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塔城:财政赋能边疆固本 七秩华章再创辉煌

作者: 塔城地区财政局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18期 2025/10/11

七十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的强力支持下,新疆塔城地区实现了从“地理边陲”到“战略前沿”的跨越式发展。塔城地区财政以“政策加力、结构优化、机制创新”为笔,绘就了边疆稳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

图片


图片

财政倾力支持

筑牢安全屏障基石

图片

中央和自治区始终高度重视塔城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仅2020—2024年间,中央和自治区累计向塔城地区转移支付资金达747.54亿元,年均增长2.8%;截至2025年7月,当年中央和自治区补助塔城地区资金突破176亿元,为塔城地区边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作为新疆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试验区,肩负着探索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新模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重要节点的重大使命。为加速试验区发展,中央及自治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专项政策支持:每年安排1.2亿元财政补助,并配套5亿元专项债券额度,共同构建起“基础设施+产业孵化”双驱动发展模式。2021—2024年,通过边境县市转移支付、试验区专项补助及资源税增量返还等方式,累计投入财力补助达20.54亿元。这些资金一方面显著完善了道路、供水、供电等核心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为产业孵化提供了坚实保障,有力推动塔城打造“丝绸之路北通道枢纽”,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家地缘安全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辽宁省对口援疆工作更是为塔城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十四五”以来,辽宁省累计投入援疆资金 34.44 亿元,实施项目 348 个,涵盖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有力推动了塔城地区产业、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

图片

赋能经济腾飞

造血强边初见成效

图片

(一)试验区引领开放新格局

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充分发挥政策引擎作用,有力引领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试验区实际,研究印发了《塔城地区关于加快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的通知》,充分释放财税、金融、产业发展等政策红利,累计吸引232家企业入驻,到位资金97.51亿元,新能源装备制造、进出口贸易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主干道路40公里,有效保障区域互联互通;完成供排水管网建设51.6公里,切实满足企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用水需求;新建电力设施8.2公里,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能源保障。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夯实了产业发展硬支撑,为构建“3+N”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2025年4月签约落地的乌苏市风光氢醇一体化项目,总投资31.5亿元,规划建设年产4.02万吨制氢及50万吨绿色甲醇生产线。该项目推动新能源产业提质增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有力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显著提升塔城地区在维护国家地缘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二)辽宁援塔精准发力

辽宁产业园作为辽宁援疆工作的重要载体,占地面积50公顷,重点发展食品精深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成功引进岭秀山饮品、恒裕袜业等企业,签约金额达40亿元。相关企业的入驻,不仅引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有力带动了当地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  

在科技创新领域,辽宁援疆创新实施“科技飞地”模式,推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科研机构与三一重能、金风科技等企业深化合作,持续提升新能源装备技术含量。该产学研协同机制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助力塔城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三)经济发展跨越式跃升

在财政政策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下,塔城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40.41亿元增至2024年的66.47亿元,增长64.5%。2025年7月延续高增长态势,财政收入完成44.66亿元,同比增幅达18.09%,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1.32%,实体经济的质效在不断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向好,为塔城地区筑牢国家地缘安全屏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推动塔城地区实现从 “输血保稳” 到 “造血强边” 的成功转型。


图片

民生安全双赢

托底边疆长治久安

图片

(一)民生支出筑牢团结根基

塔城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近十年来,地区民生支出累计增长94.15%,2024年达到207.64亿元,资金覆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在教育领域,持续加大办学条件改善投入,强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边境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切实保障适龄儿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医疗卫生领域,扎实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诊疗服务水平,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社会保障领域,稳步扩大制度覆盖范围,有序提高保障待遇标准,为人民群众构筑坚实生活保障。

创新实施并扎实推进“守边增收”工程,将其作为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抓手。通过推广以工代赈模式,组织当地群众参与边境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实现降低守边成本与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机统一。同步落实纺织服装产业专项补贴政策,积极培育小微市场主体,助力更多农牧民实现就地就近稳定就业。系列举措取得显著成效:边境地区人口流失率由1980年的15%降至2024年的2%;边民互市合作社数量从2018年的6家增至27家,成员规模达8000余人,有力促进了边民收入增长和边境区域稳定,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实基础。               

(二)智慧边防与军民融合

构建立体防控体系是塔城地区维护边境安全的重要举措。2022年,塔城地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智能化边境防控系统,覆盖辖区7个县市,整合红外热成像等先进技防设施。该系统的建成运行,实现了边境地区全方位、全天候动态监控,显著提升了边境管控效能与精准度,全年非法越境事件同比下降45%。

在强边固防能力建设方面,地区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年均投入1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民兵训练基地建设及训练物资保障。完善的训练设施与充足的物资保障,为开展专业化、规范化民兵训练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提升了民兵队伍应急应战能力,切实增强了边境地区整体防卫力量。

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领域,塔城地区2025年投入耕地保护与农田建设资金17.57亿元,较2021年增幅达549%。资金重点投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耕地地力保护工程,有力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同时,坚决贯彻自治区荒漠化防治战略部署,2025年上半年投入20.1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2.57亿元)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通过系统推进植树造林、草原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持续改善边境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边境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生态保障。

(三)文化润疆凝聚共识

文化是凝聚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塔城地区坚持打造“国际手风琴艺术节”、“乌苏啤酒节”、“裕民山花节”等特色文化品牌,连续多年举办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俗节庆活动,成功吸引国内外游客广泛参与。系列文化活动在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有效激发了文旅消费潜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4年通过文旅消费带动就业岗位3000余个,实现边民年人均增收1.2万元。  

库鲁斯台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安集海大峡谷旅游开发等的有序实施,在显著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切实提升了当地农牧民生计保障水平。沿30公里生态廊道分布的农牧民,通过经营民宿、销售特色产品等途径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强化了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思想共识。             

(四)财政金融协同赋能开放前沿

进出口银行创新构建“四位一体”服务模式(政策性信贷+贸易金融+国际结算+生态系统),向塔城地区制造企业提供3.5亿元资金支持。该模式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成功开拓巴基斯坦、印度等国际市场,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  

跨境电商“绿色通道”通过实施出口农产品30%关税减免政策,显著激发农产品贸易活力。2024年塔城地区农产品贸易额实现37%的增长,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力提升了本地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了边境贸易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塔城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地位。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