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中国财政杂志社
官方微信
中国财政
微信公众号
财务与会计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沈潇悦 蔡海龙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国防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东北全面振兴战略,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内生增长动力。2021年,我国又出台《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出发,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在此背景下,东北地区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民生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总额由2003年的1.17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5.96万亿元,除黑龙江外,2023年吉林和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此外,在财政预算收入上,2023年东北三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额实现5224.8亿元,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同比增长8.2%、9.1%、26.3%,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然而,东北地区在经济总量稳中有进的同时,面临着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新质生产力培育相对滞后,出现了二三产业“缺位”和第一产业支柱性强的现象。一方面,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主要以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较为单一化的工业体系限制了地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黑龙江省为例,2023年第二产业占比仅27.02%,仅高于第一产业5个百分点。虽然辽宁省和吉林省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更均衡,但也同样面临着这种下滑趋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失衡,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现象也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第一产业不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凸显积极作用。整个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近年来较为稳健。如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占比在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实施后得到快速提高,从2003年占比13.66%增加到2023年22.15%,而同期全国第一产业占 GDP 比重则从12.35%下降到7.12%,这也进一步表明东北的全面振兴离不开东北的乡村振兴。东北振兴战略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 首先,从粮食生产来看,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粮食播种总面积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粮食产量占比也表现出强劲增长趋势。2023年,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约1.4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1497.8公斤/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3公斤/人)。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来看,2003年至2022年,黑龙江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903.27亿元增长至6718.24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1.13%;吉林省从792.14亿元增长至3217.91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7.65%;辽宁省则从1214.98亿元增长至5180.03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7.93%。其中,农业产值增长尤为突出,按不变价格计算,三省农业总产值在2003—2022年期间增长137%,在推动地区第一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三省在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例如黑龙江省以农业为主体,其农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占比长期超过60%,吉林省农业和牧业在占比上差距不大,平均约为45%,而辽宁省则在渔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其次,在民生建设方面,东北振兴战略的深化推进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在缩小城乡经济差异、改善民生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一定成效。2003—2022年,东北三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22年已降低到32.7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同时,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城乡收入比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分别从2003年的2.69、2.69、2.51降至2023年的1.85、1.93、2.14,且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绝对值来看,东北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依旧处于较低水平,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增收的最大拉动力。以2023年吉林省情况为例,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5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万元),在收入占比上,工资性收入仅占22.46%,经营净收入达到59.55%。 最后,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的农村建设也逐渐呈现新面貌。2022年,东北三省供水普及率平均为81.03%,乡村道路硬化率达到60.7%,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普及率也从2020年11.3%增加到2022年17.3%。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必要基础。然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并没有解决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人口负增长等问题。根据《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东北三省现有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共计998万人,比上年增加42万人,增长4.4%。从历年数据来看,外出农民工中有约30%选择跨省流动,而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的外出农民工只有约15%会选择跨省流出。随着农村常住人口的大幅减少,许多地区农村住宅出现长期性或季节性闲置,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共有乡村人口3181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9.3%,高出全国近1.6个百分点,且较10年前提高了10.82个百分点。农村人口结构的失衡、乡村产业的空心化以及公共服务的不足又进一步促使新的年轻劳动力流出,抽离了东北地区农业增长的活力,造成恶性循环。当前存在的问题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表现是农业在较高水平下实现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一致。然而,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当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与非农产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并且省与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不变价格计算,2022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是其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81.5%、36%、43.6%,除黑龙江以外,其余二省都显著低于同样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山东(66.65%)和江苏(73.4%)。 特别是作为东北地区农业比较优势最高的省份,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从2003的13.55%上升到2022年22.96%,且同时期其第一产业就业份额从51.3%下降到38.3%,土地流转率上升至55.91%,这表明黑龙江省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正在不断加快,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然而,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并未有效改善地方整体经济低迷的局面,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常年处于全国后20%的水平。除辽宁省还存在对中央财政的净贡献,其余二省经济发展水平均表现落后,较依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 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如何平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相比于非农产业,农业的公共产品属性往往导致其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难以与投资回报率高的非农产业相提并论。因此,在没有彻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前,农业的发展需要牺牲一部分经济短期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东北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常年占据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是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应当从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整体战略高度出发,超越单纯的地区经济利益来考量东北地区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在保障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战略性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通过协调三产之间的联动关系,有序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进程,最终促进农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东北地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东北农业农村现代化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为此,要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为保障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稳定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后方,必须建立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利益补偿体系。在纵向上继续发挥国家兜底作用,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着力完善特惠性的粮食补偿机制,将普惠与特惠性的粮食产业政策融合起来,缓解种粮收益低比较的问题。在横向上探索粮食产销区之间的利益补偿与风险共担机制,基于国家粮食安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价值实现等角度,按照“多调多补、少调少补、不调不补”的原则,根据粮食调入量对东北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 (二)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第一是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是产业链的延长和产业链的增值。应当加快东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发展农业关联产业,实现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利用新产业、新业态,在农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以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跟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农业附加值。还可以积极借助数字化技术促进产业链创新升级,搭建起包含生产、流通、销售等过程的一体化平台,推进农商互联及产销衔接,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三)强化乡村治理及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培养的激励与支持体系,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才投身农业农村领域,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及具备现代化农业经营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盘活农村集体经济,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并将村集体资金或补贴落到实处,例如完善交通道路建设、保障水源及能源供应、推动农村信息化水平等,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豆玉米‘双短缺’背景下大豆扩种政策效果与风险防范研究”(批准号:72373142) 】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2023年11月
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