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5 作者:张川 张涛 作者简介:张川,上海海事大学教授,上海电力大学总会计师,上海电机学院总会计师;张涛,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大]
[中]
[小]
摘要:
一、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物流服务定制化快速兴起,物流成本在整个销售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物流成本控制是当前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对扩大产出与稳定物价(张莉莉和陆凤彬,2014)、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物流成本控制对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供应链运作绩效也具有重要作用(Mclvor和McHugh,2000)。因此,有效控制物流成本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经济发展对物流业的基本要求,对物流成本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流成本按总体层次可以分为社会物流成本、产业物流成本和企业物流成本。社会物流成本是全社会所有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总费用;产业物流成本指某特定产业内部沿产业链发生的行业物流总费用;企业物流成本指某一企业为实现物流服务而支付的各种费用的总和,是影响最为直接、研究最为深入的物流成本领域,也是本文研究的目标。本文通过EBSCO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以2000~2017年为期刊选择区间,检索了管理类、经济类、物流类知名期刊中与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高度相关且有代表性的133篇文章作为本文的样本文献,从物流成本控制的五个视角总结物...
一、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物流服务定制化快速兴起,物流成本在整个销售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物流成本控制是当前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对扩大产出与稳定物价(张莉莉和陆凤彬,2014)、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物流成本控制对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供应链运作绩效也具有重要作用(Mclvor和McHugh,2000)。因此,有效控制物流成本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经济发展对物流业的基本要求,对物流成本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流成本按总体层次可以分为社会物流成本、产业物流成本和企业物流成本。社会物流成本是全社会所有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总费用;产业物流成本指某特定产业内部沿产业链发生的行业物流总费用;企业物流成本指某一企业为实现物流服务而支付的各种费用的总和,是影响最为直接、研究最为深入的物流成本领域,也是本文研究的目标。本文通过EBSCO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以2000~2017年为期刊选择区间,检索了管理类、经济类、物流类知名期刊中与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高度相关且有代表性的133篇文章作为本文的样本文献,从物流成本控制的五个视角总结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建议,以期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进展
关于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与构成、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流程与方法、企业物流外包的成本控制五个方面。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与构成
学界对物流成本的概念或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物流冰山理论认为绝大部分物流费用被混杂在其他费用之中,能够单独列出的部分如同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现有国内文献大多是基于财务会计范畴的可计量成本来定义物流成本,国家标准GB/T20523-2006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货物在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过程中所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存货风险成本和存货保险成本”。在此基础之上,陈正林(2011)将归属于物流活动的不能可靠计量或未实际支付的时间消耗代价、环境污染代价、机会成本、风险成本等纳入到物流成本概念中,提出物流成本是指企业为实现货物、服务及其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者之间双向流动和储存所付出的代价。
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十分复杂,涉及到企业多个运营环节。按照物流成本责任范围大小,物流成本构成可分为物流功能成本、物流流程成本和供应链物流成本。物流功能成本包括运输成本、装卸搬运成本、储存成本、包装成本、流通加工成本、信息成本及管理成本等(黄岩等,2000;Lin等,2001;Engblom等,2012),其中运输成本占整个物流成本的绝大部分(Chacko等,2017)。物流流程成本分为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成本、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采购供应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售后服务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及废弃物物流成本等(黄岩等,2000;Manunen,2000)。供应链物流成本是跨组织的物流流程成本,包括组织间信息成本、风险防范成本、谈判成本等。另外,物流成本按支付性态又可分为材料费、人工费、折旧维修费、燃料动力费、保险利息费及其他费用。
(二)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
现有文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宏观因素集中于宏观经济背景、管理体制、市场竞争与风险、技术进步、物流基础设施、税费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推动企业不断加大投资,能使物流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国情及国民经济分配效率是不同国家物流成本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Lam等,2009)。行政垄断和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会制约物流企业规模化发展。物流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风险的增加会导致价格和利润的下降,降低物流成本效率。技术是电子供应链管理系统最主要影响因素(Lin,2014),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物流整体成本效率,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一些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缺少合理统筹,致使物流基础设施存在结构性短缺或存量设施效率未充分发挥的问题。燃料、劳动力、土地使用等成本的上涨,也会导致物流成本高企(丁俊发,2014)。
微观因素包括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战略意识、企业规模、资产周转率与库存积存率、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信息化水平、组织方式与运行模式、跨组织管理、运输时间与里程等。物流成本管理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需要全员参与的管理行为,属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物流成本管理战略性认识越高,越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物流成本管理体系(宋华,2007)。Engblom等(2012)分析发现时间、员工数量、行业和国际化水平显著影响物流成本,而且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大公司的物流成本往往较低。资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和管理质量;存货的存储与周转是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能有效提高细分市场的进入壁垒,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对成本优势有推动作用。信息系统可以把物流活动整合进企业战略计划中,高效高能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加快流通速度,减少订单处理周期和库存积压,降低物流成本(Gooley,1995)。合理的组织方式与高效的运行模式可以把企业各部门的物流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降低物流成本。跨组织管理对物流成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整个供应流程进行管理、监控,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从而改善成本(Ellram,2005;宋华,2007)。运输时间、里程以及人力、燃料消耗对物流成本具有直接影响(Song等,2012)。另外,还有学者研究了特殊物流方式的成本问题,例如Bogataj等(2005)认为供应链中的时间、距离和温度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导致冷链物流活动的净现值及其增值受到影响。
(三)企业物流成本核算
根据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不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可以分为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单一分配标准改为按作业动因进行成本分配,并将资源消耗数量与作业过程紧密联系,为管理者提供了准确的成本信息(Pohlen和La Londe,1994;Lin等,2001;Stapleton等,2004)。作业成本法可以基于公司目标、跟踪作业信息的持续能力、间接成本的比例以及产品、服务、客户或者供应渠道的复杂性而采用从相对简单的模型到非常精细的模型的多种形式(Pohlen和La Londe,1994)。因此,物流业的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方法模型的应用应当与物流企业自身特征相适应。
随着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物流成本控制面临新的挑战,学术界对物流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也逐渐增多。Pirttilä和Hautaniemi(1995)较早地将作业成本法引入到物流行业中,论述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配送管理中的应用,并详细介绍了分销仓库作业成本的计算过程。Outi(2000)详细研究了物流成本的作业类型与分摊问题,以此为基础建立物流作业成本仿真模型。Manunen(2000)开发了作业成本计算模型测试芬兰17家公司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然后对订单结构和工作方法进行检查,利用物流成本模拟模型解释和模拟公司物流成本的变化。崔南方和钟秀丽(2006)将作业成本法与供应链运作管理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基于供应链运作的物流作业成本核算(ABC-SCOR)模型。Everaert等(2008)引入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使用时间方程估计每项物流活动时间以化解成本多动因的复杂性,并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能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田军等(2009)结合中国石油长庆石油勘探局物资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实际需要,分析了资源费用库、作业成本库和成本动因评估与分摊等过程,为石油勘探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依据。邓爱民等(2014)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融入时间研究,测算每一项物流作业标准时间,使物流作业成本更加精准。樊燕萍等(2016)基于供应链战略管理和低碳减排发展背景,运用作业成本法,创新性地将碳排放成本核算作为独立模块纳入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中,以实现低碳物流进行成本控制。贲友红(2017)研究了电子商务背景下快递企业成本核算问题,以邮政速递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为案例,针对快递企业成本特点及其物流成本管理问题提出作业成本法要与价值链管理有机结合、构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车辆成本控制的建议。
(四)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流程与方法
除了核算以外,物流成本控制流程还包括预测与预算、控制分析与执行、考核评价等环节。预测与预算属于物流成本的事前控制,通过预测确定物流成本目标,并以预算的形式作为成本控制依据。控制分析与执行属于事中控制,通过对成本偏离预算的差异和原因进行分析,对每项物流功能成本或流程成本进行层层分解,采取具体的控制类型和策略以降低成本达到预算目标。考核评价属于事后控制,需要对运输、仓储、库存控制、订单处理与物流功能成本设立业绩计量指标体系,使物流经理更好地理解和计量其物流功能成本,据此确定各责任单位的物流成本绩效,对其进行奖惩,以提高物流成本控制水平。
为了有效控制物流成本,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引入管理控制理论形成了物流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包括目标成本法、所有权成本法、成本结构分析法、层次成本控制法、流程成本控制法及各种优化、仿真模型等。目标成本法的重点是以合理的利润提供物流服务,同时考虑到客户的需求特点与提供的物流功能成本的特点(Zsidisin等,2003)。所有权成本法是将物流成本纳入到整个战略成本管理中,从战略成本管理视角对成本进行决策,关注的是物流成本给企业带来的总体价值,而不仅仅是物流成本本身(Wouters等,2005;Hurkens等,2006)。成本结构分析法是客户企业与物流服务供应商一起分解物流服务供应商成本,是一种逆向分析流程。层次成本控制法是根据物流不同层次业务,分别建立模型或者实施不同的控制策略以有效控制物流总成本。流程成本控制法是以物流全流程为视角,以流程时间、路径和资金占用成本为控制重点(Gooley,1995;Shobha和Subramanya,2016),强调对物流隐性成本的控制。
物流成本控制的优化模型与仿真模型大多是针对局部物流功能提出的成本控制方法。例如,对于储存成本,Swenseth和Godfrey(2002)以年度总物流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提出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和库存补货决策,要求将所有相关成本纳入年度物流成本函数来确定采购数量。Rajesh和Viswanathan(2003)开发一个分析和评价供应商自由库存策略的优化模型,由供应商负责维护和控制购买方库存,供应商根据客户最新的需求信息来控制其库存成本。Disney和Towill(2003)研究了供应商管理库存、联合库存管理和全局优化库存管理三种先进库存优化策略,并建立仿真模型进行库存成本优化。
(五)企业物流外包的成本控制
物流外包是最常见的外包服务之一。物流外包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实质上是将物流成本控制引申到供应链视角,从外在环境来研究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一般认为,降低成本是企业决定实施外包策略最根本的驱动力。企业将自身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可以将有限资源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领域,而且能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完善的信息化服务、及时有效的库存与订单管理、良好的客户反应、专业技能与规模经济等优势(Lewis和Talalayevsky,2000;Bhatnagar和Viswanathan,2000),更经济合理地完成物流业务(Sahay和Mohan,2006),有效控制物流成本(Sohail和Sohal,2003;Stank等,2003)。通过物流外包,客户企业也可以减少物流业务的固定资产和劳动力的投入,将固定成本转变为可变成本。因此,企业通过增加外包可以增加其成本弹性(Holzhacker等,2015a)。
然而,物流外包也会给托运企业带来很多潜在风险(Boyson等,1999;朱世平,2006)。例如,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在合作双方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会存在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因此,在有些情况下,物流外包反而增加了成本(Aktas和Ulengin,2005)。
为应对物流外包风险而进行的成本控制研究中,现有文献一类是从客户企业对物流企业的监督和激励角度进行研究,另一类是从物流外包双方关系角度进行研究。在监督和激励方面,徐杰等(2012)研究表明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监督和考核控制会显著影响物流协作能力,物流协作能力又显著影响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等物流效率。邹筱和顾春龙(2013)建立了物流外包激励模型,结果显示该激励机制能有效应对物流外包企业风险。在物流外包双方关系方面,Qureshi等(2007)对托运人与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物流外包关系的关键变量进行建模,研究它们对托运公司削减物流成本、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影响,指出合作双方的最高管理层应该把重点放在改善诸如信任或承诺、直接协助、长期合同、供应商绩效评估、TQM和JIT实践以及最高管理者的支持等促进因素上。Gadde和Hulthén(2009)将工业网络模型应用于物流外包,发现增加客户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互动有利于物流外包效果。Gassd和Hulthen(2009)、Lai等(2013)研究发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双方之间的关系强度或关系质量,诸如双方的协同协作、信息共享等,对物流成本有重要影响。
三、研究评价
综上,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在多方面、多层次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并呈现出以下研究路径:早期主要是集中于企业局部环节的物流成本,包括物流功能成本和流程成本;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兴起,对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领域逐渐转向物流外包成本,更加注重对物流总成本的控制。从研究成果来看,存在片面追求局部物流成本最小化、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有待加强、核算的应用价值有待提高、缺乏完整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物流外包成本控制研究视角相对单一等问题,这都是未来研究的空间和挑战。
(一)片面追求局部物流成本最小化
现有物流成本构成研究中,无论是按照物流功能分类还是物流流程或者是供应链物流成本分类,均是以能用货币可靠计量的显性成本,而不能用货币可靠计量的成本或者是即将发生的成本,诸如机会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时间成本、风险成本等,均未纳入到物流成本之中。对微观企业来说,最小化物流成本的内涵与物流成本控制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另外,各项物流功能成本或者是物流流程成本既是一个有机系统,又常常在变化中表现出此消彼长的背离性,不可能同时取得最小值。传统的物流成本最小化目标更多的是关注于局部物流成本本身,通过对物流功能或者流程进行详尽分解,以价值消耗为基础来压缩成本,极少与企业发展战略乃至外部制度、市场环境以及风险相联系(黄岩等,2000)。过分追求局部物流成本最小化,可能引发物流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选择之间的矛盾(钟峻青,2010)。因此,构建合理的企业物流成本目标是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首要问题。
(二)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有待加强
在研究物流成本控制的众多文献中,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和层次对物流成本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标杆,从制度、技术、管理方法、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分析我国物流成本高企的原因并给出相应措施建议,有些学者依据主观经验给出影响物流成本的内外部原因。仅个别学者采用了实证分析法,例如,宋华(2007,2009)通过调查分析和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了管理意识、核算体系、信息系统及跨功能跨流程的管理团队对物流成本的影响。物流成本控制研究应当找出物流成本的深层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物流成本不是由哪个孤立因素所能决定,而是由一系列相关因素综合起来发挥作用(宋华,2007)。探讨物流成本影响因素时,应当系统地考虑到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的情境以及共同作用于物流成本的机制。
(三)物流成本核算的应用价值有待提高
对物流成本控制流程各环节的研究中,核算环节是研究较多的主题。作业成本核算方法是优化物流作业、加强物流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Lin等,2001)。大量非会计专业学者集中于理论建模研究,这对物流成本核算实践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具体问题。深入到企业中结合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实际情况和运营模式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的文献不多。物流成本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业务模式下其成本构成、成本作业与控制重点都会存在差异。因此,物流成本控制研究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四)缺乏完整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
现有文献在物流成本预测与预算、控制分析与执行、考核评价等控制环节的研究明显不足,并且缺少对各控制环节的影响因素、效果、控制机制以及整体控制流程综合作用等的进一步探讨,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而由于物流成本本身的复杂性与理论来源的不同,对于物流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控制工具的研究分散于各学科领域中,每个学科仅研究物流成本控制的某个方面,而且大多浅尝辄止。物流成本的控制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优化系统,即物流成本控制系统。任何环节的控制缺失都会中断整个控制流程,影响整个控制流程作用的发挥。
(五)物流外包成本控制的研究视角相对单一
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理论上,物流外包成本以物流企业成本为下限,受物流企业自身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的影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专业化与信息化程度、管理和服务水平都不太高。而且,大型物流企业相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也没有显著的效率优势(邓学平等,2009)。对于物流外包成本控制研究,现有文献主要是从客户企业角度研究物流外包关系,具体包括对物流企业的监督和激励、对物流企业的选择、客户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然而,对物流企业成本效率、成本行为及成本结构的影响机理都缺少深入的探索,尤其是没有深入分析影响物流企业成本的所处供应链的内外经营环境、管理因素以及相互关系。因此,进一步完善对物流外包成本控制的研究,应当把物流企业成本控制作为研究的重要视角,对物流企业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与供应链跨组织协作关系的共同影响做进一步的探讨。
四、研究建议
针对企业物流成本研究现状,本文结合国内外物流成本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优化成本结构的动态目标体系
本文认为,应在追求物流成本最小化过程中建立优化物流成本结构的动态目标体系。物流成本结构同时包括物流成本弹性与成本粘性两个维度。成本弹性,即对业务量百分比变化引起的成本变动百分比。成本粘性是指成本随业务量变化时出现的不对称性,表现为成本在业务量增加时的变化率大于在业务量减少时的变化率(Anderson等,2003;Holzhacker等,2015b)。优化成本结构应基于动态视角,以增加物流成本弹性、降低物流成本粘性为目标。理由如下:第一,随着对物流成本认识的深入,研究的视域也不断地扩展,物流成本的发生范围总是处于某个更大系统之中。因此,物流成本最小化静态目标的弊端总是存在。第二,法律法规、市场竞争及宏观经济形势等外部环境都会对物流业务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增加成本弹性与降低成本粘性的物流成本结构不仅能与企业发展战略、外部环境相联系,而且考虑了不能可靠计量的机会成本等,能在更大范围上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有利于深化对成本结构的认识和研究。因此,未来追求物流成本最小化中,我们可以尝试以增加物流成本弹性、降低粘性为控制目标,考察相应的物流成本控制效果及其影响机制。其中,物流成本弹性和粘性目标也包括与前期、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者同行业标杆水平等的比较。
(二)加强物流成本控制的机制机理与案例研究
物流成本是众多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哪些特有管理行为会驱动成本变化、作用程度如何?哪些因素又会驱动此类行为?这些因素、管理行为与成本的关系又受哪些外部条件的影响?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有学术意义也有实际意义,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在现代物流体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物流业务不断涌现出新的模式,物流成本控制也面临新挑战,具有典型业务模式和行业特征的案例研究对研究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案例研究在物流成本控制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只有结合企业实际,才能使得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田军等,2009)。
(三)建立完整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
黄岩等(2000)曾提出物流成本控制的实现框架,包含物流成本控制流程、最优化理论、作业成本管理法及计算机网络。本文汲取现代成本控制理论,结合物流成本控制现有研究成果,以黄岩等(2000)物流成本控制框架为基础,并加以改善和补充,提出较为完整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如图1所示。
物流成本控制体系包含四个维度:控制领域、控制流程、控制理论与方法、控制工具。控制领域是物流成本和其他三个控制维度发生作用的空间范围,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的兴起,对物流成本的认知也不仅仅局限于单个企业物流,首先延伸至第三方物流企业,然后扩展到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而某些特殊物流形式的成本可能涉及到整个社会领域。除了企业内部因素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物流成本具有重要影响。控制流程包括物流成本的预测决策、预算、核算、分析、控制执行、考核评价。整个物流系统通过控制流程不断循环优化,最终形成成本目标的最佳方案。控制理论与方法包括目标成本法、所有权成本法、成本结构分析法、层次成本控制法、流程成本控制法及各种优化、仿真模型等。这些控制理论与方法对物流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控制工具包括各种管理应用软件,“互联网+物流”模式把整个物流过程中各节点、各流程以及各种控制方法连接在一起,大大提高物流控制效率。四个控制维度以物流成本为核心,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机控制体系,通过不断优化控制实现物流总成本最低的效果。
(四)基于物流企业的相关供应链网络视角研究物流外包成本控制
在供应链中,企业物流外包成本不仅局限于企业物流或者是客户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二级供应链,而是扩展到整个供应链中(李翀等,2013)。物流成本同时受客户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物流企业经营绩效以及跨职能、跨组织管理所影响。不少学者指出物流成本的跨职能、跨组织管理的重要性(Handfield等,2000;宋华,2009),通过对整个价值流的分析,能更好地了解上下游组织的需求,减少运作过程中的成本,提高运作价值。
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也有自己的供应链,包括自己的各类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受供应链管理哲理的启发,在研究物流企业成本中,我们不能忽视物流企业本身的价值流程,应该将物流企业置于自身的供应链中进行研究,才能全面探索企业物流外包成本。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例,物流企业相关的供应链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横向流程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供应链,从供应商开始,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直至最终消费者。纵向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供应链及其合作伙伴的供应链。纵向的供应链以物流企业或其合作伙伴为终端,向其上游引申形成的。物流企业可能与其合作伙伴进行多式联运或形成物流联盟,对设备、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共享或互换,由此形成价值流的互通。纵向供应链以横向供应链为终点,并且供应链之间也可能相关相承、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横向企业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因此,未来对物流外包成本研究中,我们应加强对物流企业成本的研究,并且重点关注物流企业所在的横向与纵向供应链以及外界环境对其成本的影响机理。
A Review of Logistics Cost Control in Enterprises: Progress,Evaluation and Suggestions
ZHANG Chuan,ZHANG Tao
Abstract:Logistics cost as one of the core themes of logistics research,how to control effectively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summarizes and evaluates the major logistics cost control docu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2000 to 2017.On this basis,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search of enterprise logistics cost control:establishing a dynamic target system of optimizing the cost structure,strengthening case study and mechanism of logistics cost control,establishing a more complete logistics cost control system,studying cost control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based on related supply chain network perspective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Key words:logistics cost control;logistics outsourcing;third party logistics
(责任编辑 王安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