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盈利水平的提高。他们放手发动企业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大搞挖潜、革新、改造;同时根据需要与可能,从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从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的四年中,共完成重大革新项目三百九十多项,自制设备二百五十一台,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消耗,改进了质量,增加了盈利。如县水泥厂原有设备不配套,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一九七二年前连年亏损,县财税部门拨出资金十五万元,支持企业大搞革新、改造,连同企业的利润留成,两项共三十二万一千元,先后自制了球磨机、粉碎机、机械化加料装置和防尘设备等,使年产水泥能力迅速提高,成本也显著下降。一九七三年转亏为盈后,五年来利润持续上升,共实现利润八十一万九千元。县财税部门为了帮助县砖瓦厂扭转亏损,派出两个干部,配合主管部门,驻厂三个月,协助企业发动和支持工人群众改造制砖机,修建砖窑抽风排潮道,推广激光切砖新技术等,使产量上升百分之四十一,成本下降百分之六点二,一年之内就改变了面貌。县氮肥厂坚持不断革新、挖潜、改造,先后自制高、中压设备一百余台,使这个厂如虎添翼,迅速扩大了生产能力,五年跨了五大步,一九七八年合成氨产量达到一万六千多吨,实现了一厂变五厂。这个厂投产五年来,产量每年平均递增百分之六十,利润递增百分之七十点八,去年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新都县的地方工业,就是这样走挖潜、革新、改造的道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盈利水平。
运用经济办法 加强企业管理
新都县在领导发展地方工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抓管理、抓核算、抓积累对巩固和发展“五小”工业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广大企业职工树立为国家增加积累多作贡献的思想。特别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结合企业整顿,恢复和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努力运用经济办法管理企业。县属国营工业和二轻系统所属企业,都实行了厂部、车间两级核算;规模较大的企业则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有的企业还实行机台核算。各厂在开展经济核算中,注意了把核算成果同评比竞赛结合起来,同奖惩制度结合起来,促进工人群众更加关心个人的劳动成果和企业的经营成果,推动了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县农机厂去年整顿和加强经济核算后,工人群众更加自觉地增加生产,提高质量,厉行节约,与前年相比,电耗降低百分之二十五,低值易耗品降低百分之五十,八项经济技术指标都达到和超过历史最好水平。据全县国营工业企业的统计,一九七八年可比产品总成本比上年下降百分之八点三三。
还有的企业把经济核算同解决生产上的薄弱环节结合起来,根据各个时期生产上的关键问题,制订几个主要指标,开展班组简易核算,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如县水泥厂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开展班组核算,使水泥标号达到五百号,磨机台时产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加百分之二十。
部分企业从去年以来,还本着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利益结合的原则,实行奖惩制度,显著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盈利水平的提高。以县氮肥厂为例,去年十月起实行奖金制度,在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四季度平均月产合成氮比一至九月平均月产水平增加百分之十六点六,质量显著提高,成本显著下降,平均每月实现的利润比一至九月每月平均利润增加百分之四十八点九,十至十二月职工所得奖金占增加利润的百分之三点六,平均每人收入水平提高了百分之二十,职工反映很好。县锅厂去年实行质量奖和超产奖后,再生铁平均月产量增加百分之一百二十二,每吨成本下降百分之二十三,铁锅质量显著提高,成本有所降低,去年国家下达这个厂利润计划七万五千元,实际完成十三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