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卷首 | 申学锋: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时间:2025-03-12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4期
作者:申学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强农固本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财政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牢牢把握财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和财政部门的政治定位,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强化政策扶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支持藏粮于地,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要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支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等,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改善耕地质量。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提升单产,逐步实现由依靠粮食播种面积向提升粮食单产转变,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支持藏粮于技,增强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粮食生产的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要锚定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强化农业装备支撑,支持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北斗在农机、渔业、水利等领域规模应用。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夯实粮食安全财力保障。政策是粮食生产的动力,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作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调整优化种粮农民补贴方式,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奖补激励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逐步构建对粮食主产区纵向利益补偿机制;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资金筹集和分配。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全链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构建财政、银行、政策性保险和政策性担保“四位一体”的协同支持体系,推进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建设等涉农领域贷款贴息奖补试点,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

做优做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切实解决“谁来种地”难题。“谁来种地”是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命题,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科学研究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大力度支持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的生力军和国家队。不断培养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善于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时代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其在推动农业绿色生产、高科技粮食增产等方面发挥“头雁”作用,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面夯实粮食增产和安全根基。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