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卷首 |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

时间:2024-08-28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16期
作者:朱小玉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

 特约评论员 朱小玉

图片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财政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公共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为改革注入源源动力,推动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取得辉煌成绩。
深化改革,强化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以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应继续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为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的要素保障和不竭的前进动力。
事业扩容,支出优化。迈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仅包含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四大板块,为应对人口少子化、高龄化的挑战,还新增了“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的内容。民生事业不断扩容,要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财政支出结构也应不断调整优化,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助推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财政民生保障资金有必要重点向“一老一小”领域倾斜,尤其是要以建机制为核心,探索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尽快补上托幼托育、养老服务等短板弱项。
协同高效,加强统筹。当社会保障体系进入更加成熟、定型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应该跳出原有的板块内调整模式,更加强调整体设计和改革协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更是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区域、城乡和群体,切实保障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例如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要充分考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当加强中央财政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又如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的改革进程中,财政部门要一手促就业、一手托社保,在推动社会保障制度顺应就业模式变革的过程中,对特殊人群参保扩面带来的基金收支变化进行预判,做好基金预算和监管工作,保障好基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是要科学把握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涨船高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不脱离实际、不超越阶段。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的统一性、规范性和精细化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支出清单管理制度,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强化事前财力可承受力评估,在预算安排上优先保障和重点支持国家出台的统一社会保障政策。对于地方自行出台的社会保障政策,加强事前论证和风险评估,全面分析对财政支出的当期和长远影响,防范过高承诺和过度保障。同时,应更好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在优化民生财政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强化中央转移支付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