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5 作者:叶康涛1, (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 作者简介:叶康涛(1974-),男,浙江温州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臧文佼2, 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北京100070; 张艺馨3 3.辽宁大学商学院,沈阳110136) YE Kang-tao, ZANG Wen-jiao, ZHANG Yi-xin
[大]
[中]
[小]
摘要:
为了解决上述困境,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评价显然仍应以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为主。但学术界通常主观认为中文期刊的质量要劣于国际英文期刊。为了扭转这种印象,一方面,中文期刊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水平;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入对比分析中英文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客观看待中文期刊目前所具备水准,以便中国学者准确定位自己的科研水平,也有利于学术管理机构更好地做出有关学术评价、学术晋升、基金审批等方面的决策。比如说,假设有
两位学者竞争同一职位,学者甲在《经济研究》发表了一篇论文,而学者乙在某一不太知名的SSCI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我们应将该职位给予哪位学者?当然,更合理的做法是将他们所发表的论文交由同行评审决定,但中国许多学术机构的职称评定往往简单地基于所发表刊物的档次来决定,因此探讨不同刊物间的相对质量仍具有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试图考察中国期刊与国际期刊在公司财务与会计研究的质量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如果存在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针对中国期刊,我们选择了《经济研究》(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以下简称ERJ)。虽然《经济研究》以发表经济学论文为主,但也会发表公司财务与会计领域的...
为了解决上述困境,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评价显然仍应以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为主。但学术界通常主观认为中文期刊的质量要劣于国际英文期刊。为了扭转这种印象,一方面,中文期刊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水平;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入对比分析中英文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客观看待中文期刊目前所具备水准,以便中国学者准确定位自己的科研水平,也有利于学术管理机构更好地做出有关学术评价、学术晋升、基金审批等方面的决策。比如说,假设有
两位学者竞争同一职位,学者甲在《经济研究》发表了一篇论文,而学者乙在某一不太知名的SSCI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我们应将该职位给予哪位学者?当然,更合理的做法是将他们所发表的论文交由同行评审决定,但中国许多学术机构的职称评定往往简单地基于所发表刊物的档次来决定,因此探讨不同刊物间的相对质量仍具有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试图考察中国期刊与国际期刊在公司财务与会计研究的质量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如果存在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针对中国期刊,我们选择了《经济研究》(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以下简称ERJ)。虽然《经济研究》以发表经济学论文为主,但也会发表公司财务与会计领域的论文,而且这些论文也往往被视为代表了中国公司财务与会计研究的最高水平。同时,我们分别选择了一本国际A类期刊和一本国际B类期刊作为对比期刊。国际A类期刊我们选择的是“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 《会计与经济学期刊》,以下简称JAE),国际B类期刊我们选择的是“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会计与公共政策期刊》,以下简称JAPP)。之所以选择《会计与经济学期刊》,是因为该期刊较强调会计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与《经济研究》发表的会计论文风格较为接近。之所以选择《会计与公共政策期刊》,是因为该期刊较强调学术研究的公共政策意义,这也与《经济研究》所发表论文的风格接近。
我们主要采用定量信息对中外刊物研究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这源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定量信息更容易进行对比分析,而定性信息不大容易进行量化分析;第二,虽然定性信息对于论文质量的评价非常重要,然而,定性信息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少定性信息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到刊物编辑偏好和兴趣的影响,而这种偏好和兴趣又进一步受到目标读者和学术群体的影响。例如,关于研究选题的重要性,虽然它是评价论文研究质量的重要定性指标,但对于哪些选题属于重要课题,中国和美国的刊物编辑及学术群体偏好显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主要采用定量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本文最后对该局限进行了说明。
本文的研究基于《经济研究》、JAE、JAPP近期所发表的财会类实证分析论文,从研究贡献、制度背景、假设与回归模型、样本期间长度、实证分析可靠性、内生性控制、稳健性检验等质量特征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外期刊公司财务与会计研究的质量。我们发现,就财会类研究而言,国际A类期刊JAE的研究质量显著优于《经济研究》,但《经济研究》与国际B类期刊JAPP在研究质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我们还发现,《经济研究》的研究贡献更多地源于西方理论的中国适用性以及政策启示。这表明《经济研究》仍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其研究贡献,尤其是尽量减少简单采用中国数据检验西方理论在中国适用性的文章,提升其对整个学术群体的理论价值。
本文的研究贡献之一,在于厘清中国公司财务与会计研究同国际研究的差距。这又具有如下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提高中国公司财务与会计的研究质量。厘清差距,才可明确改进方向。特别是通过厘清中国期刊与国际知名期刊的差距,有助于帮助中国期刊提高水准,从而更好地引领中国学术研究。二是有助于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在报告中指出,2009年SSCI数据库收录世界论文22.52万篇,其中中国论文5 064篇,所占比重仅2.25%。而且,在所有中国论文中,被引用10次以上(含10次)的论文只有3篇,且管理学领域只有一篇。从报告可以看出,中国学者2009年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情况总体呈现三个特点:比重偏小、以高校为主、影响因子偏低。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原因是有的国外学术期刊存在地域、语种方面的偏见,而且收录人文社会科学的期刊存在意识形态偏见等问题(李爱群等,2010)。国内学者对国外研究范式、国内外研究质量差异缺乏深入了解也是重要原因。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期刊的研究质量,有助于国内学者改进研究质量,从而便于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本文研究的另一个贡献是为我国高校师资评聘、科研资源分配等事项中界定我国财务与会计研究论文质量在国际学术界的相对地位提供参考。1986年1月,全国职改会正式决定改革过去的职称评定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其主要特点是评聘结合,专业技术职务由专家评审(宋广文等,2010)。随着评聘制度的深入实施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高校经济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和学术评价机制正迅速向国际(尤其是北美)通行学术惯例转型。为了学术晋升、基金申请等,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已然成为一种持续发展的趋势。从而,如何判断国内期刊和国际期刊论文的相对质量,就成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对此,我们要防止片面认为国际期刊一定优于中文期刊的错误观点。事实上,诸多SSCI期刊的质量未必高于国内一流期刊质量。但如何评判中外期刊的相对质量,则需要通过较为严谨的分析来界定。
国内有关中外会计研究比较的文章相对较少,且多是以规范为主。高茹(2005)比较了我国的会计研究方法体系与西方体系的差异,并回顾了中西方会计研究方法演进历程。类似的研究还有郑安平等(2008)、杨位留(2007)、张祺(2007),他们也都从中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历程出发,比较了中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差异。
李爽和吴溪(2008)系统整理了1988~2008年发表在国际财务与会计类期刊的有关中国会计问题的200余篇研究成果,发现中国大陆学者在中国会计理论国际化的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十分有限,但近年来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国学者在中国会计理论国际化进程中缺乏表现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国内外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交流机制问题,即中国学者更多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
谭艳艳(2006)通过对比“The Accounting Review”( 《 会计评论》)2001年到2005年所刊载的240篇文章与《会计研究》2001年到2005年所刊载的819篇文章,研究了中美会计研究方向差异。她发现中国会计学术界的研究范围更广,研究重点是传统的基本理论,且选题较大,大多以规范研究为主;美国会计学术界研究所涉及的领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审计等领域,在选题上善于“小题大做”、以实证研究为主。但她的文章仅考察了两类期刊在文章题目和研究方向上的差异,并未对两类期刊的质量进行定量分析。
从以上文献的梳理来看,国内有关中美或中外会计研究比较的文章多是比较会计规范体系、会计研究方法,以及会计研究方向上的差异;并且大部分文章是从历史演进路径角度进行对比(高茹,2005;张祺,2007)。只有谭艳艳(2006)梳理并对比了中美两国期刊的选题情况,总结出两国会计研究方向的差异。但上述文献均没有从期刊质量角度对中外期刊进行深入对比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中国A类期刊《经济研究》、国际A类期刊《会计与经济学期刊》以及国际B类期刊《会计与公共政策期刊》某一时期的数篇实证分析论文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主要从研究贡献、是否有制度背景、假设与回归模型、样本期间、实证分析、内生性控制、稳健性检验等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中外期刊公司财务与会计研究的质量差异,有关分析内容的具体说明见表1。根据表1的要求,两位来自会计领域的博士生,对论文有关定量信息分别进行编码。当两者编码出现不一致的时候,由一位会计学者进行最终判断(该学者已经在《经济研究》和《会计与公共政策期刊》发表过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判断能力)。比较的方法是描述性统计与T检验。
(二)样本选择
限于篇幅,本文选择了《经济研究》(ERJ)2010年所刊公司财务与会计类的实证文章,以及国际A类期刊《会计与经济学期刊》(JAE)和国际B类期刊《会计与公共政策期刊》(JAPP)2011年发表的公司财务与会计类实证论文。《经济研究》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经济类期刊,其发表的公司财务与会计类文章一般也被视为代表了该领域的最高水平。经过筛选,获得《经济研究》2010年所刊财会类实证文章,共10篇。
1.对比国际A类期刊为《会计与经济学期刊》(JAE)。ERJ的财会类文章通常要求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内涵。根据此特征,在会计类国际A类期刊中,JAE的文章最接近ERJ的风格。由于JAE的文章数量相对较多,限于篇幅,也出于数量可比性考虑,本文仅选择了JAE在2011年第2、3期的实证文章,共11篇,其中基于非美国数据2篇(有1篇为中国数据)。
2.对比国际B类期刊为《会计与公共政策期刊》(JAPP)。ERJ的财会类文章通常要求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按此特征,在会计类国际B类期刊中,JAPP的文章最接近ERJ的财会类论文。限于篇幅,也出于数量可比性考虑,本文仅选择了JAPP在2011年第3、4、5期中的实证文章。JAPP在2011年第3、4、5期共刊有12篇相关文章,剔除3篇分析类或规范类文章,最后共得到9篇实证论文。其中基于非美国数据2篇(有1篇为中国数据)。
(一)研究贡献比较
表2报告了研究贡献数量的对比分析结果。首先,我们发现国际A类期刊JAE每篇论文的平均贡献数量是2.64个,显著高于国际B类期刊JAPP每篇论文的平均贡献数量(1.67个)。这表明,研究贡献数量与期刊质量正相关,因此研究贡献数量可作为判断期刊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其次,《经济研究》平均贡献数量仅为1.60个,显著低于JAE的平均贡献数量。但是,由于《经济研究》所选论文有些并没有明确指明其研究贡献,为此我们根据论文研究情况进行了提炼和总结,获得《经济研究》调整后的贡献数量(Adj.ERJ)。Adj.ERJ平均值为1.90,仍然显著小于JAE贡献数量的平均值(p<10%)。不过,Adj.ERJ与JAPP贡献数的平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p>10%)。这表明《经济研究》的研究贡献数量要显著低于国际A类期刊JAE的贡献数量,但与国际B类期刊JAPP的贡献数量相比,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部分进一步比较了各期刊所选文章的贡献类型。本文首先将研究贡献类型划分为理论贡献、实践贡献,以及研究设计上的贡献。理论贡献主要包括:对已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释因素、考察了已知变量新的经济后果、考察已有变量关系的调节效应或中介传导机制、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等。实践贡献主要指研究成果对认识或解决实践问题具有启发性。研究设计贡献包括是否采取更好的研究设计来避免内生性问题,或采取更合适的变量研究已有问题,或采用了更好的数据考察已有问题。
表3报告了各期刊所选文章的贡献类型比较结果。结果显示:第一,ERJ平均每篇文章的理论贡献仅为0.80个,显著低于JAE(1.91个),也低于JAPP(1.11个)。这表明就理论贡献而言,ERJ所选论文的贡献比较有限。而且,ERJ的理论贡献有四分之一源自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差异比较,即中国特有的产权效应。若不考虑该特殊制度因素,则ERJ的理论贡献值将降低到平均每篇0.60个,即平均每5篇论文里,有2篇事实上并未提供创新性的理论贡献,而是属于采用中国数据去验证国外模型的研究。第二,从实践意义来看,ERJ平均每篇文章实践贡献为0.40个,高于JAE的0.27个,低于JAPP的0.56个,但三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即这三类期刊在实践意义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第三, ERJ平均每篇文章的研究设计贡献为0.70个,与JAE的平均研究设计贡献数(0.45个)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要显著高于JAPP的贡献平均值(为0个)。这表明,ERJ的实证研究设计贡献要高于JAPP。
上述分析表明,JAE的理论贡献数量要显著高于ERJ和JAPP。与JAPP相比,ERJ的理论贡献数量较为薄弱,但是在研究设计贡献上更胜一筹。该结论表明,ERJ的研究结论可靠性或许要高于JAPP。我们将在后文从其他视角做进一步的比较。
(二)制度背景分析比较
(三)假设与回归模型比较
本部分将比较各期刊所选文章的假设数量与模型数量。假设与模型数量可以反映研究的完备性。实证研究越完备,则对所研究问题的分析越深入。而且,通过不同研究假设间的相互印证,可以检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表5是对应的统计结果。ERJ与JAE平均每篇的假设数量持平(均为2.5),略大于JAPP的2.1。然而,一些论文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假设,但仍存在隐含假设,并会通过有关实证模型进行检验。因此,比较不同文章的假设数量不如比较模型数量更具有意义。结果显示,JAE所选文章的模型数量平均每篇高达3.3个,显著高于ERJ的2.2个(p=0.02),也显著高于JAPP的1.7个。但ERJ与JAPP在模型数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12)。
(四)样本期间长度比较
本部分将比较各期刊所选文章的样本期间长度。一般而言,样本期间越长,则往往文章结论更为可靠,其外部有效性更高。表6是对应的统计结果。结果显示,ERJ所选文章的平均样本期间为4.2年,远低于JAE的11.1年和JAPP的10.4年,即《经济研究》所选文章的样本期间长度相对偏短。
整体来讲,中国期刊的样本期间长度相对偏短。可能的原因如下:其一,虽然样本期间过短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有效性,然而样本期间偏短也有优点,特别是在外部环境变化迅速的情况下,缩短样本期间将会增加研究的内部有效性。在中国,由于政策变动相对较快,长样本期间将横跨多次政策变迁;而且,各年度之间的会计政策或制度背景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均将降低内部有效性。因此,选择较短的样本期间长度,或许是出于提高内部有效性的考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以降低外部有效性为代价。其二,中国股市成立时间较晚,也影响了跨年度数据的可获得性。其三,有许多ERJ所选文章的数据来自手工收集。由于手工收集成本过高,从而使作者倾向于选择短样本期间。我们在统计时发现,ERJ所选文章中手工收集数据的文章数达到6篇,而在JAE与JAPP所选文章中,分别只有2篇、3篇文章的数据是手工收集。事实上,如果单独考察JAE和JAPP所选文章中采用非美国数据的论文,其平均样本期间也只有7.5年。
(五)实证分析可靠性比较
表7是实证分析可靠性比较的结果。结果显示:第一,ERJ在四个维度上的文章篇数均少于JAE,即JAE所选文章的实证分析可靠性明显强于ERJ。第二,与JAPP相比,ERJ在t检验稳健性上的文章篇数要少于JAPP,但在采用多种方法测算核心变量方面的文章篇数要多于JAPP,而在其他两个方面则差异不大。第三,我们考察了不同模型的回归系数差异分析,发现ERJ有3篇文章涉及该问题,但只有1篇采用F检验对不同模型的回归系数进行比较。相对来讲,大部分JAE所选文章对该问题都提供了F检验(只有1篇文章未提供)。在JAPP所选文章中,只有1篇文章对不同模型回归系数进行了比较,但并未提供F检验。这进一步表明ERJ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不如JAE,但与JAPP相比,可靠性差异并不明显。
(六)内生性控制比较
由于许多社会科学问题无法通过实验来解决,因此,大部分实证社会科学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内生性问题。解决或控制内生性问题,对于结论的可靠性极为重要。为此,我们对比分析了各期刊所选文章的内生性控制情况,如表8所示。结果显示:第一,大部分JAE所选文章控制了内生性问题,而在ERJ和JAPP所选文章中,只有约半数的文章控制了内生性问题。第二,从控制内生性的具体方法来看,JAE和ERJ主要采取了事件研究或自然实验方法,而JAPP则更趋向于采用工具变量法。
(七)稳健性检验比较
本部分进一步考察了各期刊所选论文的稳健性检验情况。稳健性检验可以增强论文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表9是稳健性检验的比较结果。结果显示,100%的JAE和JAPP所选文章都提供了类型不一的稳健性检验。但20%的ERJ所选文章并未采取任何类型的稳健性检验。这表明,相对来讲,在ERJ所选文章中进行稳健性检验的文章篇数要少于国际期刊。
从稳健性检验的具体类型来看,ERJ和JAPP主要采用了多种方法测算核心变量,JAE则主要采用了加入其他控制变量、采用多种方法测算核心变量、提供补充证据等。由此可见,与JAPP或ERJ所选文章相比,JAE所选文章的稳健性检验类型更全面、更可靠。
(八)总结
本文分析结果表明,JAE所选文章几乎在所有质量特征维度均显著优于ERJ和JAPP。这显示了JAE文章的高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证了本文所选择的这些论文质量特征的有效性。然而,ERJ和JAPP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虽然JAPP在理论贡献数量上略微优于ERJ,但在实证分析可靠性以及稳健性检验等方面,两者并无显著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ERJ还要优于JAPP。总之,本文分析表明,ERJ财会类研究质量要弱于国际A类期刊JAE,但与国际B类期刊JAPP相比,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一)研究中国问题的实证论文对比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结论的可靠性,也为了增强样本可比性,我们进一步选择了国际A类和B类期刊中研究中国问题的实证论文,并与ERJ所选文章进行了对比分析。我们选取国际A类期刊JAE以及“The Accounting Review”( 《会计评论》,以下简称TAR)在2000年至2011年间所发表的研究中国问题的实证文章,共7篇,其中TAR含3篇,JAE含4篇;选取国际B类期刊JAPP在2000年至2011年间所发表的研究中国问题的实证文章,共14篇。限于篇幅,我们不提供具体的对比分析数据,读者若感兴趣,可向作者索取。
稳健性分析结果与前述结论基本保持一致,即:在国际A类期刊JAE上所发表的研究中国问题的实证论文质量要高于ERJ所选文章的研究质量,而在国际B类期刊JAPP上发表的研究中国问题的实证论文质量与ERJ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本文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具体结论如下:
1. ERJ与JAE有关中国问题研究的比较
2.ERJ与JAPP有关中国问题研究的比较
通过对比ERJ所选文章与JAPP中国问题研究实证论文,虽然JAPP所选文章的实证分析全面性、可靠性、内生性控制、稳健性检验等指标均略微优于ERJ所选文章,但是两组样本在各指标间的差距并不显著。这再次印证了前文结论,即ERJ与JAPP间并不存在显著的质量差异。
(二)《管理世界》与JFE、 JCF比较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结论的可靠性,我们以中文A类期刊《管理世界》( “Management World”,以下简称MW)、金融学国际A类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财务与经济学期刊》,以下简称JFE)、金融学国际B类期刊“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公司财务期刊》,以下简称JCF)中发表的公司财务实证研究论文作为分析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我们选取JFE在2011年所发表的公司财务领域实证研究论文,共10篇,选取JCF在2011年所发表的公司财务领域实证研究论文,共10篇。
通过对比MW与JFE的所选实证文章,发现MW所选文章的总体质量与JFE相比,仍具有相当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贡献数量;(2)实证分析全面性;(3)实证分析可靠性;(4)内生性处理;(5)稳健性检验。通过对比MW与JCF的所选实证文章,虽然JCF所选文章在实证分析可靠性、内生性控制、稳健性检验等指标略微优于MW所选文章,但是两组样本在各指标间的差距并不显著。这再次印证了前文结论,即:在国际A类期刊JFE上所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质量要显著高于MW所选文章的研究质量,而在国际B类期刊JCF上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质量与MW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本文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限于篇幅,我们不提供具体的对比分析数据,读者若感兴趣,可向作者索取。
本文的主要启示是,虽然国内A类期刊所选公司财务与会计领域的论文质量从整体上与国际A类期刊尚存在一定差距,但与国际B类期刊的整体质量相比,差距并不显著。在科研成果评价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扭转学术界往往认为中文期刊的质量要劣于国际英文期刊质量的主观印象,客观地看待目前我国财会研究的水准,也对学术管理机构学术评价、学术晋升、基金审批等方面的决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然而,本文的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由于数据分析较为繁琐,本文所选样本数偏少,这降低了本文结论的可靠性;本文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判断文章质量,但一些定性因素也可能影响到文章质量,而这在本文分析中无法予以体现。另外,国内期刊文章一般在篇幅上受到限制,这可能会导致有些文章的稳健性研究部分并未在文章中予以充分阐述。而且,还需要指出的是,实证分析的严谨性要服从于所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没有采取有关分析方法未必就代表研究不严谨。例如,由于中国期刊的样本期间普遍较短,为此可能并不需要考虑自相关问题。尽管如此,我们相信本文从定量分析角度,为更好地理解中外公司财务与会计领域研究质量差异,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分析视角和相关证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