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导航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财政助力 打造健康中国

2019/08/22

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办医责任,加大卫生投入力度,助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

努力构建政府卫生投入长效机制

健全投入机制,聚焦重点领域。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我国致力于建立健全医疗服务提供与筹资相互分离并相互制约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努力通过构建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为医疗服务提供稳定可靠的筹资来源。各级财政按照“供(医疗卫生机构)需(医疗保障)兼顾、以需为主”的思路,加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和明晰的资金渠道。目前,政府卫生投入聚焦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三个领域。其中,医疗保障投入主要包括对“两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两救”(城乡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的补助;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包括对基本公共卫生、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以及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运行和基本建设经费的保障;对医疗服务的投入包括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发展的补助。

加大投入力度,补齐民生短板。近年来,我国政府卫生投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2009—2016年,我国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含参保单位和个人医疗保险缴费)由9209亿元增加到25027亿元,增长1.7倍。从国际比较看,2015年我国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占经常性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达到59.8%,高于美国(50.4%)、韩国(52.2%)等传统高收入国家,也领先巴西(43.5%)、印度(26.5%)、南非(56.0%)等金砖国家。

注重投入质量,强化绩效管理。随着现代财政制度的不断健全,各级财政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投入的质量,通过绩效管理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跟踪问效,利用财政资金引导和推动相关改革,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加大对卫生计生转移支付项目的整合力度,从源头上避免财政资金的重复投入和低效使用,强化资金合力,提高资金分配的统筹性和科学性。二是积极推进绩效管理,逐步将财政资金补助的医疗卫生项目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并建立绩效考核结果与项目资金分配的挂钩机制。三是强调“花钱”买机制,将体制机制建设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如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面,通过财政投入引导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建立新的补偿机制,对深化改革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持续优化政府卫生支出结构

政府卫生投入向医保倾斜。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实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政府逐年加大对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2009—2017年,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资金由868亿元增加到4998亿元,年均增长24.5%。政府对医保基金的投入一方面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居民自主选择医疗机构就医,间接支持医疗机构发展,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和医疗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公立医疗机构来自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为10748亿元,占其医疗收入的49.2%。

政府卫生投入向公立医院提升服务能力倾斜。按照“建设靠政府,运行靠服务(医保)”的原则,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支出由财政安排。2009—2016年,财政对公立医院的直接补助由703亿元增加到2148亿元,年均增长17.3%。此外,中央财政按照每个城市一次性补助2000万元、每个县每年补助300万元、每个市辖区每年补助100万元的标准,支持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中央财政2017年安排补助资金103亿元。

政府卫生投入向基层倾斜。各级财政按照“强基层”的改革要求,努力引导资金和资源下沉基层。2009—2016年,各级财政对城市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直接补助由292亿元增加到1603亿元,增长4.5倍,占其总收入的43.8%。此外,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近20亿元支持“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等基层人才培养项目,努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政府卫生投入向困难地区倾斜。2017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医疗卫生转移支付中,40.2%和39.9%的资金投向了中部和西部地区,远高于东部地区。在中央财政的倾斜支持下,近五年中西部地区政府卫生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3.0%,明显快于东部地区9.0%的增长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府卫生投入向困难人群倾斜。为解决贫困人群就医难问题,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医疗救助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居民给予参保资助和自付费用资助,努力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2009—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177亿元(含彩票公益金)。其中,2017年安排155亿元,较2009年翻了将近 一番。

政府卫生投入向疾病预防倾斜。2009—2017年,中央财政公共卫生补助资金从249亿元增加到589亿元,累计安排3753亿元,支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至50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9类扩展到12类,全面推进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中医药服务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随着各级财政对公共卫生投入的增加,疾病防控的“关口”不断前移,推动实现医疗卫生工作由重疾病治疗向全民健康管理转变。

政府卫生投入成效不断显现

医疗服务能力得以提升。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98.3万个,其中医院2.9万个,比2009年增加8849个;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41万张,比2009年增加299万张。2009—2016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3.32张增加到5.3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1.75人增加到2.3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1.39人增加到2.54人。

群众获得感逐步增强。财政投入推动医改不断深化,“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得以缓解,群众就医需求持续释放,就医负担逐步减轻。2016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9.3亿人次,比2009年增加24.4亿人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数22728万人,比2009年增加9472万人;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下降到28.8%,较2009年的37.5%下降8.7个百分点,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尤其是2017年全面取消已实施60余年的药品加成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医疗卫生费用快速增长的势头。

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2009年的74.8岁提高到2016年76.5岁,同期婴儿死亡率由13.8‰下降到7.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7.2‰下降到10.2‰,孕产妇死亡率由31.9/10万下降到19.9/10万,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通过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下降,多数疫苗将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

公共服务水平更加均衡。全国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80%的城乡居民15分钟能够到达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向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统一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升。80%的城市和50%的县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推进,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到一体化、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责任编辑 刘慧娴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