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增值型内部审计即内部审计不只是消耗成本,也可以通过确认和咨询两大手段为企业增加价值,是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通过调研的方式,在了解增值型内部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
为了解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企业座谈以及实地观察等方式对某市各类企业开展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调研。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1份,涵盖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上市公司,其中大型企业占22%,中型企业占35%,小型企业占43%。笔者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出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24.5%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11.75%隶属于审计中心,仅7.75%成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也有与纪检监察、人事部等合署办公的情况。近一半的企业无法说明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情况,此情形充分说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情况不容乐观,不利于内部审计独立、客观开展审计业务。第二,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首先,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兼职的内部审计人员要远高于专职内部审计...
增值型内部审计即内部审计不只是消耗成本,也可以通过确认和咨询两大手段为企业增加价值,是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通过调研的方式,在了解增值型内部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
为了解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企业座谈以及实地观察等方式对某市各类企业开展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调研。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1份,涵盖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上市公司,其中大型企业占22%,中型企业占35%,小型企业占43%。笔者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出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情况。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24.5%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11.75%隶属于审计中心,仅7.75%成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也有与纪检监察、人事部等合署办公的情况。近一半的企业无法说明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情况,此情形充分说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情况不容乐观,不利于内部审计独立、客观开展审计业务。第二,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首先,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兼职的内部审计人员要远高于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所占比例为68.4%,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专业水平,达不到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的。其次,从学历结构方面来看,本科与大专人数占所有审计从业人数的61.25%。从就业年限来看,40.25%的从业人员具有5~10年的工作经验,31%的具有11~20年的从业经验,20年以上的占20.75%,其他为从业5年以下。学历与从业年限能有效地反映内部审计效率问题,九成以上的被调研人员认为内部审计人员从业年限是影响内部审计增值效果的关键因素。
2.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情况。一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点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不仅需要事后审计,而且需要事中审计、事前审计,不断地为企业各项工作提供咨询服务,以达到增值目的。调查表明,34.75%的企业事后、事前、事中都会进行审计,26.5%的企业则以事后审计为主、事中审计为辅,还有24%的企业可以说没有开展内部审计或者其内部审计形同虚设。二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打破了传统审计的查错防弊功能局限,更多地引进了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确认与咨询服务等,以此为企业增加价值。但调查显示,只有16.5%的企业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进行内部审计,财务审计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忽视内部审计参与管理的职能。
(二)内部审计增值效果
1.界定内部审计增值效果评价内容。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内部审计增值效果,笔者借鉴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将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效果的内容分为财务方面、客户方面、业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类,共包括内部审计是否带来日常经营活动资金的增加、内审结果是否对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内审是否进行自我质量控制、内审人员是否定期开展培训等42项内容。在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效果开展调查时,笔者主要问询了各项内容是否达到效果以及效果如何,即如果达到了增值效果,那么增值效果体现为“很好”、“较好”或者“不好”。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财务方面。近三成的调查对象表示,其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有达到节约外部审计费用、降低运营成本、纠正财务处理不当金额以及发现违纪违规等涉案金额的效果,并且即使其他企业表示内部审计达到了此四项效果,但其中一半的企业均认为效果“不好”,32%的企业认为效果“较好”。几乎所有的企业均表示内部审计带来了日常经营活动资金的节省、达到了控制成本的目的,对实施效果普遍反映“很好”或者“较好”。
(2)客户方面。从整体实施效果来说,绝大部分企业表示内部审计在客户项内容效果仅为“较好”,选择效果“很好”的企业比例在5%~20%之间。从单项判断来看,12.4%的企业表示其审计意见并不能被其他部门有效采纳,且18.56%的企业认为内部审计并没有提高其他部门的生产效率。约30%的企业认为内部审计并没有帮助企业发现管理层的违规情况,也没法向董事会和高管层做出客观保证。

(3)业务流程。在此项内容方面,明显展现出企业内部审计增值效果的薄弱环节即风险管理。诸如是否提出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是否开展了内部审计自我评估、是否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等,约40%的企业选择“否”。此外,只有67.34%的企业表示应用了先进的内部信息技术,其中约48%的企业运用效果仅为“较好”,这意味着有近一半的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审计阶段,而没有应用先进的审计软件辅助审计工作。
(4)学习与成长。这是四项增值效果评定中结果最差的,如在为保证审计人员职业素质方面,近四成的调查对象表示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拥有审计专业资格证书,三分之一的表示企业并没有定期开展培训,且高达35%的企业表示开展培训的效果“不好”。在审计人员工作年限、运用准则等的熟练程度以及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方面,被调查对象均认为并没有充分地满足内部审计的要求。
(三)提升内部审计水平、增加企业价值的对策
1.深化内部审计增值观念,加大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建设。从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相关制度中可以看出,对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更多地局限在查错防弊的监督者定位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增值理念尚未在内部审计系统中形成。但内部审计水平的提升必须以内部审计增值观念的植入为基础,因此应逐步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深化增值理念,提高内部审计的增值效果。同时,可辅以制度建设与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在制度与文化中融入内部审计增值理念。一般来说,要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审计人员应直接隶属总经理或者外聘审计人员,也可独立设置增值型内部审计部门,并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等直接领导。
2.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管层直接参与到内部审计会议中,通过交谈更透彻地了解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作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参与到其他部门的工作中,通过跟踪调查更清晰地认识到其他部门的问题所在,并给予合理建议,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如某单位创新性地采取了“整体移位”的做法,即根据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安排,内部审计部门临时性地对下属单位开展为期15~20天的重点监督,其间该下属单位所有人员休假,内部审计人员全面接手工作。“整体移位”使审计人员掌握了下属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弊端与风险,及时挽回了损失,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3.引入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扩大内部审计服务内容。首先,在增值型内部审计技术应用方面可构建信息化审计数据平台,如某单位通过信息化平台对所有国有资产均建立台账,对每笔台账开展分类管理,新的资产开辟或新的效益形成等都可以快速得到审查。其次,在业务流程方面应扩大内部审计服务内容,如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领域开展确认与咨询,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增值效果。
4.优化内部审计人员配置,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一是优化人员配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明确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因此,通常可以在聘任内部审计人员时选用全职、高学历、工作经验丰富或者拥有审计专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也应尽量充足。二是提升内审人员的素质。主要是采取培训的方式,因为经常性的培训不仅能够巩固内部审计人员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能够让其借机汲取新的审计理念与审计技术,紧跟内部审计发展的步伐。当然,培训工作不局限于在企业内部进行,各级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可以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后续教育。
(本文系湖南省衡阳市科技局项目“衡阳市增值型内部审计相关问题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