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2023年20期封面故事——山西:源头活水清如许 表里山河入画来
源头活水清如许 表里山河入画来
本刊记者 刘永恒
特约通讯员 宋志斌
“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待到五月杏儿熟,大麦小麦又扬花,九月重阳你再来,黄澄澄的谷穗好像狼尾巴......”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唱出了山西最大的河流、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的秀美风光。
对山西人民来说,汾河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汾河流域是山西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农业产值占全省的64%;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工业产值占全省的46%;沿岸地区每年从汾河取水24.3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利用总量的一半左右。汾河用宽广的流域和丰沛的水量默默无声地滋养着山西1/4的土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三晋儿女,在山西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山西是资源能源大省,汾河流域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煤、焦、冶、电等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经济格局和发展方式,在一段时期内给汾河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累累伤痕,甚至出现了“有河无水,有水皆污”的景象,干流劣Ⅴ类水质比例一度达到68%。
“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时做出了重要指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山西省开启了全流域、全方位系统治理汾河的新篇章。2018年10月,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被纳入国家“十三五”时期第三批试点工程范围,汾河治理步入快车道。
根据《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区北至汾河源头——宁武县管涔山,南至太原市万柏林区的出境处,包括忻州市的宁武、静乐以及太原市的娄烦、古交、尖草坪和万柏林共6个县(市、区)。工程项目主要为河流水系及水生态保护恢复、造林绿化治理、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农用地综合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六大类。
“工程总投资83.0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亿元,省本级预算安排1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安排37亿元,吸纳各类社会资本11.07亿元。”山西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蔡江泽告诉记者,“各实施市县区都表示,项目资金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结合项目落地条件编制市级实施方案时,太原、忻州两市将实施方案中的68个试点项目分解为81个,其中涉及自然资源部门30个,水利部门21个,林业部门17个,住建部门10个,生态环境部门2个,农业部门1个。资金投入大、涉及部门多,且要在3年内完成所有项目立项、实施及验收,如何保质保量完成施工、如何有效实施监管和精准评价成效——每一个环节都是巨大挑战。
为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更好统筹政策、资金、资源,山西省在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实施中确立了“省负总责、部门协同、市县落实”的责任机制:由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三部门负责协调、督促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太原、忻州两市政府作为试点工作的责任主体,对辖区内的试点项目负总责;相关试点县(市、区)政府作为试点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和项目具体实施主体,实行县长负责制。各市、县(区)均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主要领导抓全面、分管领导抓具体、市直部门和县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县市将工程项目向各个单位进行划分,县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人社局等单位各自负责数个项目的建设。
《山海经》云,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在宁武县芦芽山山脚下的水塘中,一股清澈的泉水从塘壁的石雕龙头中喷薄而出,不舍昼夜,汇聚成河,潺潺流向远方。水塘边的山洞中有源头水井一口,时有游人从井中掬起一捧清冽的水品尝。“芦芽山是管涔山脉的主峰,这里也正是汾河的源头所在。”山西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资环处处长张建文说,“现在源头的水质达到国家Ⅰ类标准,当地居民可直接取水饮用。”
治水先治源,重塑母亲河美好生态的战役在宁武县率先打响。汾河在宁武县境内长达42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0%。“一山两水”(芦芽山和汾河、恢河)的地理环境,为宁武县造就了亚高山草甸、原始次生林和高山湖泊群等独特而瑰丽的风光。但由于这里也是山西省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长时间、大面积、高强度的煤炭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骤降,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水质和土壤被污染,植被覆盖率不断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
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宁武县从修山、治水、育林、护田、蓄湖、复草六个方面入手,实施了21个项目。尤其是投入2.3亿元对历史上煤矿开采和地质灾害引发的火区、塌陷坑及地裂缝、不稳定斜坡、采坑、废渣堆等环境问题进行了综合治理后,有效消除了汾河源头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对汾河源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承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宁武县还将汾河源头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把芦芽山周边3个乡镇5条沟纳入治理范围,在改善美化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培育民宿、农家乐400多家,带动600多户农家增收、2000多人就近就业,绘就了一幅汾河源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沿着管涔山脉一路向南,清凌凌的汾河水流入有“太原后花园”之称的静乐县,在这里,汾河河道南北延伸20公里,连接境内的东碾河、西碾河等7条支流。实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来,静乐县在汾河川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中共恢复湿地1000多亩,有效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涵养和循环能力,对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关键在于坚持系统观念。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系统全要素、全过程和全方位一体化治理,把治河与治山、治林、护田、护草一体推进。”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赵福义说。
山西省最大的水库——汾河水库坐落在娄烦县,是省城太原市唯一的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在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中,娄烦县建成了3处湿地水质改善工程,新增湿地3000余亩;建成3处城镇污水处理厂和30余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000m3/d以上;新建清洁小流域5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万亩;营造水源涵养林、库周生态林、河道防护林共计36.46万亩。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实施,进一步保障了水源地供水水质,也带动了当地农户增加收入。
“过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各部门‘九龙治水各管一摊’,不仅治理效果不佳,还导致资金分散,难以发挥效益。”娄烦县县长景博告诉记者,“如今,从‘各管一摊’到‘共管一摊’,相关部门、相关渠道的资金得以统筹,形成资金合力,极大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中,财政厅、自然资源厅和生态环境厅三部门牵头建立起进展情况周报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定期会商制度、督导督办制度,并从规范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监督检查、验收把关、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厅际联席会议,检点试点工作进展,剖析存在问题,督促两市六县围绕工程建设和资金支付“两个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对市县在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类资金、政策、技术方面的难题,积极协调相关厅局或专家及时给予业务指导。同时,利用山西省生态保护修复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结合月度高分辨卫星影像和地理信息数据,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进行信息化监管。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曾波向记者演示了他从手机移动端对项目进行实时监测的情况:“我们的监测可实现对每一个子项目的位置、规模、进度及实地图片的综合信息获取和管理,切实做到‘一张图’随时查,对确保按期完成试点项目提供了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调度保障。”
“一水中分,九水环绕”是汾河流经太原市区的生动写照,“九水”,是指汾河在太原市区的9条主要支流,其中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从东汇入汾河,风峪河、冶峪河等六条支流从西流入汾河,因此,汾河太原段的水质与“九水”息息相关。在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太原市围绕提升汾河水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方面入手,实施了“九河”综合治理工程。同时,对因煤炭开采、采石造成的西山、天龙山山体破坏进行修复治理、造林绿化,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汾河水源,筑牢太原市生态“屏障”。
如今,43公里长的汾河太原城区段已成为绿色生态景观长廊;生态修复后的天龙山满目苍翠,高低落差300多米的天龙山旅游公路成为“网红”公路;昔日的黄土填埋场摇身变成王家山森林运动公园,成为市民们“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对汾河沿岸近三年来的生态环境改善给予充分肯定:“真是沧桑巨变!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三面环山,一水中分’的美誉,如今锦绣太原的美景正在变为现实。”
“稻田里的泉眼复流了!”今年5月以来,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的村民们不时发现自家稻田中有汩汩的泉水冒出。
晋祠泉古称晋水,是汾河中游右岸由岩溶大泉溢流形成的一条支流,被誉为“晋阳第一泉”“三晋名泉”,共有难老、鱼沼、善利三泉,其中难老泉水量最大,清澈见底,长流不息。晋源区地处晋祠泉域保护的核心区,因泉水充沛,成为太原市稻作农耕区域。然而,由于长期严重超采地下水,加上采煤损耗,难老泉于1994年断流,受其滋养了三千多年的晋祠大米也一度停产。如今,随着汾河水量不断丰盈,晋祠泉域水位持续回升。根据省水利厅的考察结果,晋祠镇索村的复涌泉水为岩溶泉水,与晋祠难老泉为同一水系——“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自然复涌指日可待。
行走在初秋的汾河晋阳桥段,只见远处西山如黛,苇荡轻摇,几只水鸟正在波光粼粼的水面翻飞嬉戏。“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市民们切实感受到,被称之为古晋阳八景之一的“汾河晚渡”胜景又回来了,“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变化有目共睹,治理不曾停歇。今年6月,山西省黄河重点生态区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被纳入国家“十四五”时期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范围。工程覆盖吕梁、临汾、运城3市14县(市、区),将对吕梁山西麓直入黄河的冲沟河流流域实施全面治理,总投入55.08亿元。8月,山西省财政厅制定《“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资金筹措方案》《“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和《“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资金监督办法》,构建起工程项目从资金筹措、绩效管理到资金监督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实施山水工程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切实增强生态保护治理意识和本领的过程。”山西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常国华说,“山西财政将继续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环境保护该花的钱必须花,该投的钱绝不能省。要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生态保护修复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助力山西的表里山河更壮美,早日实现山西黄河中段‘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