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吐鲁番:财政赋能农业路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作者: 吐鲁番市财政局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18期 2025/10/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吐鲁番市乘势而上,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全力优化产业布局,在特色农业领域深耕细作,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农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优质农牧产品基地是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农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吐鲁番市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与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将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基地作为重要目标,坚持财政优先支持农业发展政策,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

图片

厚植优势

产业蓬勃正当时

图片

(一)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吐鲁番地处新疆中部,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赋予这里充足的日照时间、显著的昼夜温差,富含矿物质的土壤更是特色农产品生长的“黄金摇篮”。葡萄产业一马当先,63.28万亩的种植面积,550个丰富品种,产量与品质双双领跑全国,“吐鲁番葡萄”、“葡萄干”、“葡萄酒”形成完整地理标志体系。2024年,葡萄产量达162.27万吨,鲜食与葡萄干销售成绩斐然。哈密瓜产业也毫不逊色,每年约20万亩的种植规模,其中10.2万亩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畜牧业同样稳步发展,2024年畜牧业产值11.04亿元,存栏各类牲畜66.09万头(只),吐鲁番黑羊、吐鲁番驴等特色品种各展风采。

图片

刘蒲宇 摄

(二)产业体系日渐完善。历经多年探索,吐鲁番已初步构建起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全环节产业体系。种植上,标准化生产技术广泛推广,示范基地如雨后春笋;加工中,先进设备引入提升附加值;销售时,线上线下融合拓展渠道,“吐鲁番葡萄”、“吐鲁番哈密瓜”等品牌知名度节节攀升。


图片

财政发力

浇灌产业结硕果

图片

(一)夯实基础,提升品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优先投向农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近5年累计投入4.26亿元,占衔接资金的24%。从道路、灌溉到温室大棚、病虫害防治等,全方位的支持助推农产品生产提质增效,实现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如高昌区胜金乡的葡萄示范基地项目与鄯善县鲁克沁镇迪汗苏村养殖小区项目,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还带动了农民增收与就业。

(二)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一是葡萄产业提质增效。2023年以来,葡萄高效节水工程稳步推进,计划3年实施63.86万亩,总投资95812.3万元。这一工程有效遏制地下水位下降,助力葡萄产量销售双丰收,同时葡萄架式改造等工程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持续擦亮“吐鲁番葡萄”金字招牌。二是哈密瓜产业享誉四方。种植户巧用温室大棚与育苗技术,实现“三季有瓜”,错峰上市,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吐鲁番哈密瓜”声名远扬。三是设施农业增收致富。以市场和科技为导向,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引导农民种植高效作物,培育经营主体,拓宽销售渠道,23494座大棚年产果蔬超19万吨。四是特色畜牧业稳健发展。黑羊、斗鸡等产业在自繁自育、政策扶持下,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发展,2024年畜牧业产值占比可观,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三)园区建设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一县一园”工作有序开展。鄯善县、高昌区、托克逊县的产业园成功申报,通过聚集要素、构建全产业链,在产业融合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片

刘蒲宇 摄

图片

全面振兴

多方举措展宏图

图片

(一)产业扶持精准发力。近5年,财政衔接资金累计10.73亿元投入农牧业产业扶持项目,占比72.61%。从种养基地到加工、流通、电商等项目,有效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与销售能力,带动农户增收效果显著。

(二)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支持打造集多种产业于一体的乡村特色产业,实施鄯善县鲁克沁镇三个桥村美食街与高昌区亚尔镇红星片区解忧坊项目,推动农产品销售,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产业融合新突破。

(三)精准到户巩固成果。严格落实精准到户产业帮扶政策,对低收入人群从事优质农牧产品生产经营进行扶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筑牢根基。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