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作者: 国家信息中心 费太安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22期 2025/02/18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国家信息中心 费太安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需要妥善处理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聚焦人口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机制、现实短板及客观要求,因地制宜改革完善人口与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两者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东北地区经济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三省经济与人口发展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0年),东北三省经济和人口规模在全国占比处于“双升”阶段。经济规模占比由1953年的14.1%提升到1959年的16.7%,人口规模占比由1953年的7.3%提升到1964年的9.1%。从经济和人口占全国比例看,东北三省经济规模明显高于人口规模。此时,东北是新中国重要重工业生产基地,辽宁、黑龙江工业产值在全国名列前茅。二是20世纪60年代初到改革开放初期(1960—1980年),东北三省经济规模在全国占比小幅下降,人口规模占比保持稳定。经济规模占比由1964年的14.7%下降到1978年的13.9%,人口规模占比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9.1%左右。三是改革开放后(1980—2000年),东北三省经济规模占比明显下降,人口规模占比开始下降。经济规模在全国占比由1982年的12.6%下降到2000年的9.5%,同期人口规模占比由9.1%下降到8.4%。四是21世纪以来(2000—2022年),东北三省经济和人口规模占比处于“双降”阶段。经济规模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9.5%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6.9%,之后降速有所缓和,到2022年下降到5%;人口规模占比由2000年的8.4%下降到2010年的8.2%,特别是2010年后加速下降,2020年下降到7%。从经济和人口占全国比例看,目前东北三省经济规模已明显低于人口规模。
考察东北三省经济与人口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在不同时期经济与人口发展都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并有一个共性特征和三个规律性认识。一是每个阶段都是经济的变化带动了人口的变化。二是人口变化有明显的滞后期,在放开人口流动的条件下,人口大概滞后经济变化10年左右。三是从变化幅度看,人口规模占比变化明显小于经济规模占比变化。四是东北经济与人口形势的变化,是东北经济、人口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匹配性不足造成的。
东北人口发展形势对地区振兴的影响
人口问题滞后于经济发展问题,人口问题一旦形成,治理起效也会慢于经济。目前东北地区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相交织,进一步增加了东北全面振兴的难度。
一是人口规模下降明显。2022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643.69万人,人口总规模虽较大,但已连续多年人口负增长。同时,人口规模经历了一个加速减少的过程。2011年东北三省常住人口比上年减少69万人,以后降幅逐年加大,2020年减少155万人。东北三省总人口2022年比2010年减少了1313.91万人。同时,近3年东北三省人口降幅减缓,2023年吉林和辽宁人口实现净流入。
二是生育率持续低迷。东北地区的生育率较早跌入低位。1982年东北三省的总和生育率就降至更替水平2.1以下,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分别是1.7、1.8和2.06,明显低于全国2.58的平均水平。此后,东北三省生育率不断下降,2000年总和生育率跌破了1.0,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东北三省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75。2022年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平均为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7个百分点;自然增长率-5‰,远低于全国-0.6‰的水平。
三是人口不断流出。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持续净流出。2010—2020年,人口净流出1085.4万人。2020年,按现住地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822万人。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向主要有5个方向:京津冀占27%,其中北京高达13.5%;东北三省内部占24%,其中辽宁高达16%;山东14%;长三角12%;广东5%。高学历人才流失明显,有研究显示,按毕业生总数和东北生源口径统计,毕业生流失率分别高达63.46%和26.45%。
四是老龄化严重。2020年东北三省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16.39%,10年间升高了7.26个百分点,同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3个百分点,其中60岁及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2020年,全国20—39岁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27.6%,东北三省这一比例只占24.3%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从人口抚养比看,2020年东北三省少儿抚养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老年抚养比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
五是就业结构不合理。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不够,新型工业化发展滞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协调。作为东北地区工业实力最强、高技术产业产值最高的辽宁,2022年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4.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5.7%。2023年全国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构成分别是23%、29%、48%,相比之下,吉林和黑龙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四成,二产从业人员却不到二成。
从人口角度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政策建议
东北全面振兴的主要症结之一在于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不匹配。人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需要抓住人的关键作用,围绕社会治理和经济活动主体,培养和配置领导干部、企业家、人力资源,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和人口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一)强化领导干部交流调配。加强东北地区与发达省市在市县级层面领导干部交流调配。推动领导干部异地交流制度总体上对经济增长有相当正面的推动作用。一是从发达地区选派基层优秀领导干部,到东北地区市县担任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二是将东北地区大量优秀年轻领导干部或准备提任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后备干部,选派到重要领导岗位任职锻炼。三是从中央部委选派优秀干部到东北地区行政管理机构任职。
(二)引入更多国内外企业家。一是对外开放上,充分发掘老工业基地对外合作共赢新机遇。加大对外资的开放范围和让利空间,在世界产业体系中推动东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突破,同时以开放倒逼改革,增强改革动力。二是对全国发展上,加大对省外产业链、技术人才招商力度。拓展各领域的合作融合,用好东北在先进制造、新兴材料、航空装备等方面的基础优势,深化各领域合作和新技术融合。三是对东北地区内部,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形成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三)提高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东北全面振兴,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一是通过优化工业结构和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高第二产业就业容量。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吸纳掌握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二是通过加快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释放出更多农业从业人员。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集约化生产。三是借鉴其他地区吸引人才流入的政策措施。用好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以毕业生、校友、籍贯等为纽带或抓手,用真情实意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坚实支撑。
(四)开展生育改革示范区试点建设。针对东北地区极低的人口生育水平,一是探索在全国率先开展全面放开生育限制试点改革。二是完善生育配套辅助措施。采取切实措施在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领域补短板,解决婴幼儿照护、女性职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三是提高生育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要实现适合的生育率水平,根基在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和良性互动。只有在生产、分配、消费等全流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寓生育问题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口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